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作文材料素材離不開司馬遷、李杜怎麼辦?不妨試試這樣做

對於寫作文,材料的積累固然重要,而積累的材料如何運用,更加重要。

作者:宋與石

作文材料素材離不開司馬遷、李杜怎麼辦?不妨試試這樣做

對於作文,特別是議論文,很多學生苦於胸中無物,或者胸中之物過於陳舊,導致李白、杜甫、司馬遷、貝多芬、愛迪生等等成了筆下常客,久而久之,缺乏新意就成了通往高分作文路上的攔路虎。

如何才能積累並運用新穎獨到、個性化十足、博人眼球的作文素材呢?今天,我們就透過劉鶚的《老殘遊記》來淺談一二。

劉鶚是清末小說家,號老殘。他的代表作《老殘遊記》與《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官場現形記》《孽海花》一起,被魯迅先生評為“清末四大譴責小說”。老殘既是劉鶚的號,也是《老殘遊記》裡的主人公。在書中,老殘“搖個串鈴”以郎中的身份行醫餬口,浪蕩江湖;他是非分明、俠肝義膽,同情人民、關心國家。老殘所到之處,清晰地展現出清朝末年的人間百態,作者筆下不乏精彩之處。而這些精彩之處,便是我們可以作為積累的寫作材料。

第一種方法:素材不變,話題多變。

比如,若寫時間流逝得快,很多學生腦海中盤旋的詞多半是“時光荏苒”“日月如梭”之類,個性不足。《老殘遊記》中有這樣一句話:“歲月如流,眼見斗杓又將東指,人又要添一歲了。”明白如話,就是形容時間過得快。

這其中,“斗杓”即“斗柄”,典出《冠子》(《鶡冠子》)“斗柄東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運用示例:

(1)《老殘遊記》的作者劉鶚在其書中寫到:“歲月如流,眼見斗杓又將東指,人又要添一歲了。”確實,時間總是須臾即逝,伴隨著“如流歲月”,我們總該學會珍惜才好……這裡就可以引入關於珍惜時間、珍惜青春等話題。

(2)《老殘遊記》的作者劉鶚在其書中寫到:“歲月如流,眼見斗杓又將東指,人又要添一歲了。”確實,時間總是須臾即逝,伴隨著“如流歲月”,我們總該有所作為,方能不負韶華……這裡又可以接續關於人要有夢想、要努力、奮鬥、拼搏等以至於終有所成的話題。

(3)《老殘遊記》的作者劉鶚在其書中寫到:“歲月如流,眼見斗杓又將東指,人又要添一歲了。”確實,時間總是須臾即逝,“如流歲月”中,苦難常常與我們相伴,我們總該持有一份堅定……這裡也可以寫不畏苦難、困難,不懼挫折、坎坷等,要樂觀、堅強、勇敢等話題。

(4)《老殘遊記》的作者劉鶚在其書中寫到:“歲月如流,眼見斗杓又將東指,人又要添一歲了。”確實,時間總是須臾即逝,而我們終將長大……這裡也可以轉換到成長類的話題,畢竟中學階段,能夠與學生切實相關的,便是“成長”二字。

如此類推,這一句意俗而表達獨特的句子,便能夠引出諸多話題,相比較於人人會用的“日月如梭”“時光飛逝”等,便多了幾分新意,也可積累成為自己個性化的萬能論述語段,考場上自然是遊刃有餘。

第二種方法:素材不變,多維度挖掘,雅俗並用。

比如,若寫小處之於大處的作用,很多學生可能首先會想到“細節決定成敗”,又或者是“千里之堤,潰於蟻穴”這樣的句子。《老殘遊記》中有這樣一句話:“莫說是面板小病,要知道渾身潰爛起來,也會致命的。”明白如話,通俗易懂。

運用示例:

(1)清代小說家劉鶚在《老殘遊記》中說過:“莫說是面板小病,要知道渾身潰爛起來,也會致命的。”面板上的一點小問題,若不能正確處理,也會危及性命。生活中很多時候也是如此……這裡便可以順勢引到關於細節、著眼小處、不能因小失大等話題上去。

(2)清代小說家劉鶚在《老殘遊記》中說過:“莫說是面板小病,要知道渾身潰爛起來,也會致命的。”這與“千里之堤,毀於蟻穴”的說法異曲同工。面板上的一點小問題,若不能正確處理,也會危及性命。生活中很多時候也是如此……這裡也可以和常見俗語連用,再引出話題,更能彰顯文采。

(3)清代小說家劉鶚在《老殘遊記》中說過:“莫說是面板小病,要知道渾身潰爛起來,也會致命的。”面板上的一點小問題,若不能正確處理,也會危及性命。就像那個諱疾忌醫的蔡桓公……這裡也可以和學習過的經典故事合用,接著再論述,若我們自己不想成為那個“蔡桓公”,就要注意“小”與“大”的關係。

材料的使用可雅也可俗,無論哪一種,帶有鮮明的自我特色,才能個性十足,博得青睞。

作文材料素材離不開司馬遷、李杜怎麼辦?不妨試試這樣做

第三種方法:素材不變,同類拓展;課內外結合,新舊並舉。

《老殘遊記》裡的主人公名叫鐵英,號補殘,眾人因他秉性純良、看重於他,久而久之,便親切地呼他為“老殘”。書中在解釋“老殘”這個號的來歷時,提到一個典故,就是“懶殘煨芋”。

“懶殘煨芋”也叫“懶殘分芋”,講的是唐代明瓚禪師天寶年間在衡山寺做雜役,性情懶散,又喜歡吃殘剩的食物,因此綽號“懶殘”。傳說,鄴侯李泌那時間正在寺中讀書,半夜聞見懶殘誦經的聲音,感到這個僧人與眾不同,就去拜見。

懶殘又罵又唾,李泌愈加恭敬。懶殘又將吃剩的半塊煨芋給李泌,李泌連忙接過吃掉。懶殘這才說:“你謹慎少言,去做十年宰相吧。”後來李泌果然當了十年宰相。

看到這個故事,喜歡閱讀歷史異聞的人,可能會馬上聯想到“張良拾履”的故事。

“張良拾履”,也就是“圯(yí,橋的意思)上敬履”,說的是留侯張良有一天在下邳橋上欣賞美景,遇見一位老翁。這位老翁傳說就是黃石公,也稱作圯上老人。這老翁故意把自己的鞋子扔到橋下,喝令張良撿拾回來。

張良十分吃驚,但轉念一想,這老翁年事已高,不與他計較,便跑下橋去,不但把鞋子拾了回來,還親自給老人穿上。

老人對此非常滿意,並約張良五日後橋頭見面,前兩次張良都在老人之後才到,老人生氣,拂袖而去;第三次,張良半夜就出發,終於趕在老人之前赴約。老人便將《太公兵法》贈予張良,並稱熟讀可作帝王之師。後來,張良果然輔佐劉邦打下漢朝江山。

“懶殘煨芋”和“張良拾履”這兩個故事是有相似性的,講的都是尊師重道,可以從懶殘和黃石公的角度,寫為師者對學生的考驗,也可以從李泌和張良的角度,寫學生該怎麼樣敬待老師。

若能將兩個故事合在一個文中的片段,則更能凸顯寫作者日常積累的豐厚,尤其是懶殘的故事,相比較張良(課文《鴻門宴》中多次出現過),也能多幾分新意。

運用示例:

(1)退之先生(韓愈,字退之)在《師說》中寫下一句感慨,那就是:“師道之不傳也久矣。”何為師道?在我看來,學生當有一顆敬畏之心、一份求知之誠。李泌吃下懶殘和尚的“煨芋”,張良忍著心中不快給黃石公取回鞋子並給穿上,也正因如此,李泌得“十年宰相”的福報,張良獲《太公兵法》的恩賜。

無論什麼時候,我們都應當懂得尊師重道……這裡便可以接入自己的話題,可以寫尊敬師長方面,也可拓展為想要學到知識,就應該懂得謙卑地向長輩學習,這裡的“師”,不一定非是學校的任課老師,也可以是生活中任何一個能夠幫助自己學到知識、道理、技藝等的人。

退之先生(韓愈,字退之)在《師說》結尾敘述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時說道:“餘嘉其能行古道”。這裡的“其”就是“年十七,好古文”,向退之先生學習的“李氏子蟠”。師長對於好學之人的愛重之心,便可見了。這不禁讓我想起“懶殘煨芋”的故事,懶殘和尚看李泌如此誠摯求教,自然歡喜,給他“十年宰相”的期許。歷史上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圯上敬履”也是如此,黃石公愛重張良,才贈他《太公兵法》。

孟子曰:“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愛與敬總是相互的,生活中也是如此……這裡便可以接入自己的話題,可以寫師生關係,學生敬重老師,老師應該關注學生的成長,“授之以漁”;或者拓展到寫生活中其他方面的愛、敬等。

作文的過程中,可以適當引用課文中學過的說理性的句子,一樣可以增加文采,而且因為學過,使用起來更加得心應手。要合理利用課堂所學。

魯迅先生說過:“浪別人的時間,等於謀財害命。”確實是這樣,時間非常寶貴,我們不僅要對自己的時間爭分奪秒地利用,也應該尊重別人的時間。

“圯上敬履”中講過這樣一個細節,圯上老人打算教導張良,約他在橋上見面。可是接連兩次,張良都在老人之後趕到。老人十分生氣,拂袖而去。第三次,張良半夜就趕去了,這才打動老人,獲得老人的《太公兵法》。試想,如果第三次張良還不能醒悟,依然遲到,那圯上老人會不會不再見他,那《太公兵法》是不是也就和他無緣了呢?生活中也是這樣,無論做什麼,無論對人對己,都要有時間觀念,珍惜自己的時間,更珍惜別人的時間……這裡就可以延展到與守時重約、珍惜別人的也是對別人的尊重等相關的話題。

“懶殘煨芋”和“張良拾履”講的是尊師重道,但未必一定寫這個方面,可以從裡面挖掘新的角度。平時積累素材的時候也是這樣,一個材料如果只寫一個角度,那就太浪費了。可以從各個方面挖掘新的東西,挖掘與別人不一樣的東西,這樣才能新意十足。

其實,對於寫作文,材料的積累固然重要,而積累的材料如何運用,更加重要。如上,我們透過《老殘遊記》中的一些精彩語句和典故,對作文材料個性化積累、運用的方法進行了幾種解讀。這些方法不是固定不變的,也不只是有這些方法。同學們在作文過程中,也應該多進行思考,儘可能多地內化吸收所學的知識。

看別人看不到的,寫別人寫不到的,這樣素材才能遠離司馬遷、李杜等,作文才能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