選單

為什麼“共同富裕”一下子觸動了這麼多人的心?

為什麼“共同富裕”一下子觸動了這麼多人的心?

*本文系作者在2021年9月25日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舉辦的博智宏觀論壇月度研判會上的發言稿。

如何理解當前政府系統提出的“共同富裕”?金融專業人士朱雲來近日指出,政府系統地提出共同富裕這個話題,這一直符合我們的發展原則,我們就應該更有所關注。

那麼,市場初次分配怎麼形成?“現在有的根本不是競爭性的市場機制,怎麼能進行市場化配置呢?市場機制就得把價格放開。價格放開不等於不管,這裡邊還有一個平衡的問題,經濟最基本的就是效率和公平的平衡。”朱雲來說。

他指出,其實還有兩個字,就是激勵,公平也需要激勵。不激勵的話,所有公平都是大鍋飯。反過來激勵多少合適呢?致富也好、分配也好,還得要講一個規則,按照市場允許的規則進行分配。

“當前討論可能最有益的就是首先指明一個方向,共同富裕、基本公平是原則。”朱雲來說。

淺談共同富裕

文 | 朱雲來

我們過去從來沒有懷疑過共同富裕這個主題,一直認為我們的目標就是共同富裕,實際走的方向也是共同富裕,至於先富一點、後富一點,這是根據實際情況的調整,但大家對於共同富裕這個目標是一直沒有懷疑的。

為什麼現在這個話題一下子觸動了這麼多人的心呢?馬克思主義理論是在1848年提出來的,當時正值工業革命高潮,社會的不平等現象遠多於當下。當前大家對共同富裕的關心往往更宏觀,考慮國家這麼大一個系統,財富應該怎麼分合適?

下面來看看共同富裕與宏觀經濟怎麼聯絡?怎麼接上軌?我主要是依據統計局的資料,把這個問題放在資料體系整體裡面考慮,從歷史的角度去看,給大家提供一點系統化的思考。

下圖是中國居民人均收入的統計,至少是從1978年開始就有資料。根據統計局的框架,分成城鎮平均收入和鄉村平均收入,再根據城鎮人口和鄉村人口,做加權平均就可以得出居民人均收入。2020年老百姓的平均收入是一年3。2萬元。

為什麼“共同富裕”一下子觸動了這麼多人的心?

圖1:中國居民人均收入增長與分佈

把收入資料和財富聯結起來看,1978年人均收入171元錢,增長到2020年3。2萬元,年均增長13。3%,當然這是名義增速,沒有考慮價格增長因素。所以看上去42年間漲了188倍,其實可能沒有那麼多。根據現在每年居民生活來看,大體說平均收入3萬,平均的消費是2萬,平均的結餘就是1萬,全國老百姓一年就是14萬億。

剛才說到收入的積累,下面再拿收入跟產值相比,產值本質上也是收入,我也用名義數值比較一下。總產值有100萬億,但是老百姓的收入統計人均3萬多,14億人約是42萬億,那麼100萬億中還有60萬億去哪了?我們剛才說財富問題、共同富裕,什麼是財富?財富到哪兒去了?我們創造了多少?我們順著這個方向繼續討論。

圖2:居民總收入及佔產值比時圖

居民收入佔GDP的比值最早可能追溯到1956年,早期比較高可能超過60%,最低在2012年前後降到了40%,隨後又有一些恢復,這是一個大的分配格局。統計局還公佈了居民的分組收入,可以推算基尼係數。不論是統計局公佈的,還是我們推算的基尼係數,算出來都在0。4-0。5之間。基尼係數是什麼意思?如果是絕對公平,基尼係數是0,如果極不公平,則是1。什麼叫極不公平呢?比如說國王一個人就擁有全國的所有財產,那就是1。0和1中間是什麼意思?我理解相當於是普通人群組比平均分配時少收入的那部分比例,也是極高收入人群比平均分配時多收入部分的比重。

圖3:中國基尼係數時圖

如果這個解釋是對的,平常我們說的基尼係數0。4以上就值得關注。我能找到全國五等分的資料,以及城鄉居民各自分成20%的五個等分,計算出各自的平均收入,這樣的話我們就也能粗略估算出基尼係數。圖中紅色的線可以追溯到1978年,主要是統計局自己公佈的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尼係數。在1978年的時候0。2,到2003年上升超過0。45的水平,然後上下波動。與同期美國基尼係數比較,我們之前是低於美國,2003年以後超過它,後來又有所回落。

如果用統計局公佈的全國五等分資料做一個類似的計算,結果算出來只有0。39。這個怎麼解釋呢?因為調查的人群分組太粗了,全國五等分每組對應人群有2億多,用這樣充分攤薄的組均收入再來計算基尼係數,就略低於0。4了。分組越粗算出來的結果越平均。

如果再把城鄉區分開,就是圖上的城鄉五分十組,會比剛才算的基尼係數更高了,這兩個基尼係數可能反映了城鄉差別,差距就從0。394提到0。413。因為城鎮最高10%收入人群、最低的10% 也給了資料,再把這兩組加上,等於說我又增加了一個顆粒度。精細程度更高了,基尼係數會更高一些。這個是對的。每一個組分相對收入不一樣,分組越細顯示收入差距越來越大。城市裡邊分了五等分、農村分了五等分,加起來就是十個組的資料。

我還利用了中國統計年鑑中資金流量表的住戶可支配收入資料,它統計了一年全社會資金變化,給出了一個全部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宏觀統計,2018年是54萬億元。如果把這個總收入與上文居民抽樣調查收入作對比,就是剛才說的14億人3萬收入,算出來是42萬億收入,也就是說調查收入可能少算了一塊,或是說可能有一個相對高收入的階層拿走了這部分收入。比如胡潤財富報告公佈家庭資產600萬以上有1500萬人左右(501萬戶*3人/戶),這些人數相對少,但是相對佔有的收入金額大。要把這部分考慮進去,才是居民總收入。以上初步的分析,僅供參考。

上面只是在探討方法論,計算結果大家可以一起來討論驗證。如果沒有很多交叉驗證的話,也很難說一個發現是不是能夠反映真實情況。基尼係數是包括了很多方面收入差異的。進一步展開分析,一個角度是城鄉收入差異。具體說,城鎮平均收入是4。4萬,農村的平均收入是1。7萬,城鄉倍數大概在2007年達到了頂峰約3。1倍,後來有所回落,到現在城市收入約是農村的2。6倍。

為什麼“共同富裕”一下子觸動了這麼多人的心?

圖4:城鄉收入差距倍時圖

我們追求城市化,希望老百姓高收入,但是城市化本質上要看有沒有足夠的產業支撐?產業是否需要吸收這麼多勞動力,或者說產業真正地創造價值、創造收入的能力是多少?讓農民進到城裡,城裡的消費成本就是2。7萬元/年,在農村的消費成本是1。4萬元,差了近1倍。如果從生活的角度來講,一個人在農村的生活成本要遠低於在城市裡邊的生活成本,是1:2的關係。從收入上看好像是低收入,但其實從生活的角度來講,在農村的生活成本也低。

而按登記註冊型別來看分城鎮就業分類,有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約1。7億人,佔全國人口12%多一些,工資總額約15萬億,佔全國居民薪酬收入的32%左右。上市公司的僱員,近3000萬人,佔了就業人員的4%,總薪酬將近5萬億,佔了全國居民薪酬收入的9%左右。另外還有地區的差異,因為有系統的各個省區的統計。同理,根據這個分佈也可計算一個區域的基尼係數。總體看,基尼係數是一個非常普適的分析方法,能對各種不均勻的分佈,作出很好的總結。

為什麼“共同富裕”一下子觸動了這麼多人的心?

圖5:行業收入差距:以城鎮非私就業為例

如果說剛才那些收入是分配的起點,下圖我們計算的權益就是分配的終點,是收入差異多年連續累計的結果。國家經濟最重要的統計表格之一是資產負債表,並分成幾大部門列示:包括住戶部門、企業部門(金融、實業)、政府部門等。從權益角度來講,以參與經濟的實體活動單位為基準,計算到底積累多少錢,包括賣了多少東西、付出多少工資等,最後剩下多少利潤,這些利潤積累就變成權益。透過權益,我們能夠很清楚地看到各部門累計分配佔比情況:住戶部門、包括工薪階層,也包括部分小微企業能分配多少;而實業裡面又分成了國企和非國企。

為什麼“共同富裕”一下子觸動了這麼多人的心?

圖6:分經濟部門的權益:比例時圖

為什麼把企業分成國企和非國企呢?企業畢竟是企業所有者擁有的,有可能是國企,也有可能是民企,它對於分配的意義不一樣。國企的資產是國家代表大眾管理,民企則是直接已經分到個人頭上了,跟我們其他的住戶沒什麼關係了,因此也可視為極高收入人群累積的一部分財富。

從1997年以來的資料來看,民企是先擴張,2007年以後又進入一個逐漸收縮的通道。金融部門是不斷在漲的。我注意到,社科院第一個做出來了一張比較正式的中國國家資產負債表。但是他們計算的值跟我們算的有點差異,他們算出來2018年總資產是1500多萬億,我們算的是860萬億左右。這裡最主要的區別是,他們有的估計使用了價值重估法,原來投資了,資產評估上去了,資產價格也上去了,表裡記載的金額也改了。我們比較保守,是按會計準則計算的,會計準則是不準隨意重估調增資產,去年買個房子花了100萬,今年房子增值了,所以我資產變成150萬了?這個是不允許的。類似的,還有股權估值是否用市值計價的分歧,說這裡有好幾百萬億股票股權的資產,股票我們知道今天可以是6000點,明天可能是3000點了,同一個股票價格很短時間就差了一倍,所以這種參考意義有多大、有多穩定?當然,這種重估反映市場的價值變動也不應該算錯,但我們重視用的歷史成本方法也應是一個參考。此外,有的地方他們還多包括了一些資產,比如商譽、部分土地使用權等無形資產,所以總體上我們算出來偏低一點。

總而言之,上面我們把中國這些年經濟發展的結果梳理得更清楚一點,然後再講分配的問題。

現在政府系統地提出來了這個話題,而且這一直符合我們的發展原則,我們就應該更有所關注。市場初次分配怎麼形成?現在有的根本不是競爭性的市場機制,那怎麼能進行市場化配置呢?市場機制就得把價格放開。價格放開不等於不管,這裡邊還有一個平衡的問題,經濟最基本的就是效率和公平的平衡。

其實還有兩個字,就是激勵,公平也需要激勵。不激勵的話,所有公平都是大鍋飯,最後是三個和尚沒水吃。反過來激勵多少合適呢?激勵又是怎麼形成的?致富也好、分配也好,還得要講一個規則,按照市場允許的規則進行分配。

剛才專家們講的勞動、分配,按勞分配為主,我特別贊同,資本要區別對待。中國的改革現實,對大多數老百姓來講什麼是資本?每人每年省的那1萬塊錢,你說這是不是資本?這個資本有過去咱們說的那種資本罪惡嗎?就是省吃儉用累計起來的錢嘛。有資本才能投入為經濟未來發展提供動力,這些是好的,也是必須的。系統性的概念,我們可能都得需要重新認真地梳理一下,我覺得這個問題肯定不是一下能討論清楚的。至少先把這個基本情況是什麼樣,它跟經濟的關係是什麼,它的效果是多少、它的規模是多大,要做一個系統性、數量性的分析,然後再討論,過程中逐步形成共識。

因此,當前討論可能最有益的就是首先指明一個方向,共同富裕、基本公平是原則。當然不是說這個過程中就不討論效率的問題、激勵的問題,對已經形成的社會問題如何重新調整也值得討論。比如說,人均年收入就3萬元,蓋了這麼多房子,竣工成本價是每平方米3000元,結果賣出去的銷售價是每平方米1萬元。如果本來收入就很低了,還要花成本三倍的錢購房,然後一年節省下來的錢才夠買1平方米。這實際又搞了一輪對買房人很不公平的再分配,並形成了一個逆向選擇的概念,就是在自然競價系統中,買得起的人可能是房子已足夠住的人,而需要房子的人卻根本買不起,或是可能需要花去30年、40年的儲蓄才可以(按城鎮人均住房建築面積39。8平方米計算)。所以就變成了一個畸形的市場,房子面積蓋得多到一塌糊塗,卻已經不好賣出去,而這時還來買的人呢,很多都是借了銀行的錢買,希望借槓桿放大可能已很薄的獲利空間了。銀行為什麼要支撐這樣的投機需求?為什麼不可以重新再平衡?按照市場供需核價,按照合理良性的市場應該得多少來重組,把這個市場重新理平,這樣的話,讓老百姓都可以處在一個新的起點上共同往前走。比起投資房子,實際上更需要投資的是改善老百姓的生活,包括養老、醫療、教育、育兒等等。

我上次做了一個養老模型,其實從22歲開始工作,每年存6000元,到60歲退休的時候就可能有一個80多萬元的養老基金,存放於個人賬戶,可以供退休以後20年的生活(每年存6000元,工作38年共積累22。8萬,佔全部工作收入的12%左右,透過合理投資的複利效果,最終累積養老基金可達82。5萬,相當於全部工作收入的42%。而60歲時這82。5萬的基金,又能支援退休後20年消費,總消費金額超過140萬。多出來的約60萬消費,是因為每年支付生活用度後的剩餘資金仍在投資、獲得複利收益)。

在通脹可控,投資收益穩定的前提條件下,大家工作時只需花累計收入的一部分,就可支援自己的養老。同理,你可以把醫療保險、教育、育兒的費用都考慮進去,這都是現在社會最關心的。如果透過更合理有效儲蓄投資,使得大家對這些東西沒那麼擔心了,這個社會也就好辦多了,可能關於共同富裕問題的討論激烈程度也會有所不同。

【注】

朱雲來的發言,延續了他一貫講真話,不講套話、廢話的特點,很有乃父之風。在當前,能做到這點殊為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