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重啟人生》:我們都帶著傷長大,但我們不能把這種傷給我們下一代

家庭治療師薩提亞女士曾說過:“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而這種聯絡有可能影響他一生。”

原生家庭,就是我們從小長大的家,有爸爸、媽媽和兄弟姐妹,帶著天然權威的父母,在家庭關係中中佔據著主導地位。

從我們出生起,父母的思想觀念、性格特點、行為方式、夫妻關係等因素,就在我們毫不知情的情況下,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

我們的人格正是在7歲以前,由這種看不見、記不得的力量下塑造完成的。

正如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說:“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童年,是一個人的人格的發源地,也是我們成年後的根。就連央視知名主持人董卿也說過:

因為原生家庭,她到現在還是會自卑。

快樂、溫暖、安全的童年,會奠定人樂觀、積極、開朗的性格底色;而悲傷、孤獨、恐懼的童年,則奠定人悲觀、消極、自閉的性格底色。

在幸福家庭里長大的人,他在童年裡所積蓄的能量能滋養人的一生。而在不幸的家庭裡的長大的人,則一生都在彌補童年所欠下的東西。

大家都知道,一代巨星張國榮在17年前的一個愚人節,因抑鬱症病情失控跳樓而自殺。但大家卻不一定知道,看似光鮮亮麗的他,曾有一個灰暗陰冷的童年。

小時候,張國榮的父親忙於生意,愛交際,也愛玩女人,一年到頭都很少回家。父子倆的關係非常冷淡陌生。父子倆走在路上,都不一定能認出對方。

張國榮來自母親的關愛,也少得可憐。因為母親覺得自己嫁錯了人,幾個孩子對她來說更是累贅,幾乎沒有親密交流。在張國榮後來的人生中,一直想要極力彌補自己和母親間的隔閡,卻總是枉然。

《重啟人生》:我們都帶著傷長大,但我們不能把這種傷給我們下一代

張國榮的童年是灰色的,孤獨的,還帶著一層迷失。而他的一生的基調,也定格在了憂鬱與悲觀上。

原生家庭就是擁有這樣的強大的魔力,即使你已成年,遠離了自己的原生家庭,但小時候所形成的孤獨、憂鬱、不安全感……依然魔鬼般如影隨形。

那麼,原生家庭真的是一個人的宿命嗎?我們又該如何走出原生家庭的陰影呢?

在《重啟人生:如何走出原生家庭陰影》這本書裡,心理學家金尚結合自己20多年的研究成果,給出了諸多實用又有效的方法。

《重啟人生》:我們都帶著傷長大,但我們不能把這種傷給我們下一代

這本主標題是《重啟人生》,副標題為《如何走出原生家庭陰影》心理學著作,用五個章節論述瞭如何走出代際創傷,包括了代際創傷五階段療法、虛擬愛之療法、如何療愈受傷的內在小孩、如何療愈身心靈、療愈內在關係的各種實用方法。

讀完了這本書,一向以陽光、自信自居的我,心情居然好了好幾天。可能這就是療愈的力量吧。

原生家庭創傷分類

1

在一個兒童生長的環境中,父母可能因為人格不正常、經濟狀況不好、文化教育程度低、藥物上癮等,會把自己的一些憤怒、厭世、不滿、自我厭棄投射到孩子身上,因為孩子最軟弱可欺、無還手之力、逃無所逃。

父母可能會因為在外面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回家暴打孩子;

可能會口出惡言,“你是個笨蛋”“你真讓我丟臉”“你是從垃圾堆裡撿來的”“你是世界上最差最差的小孩”

……

怎樣讓孩子痛苦,就怎樣說。

有些孩子遭受父母迫害的時候,會不由自主地想要喊出“媽媽救命”“爸爸救命”。可他忽然意識到,迫害他的人就是他的父母,所以趕忙用手把嘴巴捂住。他不能叫喊出來,因為迫害他的人就是他的父母。

這種早年生活中經歷的、長時間持續的、由養育者人為造成的複合型心理創傷,就叫作

原生家庭創傷。

一些熱門電視劇裡也塑造了不少深受原生家庭影響的人物,比如《安家》裡的房似錦、《歡樂頌》裡的樊勝美、《都挺好》裡的蘇明玉……

一般情況下,原生家庭創傷有以下幾類:

《重啟人生》:我們都帶著傷長大,但我們不能把這種傷給我們下一代

1

軀體虐待

曾經有這樣一幅寓意深遠的漫畫。

孩子犯了錯,爸爸拿起雞毛撣子就要打兒子,這時候,爺爺一手拉住兒子,一手抄起雞毛撣子就喊道:“爸爸跟你說了多少遍了,不要打你兒子!”

《重啟人生》:我們都帶著傷長大,但我們不能把這種傷給我們下一代

不同的社會階層、民族、種族的人們,每天都在犯著同一種可怕的罪行——對兒童進行軀體虐待。

除了個別高度文明的國家認為這是違法行為之外,大多數國家和民族並不覺得這有什麼問題。很多人在做了家長之後,總是會有掩飾不住的打孩子的衝動。

當孩子不停地哭鬧時;當遭遇了不順心的事情時;當與配偶吵架時……這種衝動就會特別強烈。

很多時候,與其說是孩子有什麼問題,不如說是父母自身的情緒失控。

而原生家庭還有一個可怕的地方,就在具有強大的延續性。如果我們在原生家庭裡受到的創傷,沒有得到療愈和成長,那麼就很可能在自己孩子的身上重演悲劇。

《重啟人生》:我們都帶著傷長大,但我們不能把這種傷給我們下一代

就像有些父母對孩子脾氣很差,動不動就是又打又罵。孩子長大了,發誓自己絕對不對孩子發火,結果每次孩子一做錯事,他就控制不住自己的壞情緒。

還有些孩子,從小就與父母關係冷淡,等他們長大後,想要和孩子親近,卻發現自己和孩子的關係越來越疏遠。

這並不是因為他們不想對孩子好,而是因為他們不曾在原生家庭體會到好的親子關係,所以也不知道該如何與孩子好好相處。

想要改,就必須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和成長。

《重啟人生》:我們都帶著傷長大,但我們不能把這種傷給我們下一代

2

性虐待

大多數時候,性侵犯者不是陌生人,而是兒童非常熟悉的人,可能是親戚(叔叔伯伯、表哥表姐、堂哥堂姐、舅舅、姨媽姑媽等),也可能是周邊的人(保姆、司機、鄰居等)。

侵害者可能會用粗暴的手段讓兒童做這些事情,也可能假裝做一個遊戲,或者給兒童以各種獎勵。

但即便是這種行為看上去很好玩,或者兒童覺得很好玩,性虐待仍然對兒童有著極大的傷害。

侵害者可能會警告兒童要保守秘密,不能告訴別人。他們可能會威脅兒童,說這是兒童的錯,如果家人知道了,父母會為此感到丟臉和羞恥。

所以,很多時候兒童不告訴父母,是因為感到羞恥、難堪和害怕。

《重啟人生》:我們都帶著傷長大,但我們不能把這種傷給我們下一代

3

情感虐待

心理學上的情感虐待,是指在一段關係中,雙方的地位不平等,處於優勢地位的人對弱勢一方進行控制、無視、侮辱等持續性的心理折磨。

①情感忽視

情感忽視是一種關乎存在感、價值感的創傷,是指我們沒能從父母那裡得到相應的情感支援和迴應。比如在重男輕女的家庭,父母對女兒的忽視。

被情感忽視會造成的感受有,被拒絕感,被無視感、不對等感、絕望感、自我評價的掙扎感。

當每次被忽視時,被長期情感忽視的人,會首先嚴厲地責備自己,並且極力去討好對方。他們以為只要自己對對方足夠好,就能夠得到對方的愛。

但是他們逐漸發現,無論自己再怎麼努力,都是同樣被忽視,他們還是沒有辦法得到關愛。於是,他們就會對自己說:“我果然沒有存在的價值。”

兒童被養育者忽視後,也會開始自我忽視。自我忽視的人,最擅長關懷他人,卻從不關懷自己;最喜歡討好別人,卻從不討好自己。

②情感控制

情感控制包括過度保護、過度干涉、過度期待。過度保護,說的是溺愛型父母,過度干涉,說的是無邊界型父母,過度期待,說的是嚴厲型父母。

這三種父母都把控制孩子的技術演繹得極為“精彩”,讓孩子的人生重度窒息,嚴重的甚至生無可戀。比如不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房間,即便有也不許上鎖,要求孩子所有的事情都要向父母報告。

如,非常強硬地控制孩子,甚至可以付出任何代價,哪怕是流產墮胎,都要讓女兒與男友分手。譬如,要求孩子一定要考100分,即便是孩子考了99分都要捱揍,並且自己也會為此氣得吃不下飯。

這不是愛,是控制。

《重啟人生》:我們都帶著傷長大,但我們不能把這種傷給我們下一代

把控制說成愛,是親子關係中最常見的謊言之一,而且對這個謊言,我們很容易信以為真,並因此而受傷。

③情感勒索

情感勒索,也叫情感敲詐、情感綁架,即以愛的名義要挾對方順從自己的想法做事。

其核心在於“扭曲”二字,一般會經歷這樣幾個步驟“要求——被拒絕——威脅——對方內疚或慚愧——對方屈從”。

我們被迫與情感勒索共舞,卻根本無法看清勒索者的手法,他們的行動彷彿籠罩在層層濃霧當中。

這層層濃霧就是恐懼感、責任感、罪惡感。

勒索者往往會利用受害者的這幾種情緒來要求對方順從他們的要求。

這些原生家庭的創傷,給其中一些孩子造成的後果是,他們會將這些問題帶入了成人階段。

代際創傷的影響

2

研究者發現,南京大屠殺過後,倖存者的後代也會帶著類似的恐懼、焦慮、害怕及身體上的一些應激障礙;母親在孕期如果遭遇了不良情緒,或者應急創傷未能及時療愈,生出的孩子在長大後也會帶有這種類似的情緒。

心理創傷在一代人發生了以後,影響下一代,甚至影響下下代的心理現象,叫作代際創傷。

換句話來說就是,這些創傷會像基因遺傳一樣,傳遞到下代人、下下代人的身上,從而使後輩人表現出與上輩人相類似的偏差行為。

這種代際創傷同樣會帶來危害:

《重啟人生》:我們都帶著傷長大,但我們不能把這種傷給我們下一代

1

消極思維(習得性無助)

兒童在遭受長期的不公正對待之後,就會形成如下一些消極的信念:

“我總是做不到。”

“我為自己感到羞恥。”

“我可能是個倒黴鬼。”

“我不值得被愛。”

“沒有人會接納我。”

“我很卑微、渺小。”

“我再怎麼努力也無法實現目標。”

“別人會發現我是一個偽君子。”

……

人類在受到心理創傷之後,顯現出來的情緒主要是恐懼、害怕、憤怒等原始性的情緒,並且帶著某種碎片化的記憶。

《重啟人生》:我們都帶著傷長大,但我們不能把這種傷給我們下一代

2

情緒障礙(過度警覺)

一個人對親密關係中的真實(預感)風險有著極度的敏感性,比如擔心被拒絕、被遺棄、被忽視、被虐待……

一個過度警覺的個體,在風險出現之前會想辦法防守或逃避盡其所能地來防止不愉快的感覺發生。

他們通常對他人的行為感到焦慮,並且,對模糊態度感到抓狂,所以,往往會透過控制來緩解風險感,比如翻電話、跟蹤、索要密碼……

《重啟人生》:我們都帶著傷長大,但我們不能把這種傷給我們下一代

3

解離症狀

解離,是“我”被擊散後呈現的感受,簡單來說,就是情感麻木、生活不真實。

我們其實是透過一系列感受來確認“我”存在的:時間、空間、軀體。當這三個基本感受的其中一個缺失的時候,我們就會在瞬間被打散,進入解離狀態。

一般而言,解離症狀有人格解體、現實解體、多重人格、解離性遺忘、解離性神遊……

《重啟人生》:我們都帶著傷長大,但我們不能把這種傷給我們下一代

4

軀體形式障礙

軀體形式障礙,包括軀體化障礙、疑病障礙、自主神經功能紊亂、軀體持續疼痛障礙…… 在創傷事件發生以後,有很多人會出現周身的不適。

其中,疼痛、全身各個地方的疼痛是一個很典型的表現。而且這是一種慢性疼痛,也就是說可能會持續相當長的時間。

《重啟人生》:我們都帶著傷長大,但我們不能把這種傷給我們下一代

所以,疼痛變成了身體的一種記憶。研究者對受創傷人群進行測試的時候,發現他們的去甲腎上腺素平均指數,要遠遠高於一般人。

也就是說,受創傷人群長期處於一個焦慮的狀態,持續地釋放大量的去甲腎上腺素。還有,在當時受到創傷的情形下,有過被折磨、掙扎、戰鬥等;那麼這種身體的感覺也會記錄在身體中,成為全身,或者身體某一部分的疼痛。

《重啟人生》:我們都帶著傷長大,但我們不能把這種傷給我們下一代

5

藥物和酒精依賴

現代很多人用成癮行為來掩蓋其真實的痛苦,沉溺於成癮,成為一些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這些成癮,包括食物癌、購物癮、賭癮、酒癮、煙癮、工作癮,當然也包括各種藥物依賴。

《重啟人生》:我們都帶著傷長大,但我們不能把這種傷給我們下一代

它是一種等同於藉著外在事物,證明自己快樂或存在的慢性死亡方式。成癮行為是當我們無法面對真實痛苦時的止痛劑,否則,我們就必須面對自己受創傷的感覺。

研究者發現,當我們在治療藥物和酒精依賴的人時,也必須同時治療他們的父母及家庭。因為很多的物質和酒精依賴,事實上與心理創傷是共病。

《重啟人生》:我們都帶著傷長大,但我們不能把這種傷給我們下一代

6

邊緣性人格障礙

邊緣性人格障礙,是介於神經症和精神病之間的一種心理障礙。這類患者經常對自己是誰不太確定。因此,他們的自我印象或者自我意識經常變換很快。常常覺得自己毫無價值、根本不好或者很壞。

這種不穩定的自我印象,可能導致頻繁地更換學習方向、工作、朋友、目標、價值觀和性別意識。

邊緣性人格患者缺乏目標和低自尊。

很容易在憤怒、悲哀、羞恥、驚慌、恐懼與興奮感、全能感之間搖擺不定。往往會被長期的、慢性的、彌散的空虛感和孤獨感包圍。

《重啟人生》:我們都帶著傷長大,但我們不能把這種傷給我們下一代

邊緣性人格患者嚴重缺失被愛的體驗、他人的關懷,所以非常害怕孤獨和被人拋棄。

對拋棄、分離異常敏感。當面對分離、被拒絕或即將失去時,會出現強烈的應激性反應。

比如,千方百計地避免分離,並有可能採取極端行為,如自傷、自殘、自殺等來阻止被拋棄。

邊緣性人格患者一方面期望被關懷、被照顧,另一方面又害怕親密關係,內心衝突不斷。

控制情緒和耐受挫折的能力非常差,經常出現不計後果的衝動行為,情感爆發時會出現暴力攻擊、自傷、自殺等行為,可能會伴隨有衝動性的酸酒、揮霍、偷竊、藥物濫用等。

如何走出原生家庭陰影

3

在《重啟人生》這本書中,作者為我們提供了很多簡單易學又十分有效的方法,讓我們能夠根據這些方法來實踐,找到真正的自己。

其中,最核心的方法,就是代際創傷五階段療法。

此外,在該書裡,作者還提到了幾個治療童年創傷的案例,他們透過徹底發洩對父母的不滿,而完成心理治癒。

在他們把長期對父母的不滿透過寫日記、砸東西等方式表達出來時,憤怒得到釋放,心理就正常多了。

那麼,我們該如何減輕原生家庭的負面影響呢?

1 認同:我們的父母也有不幸的童年

在父輩的年代,關注生存比關注健康更甚,重男輕女的觀念也比較重,和我們現在的環境差別還是挺大的。

我們的習慣和行為方式,大多是從父母那裡潛移默化而來的,而我們的父母亦然。他們的養育者是怎樣對待他們的,在他們心裡也留下了傷害,延續到我們這一代。

當你覺得自己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時,你要知道,你的父母可能也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

《重啟人生》:我們都帶著傷長大,但我們不能把這種傷給我們下一代

很多人認為自己的不幸全都是父母造成的,這種將矛頭全對準原生家庭的想法,也是對自己生命的極度不負責。

2 接納:童年無論好壞,都已經是我們生命裡的一部分

過去已經過去,應該把父母帶給我們的傷害,看成是我們成長中必須經歷的一段,生命長河必定是充滿坎坷和曲折的,這是其中一部分。

當恨太多的時候,愛就無法進入。放下與父母的糾纏,是我們處理童年創傷很關鍵的一步。

3 分辨:父母的人格是否是健全的

父母也不是一生下來就會做父母的,他們也需要不斷學習。

《重啟人生》:我們都帶著傷長大,但我們不能把這種傷給我們下一代

但如果父母本身人格不健全,或者有著明顯的心理疾患,那麼帶著他們去正規途徑進行治療才是上策。如果他們拒絕,就儘可能和他們保持一定的界限。

4 傾訴:對不起,我暫時沒有親近的能力

假如你的父母傷害了你,甚至拋棄了你,你不可能一邊捂著流血的傷口一邊還大聲的說“我愛你,我感謝你”,這是不正常的情感反應。

所以,如果你抗拒父母,這完全不是你的錯,你也無須強迫自己去親近他們。

在這種情況下,最佳的療愈方法是和父母坦誠溝通,把自己所感知到的傷害和挫敗直接跟父母坦白,讓他們知道你不是不想孝順他們,只是心裡有道難過的關,需要時間去過渡。

決定我們人生方向的,從來都不是原生家庭,而是我們自己。懂得接納原生家庭的不完美,才能懂得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學會打破原生家庭的桎梏,才能學會創造自己的原生家庭。

我們都帶著傷長大,但我們不能把這種傷給我們下一代。

從現在開始,就讓我們從自我療愈開始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