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只要培養好,每個孩子都是神童?

您聽過這樣的神童嗎?

兩歲能識千字,三歲熟記唐詩三百首,四歲基本學完初中課程,不上幼兒園,從小學開始就瘋狂跳級……

然後看看自家的孩子,都四歲了,數個數還磕磕巴巴!不禁懷疑是不是自己的基因影響了孩子。可仔細探究,卻發現神童的父母也是平凡普通,沒有超群的基因。

於是就又來勁了,參照“神童”父母的培養方案,制定一堆詳細周密的計劃,致力於把孩子培養成神童!

只要培養好,每個孩子都是神童?

這是不是你?

但你知道孩子教育不宜過早開始嗎?

且不說這是違背孩子天性的行為,這種行為極大可能引起孩子厭學的情緒。一談到學習就變得暴躁易怒,“知識不進腦子”,你們之間的關係也會變得十分惡劣。

我們要知道的是,世界上沒有兩片一樣的葉子。即使是孩子在完全相同的環境裡成長,也不會變成一樣的大人。所以不要一味地追求一樣的培養方法,培養的孩子一樣優秀。

而且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形成某一套規則或準則,這些規則或準則會控制其行為,決定了孩子對各種情境的反應。

只要培養好,每個孩子都是神童?

這是孩子自然而然形成的,家長不用對其作過多幹預,正所謂“無心插柳柳成蔭”。

當孩子年幼的時候,只有極少的跡象能表明他正在建構的、引導他將來行為的特定機制。隨著年齡的增長,經過多年的訓練,這種行為模式會逐漸固定下來。他對外界的反應也不再客觀,而是基於他對過去所有經驗的無意識解讀。

正如我們現在對外界所做出的反應,是基於我們的經驗。孩子需要這樣一個過程形成自己特殊機制,比較科學地積累經驗。

當孩子對特定的情境或自己處理某些困難的能力形成了錯誤的理解,這一錯誤的判斷會決定他的行為,除非糾正最開始時幼稚的錯誤解讀,否則再多的道理或常識都無法改變成人的行為。

只要培養好,每個孩子都是神童?

所以如果在這個過程中,家長一味追求別人家的孩子、“神童”,由於家長的干預,孩子變得厭學,或者機制形成出現了偏差,那就得不償失了。這需要更多精力來糾正,那——何必呢?

孩子的發展總是有一些主觀的、個人的東西,家長們應該關注這種個體性。不可以過早對孩子進行個體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