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當孩子遇到困難而退縮時,鼓勵打氣是最無用的教育做法

魯道夫在《孩子:挑戰》一書中曾說道:”一個行為不良的孩子,是一個內心氣餒的孩子。”當我們對孩子的行為感到沮喪、失望或者憤怒時,往往也提示著這是孩子需要我們幫助的時刻。

讓我們透過孩子行為的表象,對他內心的需求進行解碼,更好地幫助他成為一個充滿勇氣和自信的人。

每當孩子遇到困難退縮時,作為父母你會怎麼做呢?

昨天從幼兒園接了潼潼,我們照例去培訓機構上Phonics課。進門之後課程老師跟我們打招呼,說今天會有一個來試聽的小朋友要跟孩子們一起上課。

插班試聽本也尋常,我也沒多想。過了一會兒,來試聽的那個孩子的媽媽走過來跟我說話,她說知道我們在這兒上課所以帶孩子想來試聽看看,但她犯愁的是孩子幾乎

每次去什麼地方上試聽課,都完全不配合,

往往連教室都不肯進去

,最後擰不過他,家長也只好作罷了。

我笑笑,說潼潼其實也會這樣。

幾乎所有興趣班的第一節課,她都是在教室的一旁坐著觀察,不參與老師和其它同學的一切活動,

直到她自己覺得時間到了,她才會開始加入進去。

那位媽媽無奈地笑了笑,沒多說。但從她的表情上,我還是看出了擔憂。

果不其然,等到要開始上課了,我從遊戲屋把潼潼叫出來,陪她往英語教室的方向走,卻看見那位原本要來試聽的孩子,正由爸爸媽媽帶著

在跟課程老師道別

見我過來,她有些不好意思地說:

“你看,這孩子還是不肯進教室,這次就算了吧,我們走了。”

我看了看站在她身邊的男孩,他正自顧自地把手指放在玻璃門上劃來劃去。

待他們離開,我坐在桌旁開啟電腦想寫這周本來想推的馬爾地夫遊記,但不知道為什麼,剛敲幾個字,那位媽媽無奈的表情就不斷地在我腦海中盤旋。

我開始不自覺地問自己:

如果是潼潼每次都不願意進陌生的教室,我會怎麼做?

當孩子遇到困難而退縮時,鼓勵打氣是最無用的教育做法

想到這裡,我倒是突然又想起了前陣子身邊發生的另一件事。

從北海道度假回來後,我帶著潼潼去上了久違的平衡車課,因為之前去英國呆了一個多月,潼潼已經又落下不少課程了。

這邊剛把潼潼送進練習場地,那邊我人還沒坐穩,就馬上被在平衡車俱樂部認識的佳佳媽給一把拽住,迅速進入談話主題。

她家4歲的女兒佳佳也在學平衡車,她說前些天帶孩子去參加平衡車比賽,

孩子在臨上場前卻情緒崩潰,哭著退賽了。

當時,佳佳媽媽正在看臺上等著給孩子拍照,賽前是爸爸陪著的。

在候場的時候,佳佳突然怎麼也不願意戴上騎車用的手套。眼見著比賽就要開始了,爸爸就有點心急,跟佳佳軟硬皆施講道理,但佳佳還是堅持不戴,還嘟囔著:“我不想參加比賽了”。

最後,爸爸忍不住吼了佳佳:

“現在必須上場!”

結果,佳佳情緒崩潰開始大哭,怎麼哄都沒有用,最後只能棄賽。

事後,一家人的觀點明顯分成兩派:

爸爸覺得,

這件事反應出來孩子的“抗挫力”太差了,應該多讓孩子鍛鍊。

“面對挑戰的時候,如果縱容她退縮,以後她就會習慣性的給自己找退路,越來越膽小。”

可媽媽覺得,

孩子不肯戴手套,實際上就是在發出求救訊號,告訴爸爸“我很害怕,有點不敢上場了”。

“在比賽面前,孩子覺得緊張害怕,是很正常的,家長應該接納孩子的情緒,而不是故意激將孩子。”

兩人的觀點相差太遠,話不投機,在吵了一通之後不歡而散。

而佳佳媽呢,雖然口裡堅持著自己的“要無條件接納孩子”,但心裡也開始打鼓。她來找我聊,就是想跟我討論一下,如果當下接納了孩子的情緒,可她還是不願意上場,應該怎麼辦?

一味的接納,會不會讓孩子越來越膽小養成逃避的習慣?

其實在我看來,那個總是不肯進教室上試聽課的孩子,跟比賽前臨陣退賽的佳佳這兩件事還是有些相同之處的,它們都能引發我們的思考:

“在孩子遇到挑戰,想逃避退縮的時候,父母到底應該完全接納孩子情緒任由他放棄,還是要嘗試推動孩子去面對困難?”

相信有很多父母在孩子遇到困難時,跟我的做法類似,首先會鼓勵孩子,希望透過激發孩子的勇氣來戰勝恐懼,從而勇敢的去嘗試。

當然,有時候,這種方式會成功,但更多的時候,這樣的鼓勵並沒有效果,往往是無功而返,無論父母如何鼓勵,孩子始終是唯唯諾諾,不敢上前,讓父母恨得不由地想罵一句“廢物”。

隨著我對育兒的研究學習,我才開始明白,為什麼這樣的鼓勵不起作用。說的直白點,這樣的鼓勵跟父母什麼也不做,只是站在那裡的效果可能差不多。

當孩子遇到困難而退縮時,鼓勵打氣是最無用的教育做法

為什麼這麼說呢?看完我下面分析你就明白了。

鼓勵為什麼不起作用

當孩子遇到困難不敢嘗試時,為什麼鼓勵不起作用呢?因為父母外在鼓勵並沒有幫助孩子戰勝他的內心恐懼。

在父母看來,孩子的恐懼可能是毫無根據的,是可笑的,但是在孩子眼中,他的恐懼可能像一座大山一樣橫亙在他的眼前。父母按照自己的成人眼光,無法體會孩子的恐懼,當然也就無法說到孩子的內心,讓孩子戰勝恐懼。

我舉個例子,你就懂了。

下圖這個蟲子叫豆蟲,是一種專門啃食大豆葉子的蟲子,無毒,也不咬人,而且可以食用,特別美味。但是這個蟲子特別兇猛,你一抓它,它會劇烈的扭擺身子,比較嚇人。

當孩子遇到困難而退縮時,鼓勵打氣是最無用的教育做法

那麼問題來了,你第一次見到這個蟲子,也知道它是沒毒不咬人的,那麼你敢用手抓它嗎?

如果你不敢,那麼我在旁邊鼓勵你,“別怕,它不咬人”。你聽了這樣的話,你就可以勇敢的去抓它了嗎?肯定還是不敢,因為你依然無法戰勝自己內心的恐懼。

這樣的感覺對於孩子來說同樣如此。當孩子遇到困難,因為恐懼不敢上前時,這時父母在旁邊安慰鼓勵道“別怕,要勇敢”、“試一試,其實很簡單的”、“輸了也沒關係”……這樣的話一點也沒用,並不能讓孩子鼓起勇氣。他該擔心還是擔心,該恐懼還是恐懼。既然父母的鼓勵不能消除孩子的恐懼,當然也就不能幫助孩子戰勝困難。

其實鼓勵到底能起到多大作用,即使我不說,作為父母也應該能切實體會的到。你就捫心自問下,你的鼓勵多少次起到了作用?幫助孩子勇敢的戰勝了困難了呢?

我們不能說鼓勵一點用也沒有,但至少這種鼓勵打氣的方式並不能很好的幫助孩子鼓起勇氣,勇敢的戰勝困難。

當孩子遇到困難而退縮時,鼓勵打氣是最無用的教育做法

那具體怎麼做呢?

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說:“挫折未必總是壞的,關鍵在於對待挫折的態度”。

挫折不可怕,生活中總會遇到困難、痛苦,沒有誰的一生是一帆風順的。

作為家長,我們要做的不是替孩子將所有麻煩挫折擋之門外,我們要做的是教會孩子面對解決這些麻煩挫折能力。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引導孩子。

第一,認知情緒。

孩子玻璃心,抗挫力差,很大程度都是因為負面情緒在作怪。

首先孩子要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情緒。

這是一個負面情緒數值。失望往往是各種負面情緒的起因。

當孩子遇到困難而退縮時,鼓勵打氣是最無用的教育做法

從對某件事/人滿懷期待失望悲傷受挫生氣憤怒

,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如果能把苗頭在開端及時處理好,那麼孩子的情緒也會得到很好的管理和控制。

第二,控制情緒。

對於孩子來說,

先處理情緒,再處理事情,

這點很重要。

“這麼簡單你都不會?”(這句話是對孩子的質疑否定)

“不會就不會,你發什麼脾氣?!”(這句話則包含指責)

也許在你眼中很簡單的事情,但在孩子的世界中真的很難。

很多家長會給孩子加油打氣,但一味的鼓勵,純屬盲目灌雞湯。隨口的打擊,更是雪上加霜。

當孩子遇到困難而退縮時,鼓勵打氣是最無用的教育做法

當孩子鬧脾氣的時候,父母要做的不是急於質疑或指責孩子。

最好的辦法是保持平靜並接納孩子的情緒。

“爸爸媽媽知道你沒有做到,你很難過。”

共情,這個我們曾經提到過無數次的詞。

說一句

“我們一起來想辦法完成這個事情吧~”

要比“你試試呀,很簡單的”有用的多。

當孩子情緒穩定後,

要肯定孩子的努力。

“爸爸媽媽看到你很努力了,知道你很在意這個,我們特別欣賞你這麼努力,要把這個事情做好,真好!”

當孩子遇到困難而退縮時,鼓勵打氣是最無用的教育做法

第三,化繁為簡,處理事情。

我們一定要記住一句話:

沒有教不會的孩子,只有沒用對的方法。

孩子始終是孩子,他們的認知水平,動手能力有限,當事情超過他們認知控制範圍內時,本能的會害怕逃避。

作為父母,我要做的就是將我們認為很簡單的事情,倒帶放慢鏡頭一步步分開,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去演示,而不是簡單的一句“這麼簡單都不會,我來”。

當孩子能理解怎麼去做的時候,TA也就不會再恐懼害怕去嘗試了。

第四,反覆與鼓勵。

抗挫力的心理學名詞:

心理彈性,復原力

其實,家長有時候對孩子的期望太過高了,而且急於求成。

我們更應該平淡的接受孩子的失敗,再引導孩子嘗試,直至成功。

這個

失敗——受挫——崩潰——反彈——再嘗試

的過程,越小齡的孩子,父母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就越重要,尤其是如何引導孩子進行“憤怒管理”,以及幫助孩子願意再嘗試的方法。

簡單的來說,要允許失敗,並鼓勵孩子再嘗試。即便孩子做錯了,我們仍然需要讓他們感受到我們的理解和支援。

因為挫折不會給孩子造成永久性的情緒傷害,我們無意或有意的指責輕視才是阻礙他們進步的絆腳石。

讀後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