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家長的“心理暗示”,用得好能催化孩子成長,用不好只會成為阻礙

前幾天朋友微信我說,一定要‘救救’她的寶寶,微信一發過來,就嚇得我趕緊打了個電話過去。

在電話的聊天中,我才知道,原來是朋友的寶寶最近不愛學習,上了幼兒園後交了許多朋友,週末總是鬧著不肯去補習班。她說“我花了這麼多心思在孩子身上,怎麼剛換了環境就變了個樣”。於是,讓我陪她演一場戲,暗示她女兒樂樂要好好學習

我們的暗示,是從聊天中展開,很簡單就是舉例子說有一個小朋友因為太調皮貪玩,不喜歡讀書,後來越來越多小朋友覺得她不聰明,不想和她做朋友。然後就說到我的寶寶尼莫4歲就會背古詩,很多親朋好友都會誇她等等的話

雖然帶著些“恐嚇”的成分,但是卻是真的鎮住了樂樂,樂樂媽給了她“不努力學習會有小朋友不和你做朋友”的暗示,在這次聊天后,樂樂變得努力起來,她將學習和玩耍分開,在收穫誇獎的同時,也收穫許多友誼。

小孩子的點子多,思想跳躍快,在孩子的想法與家長不同時,很多家長會透過“暗示效應”來讓孩子接受自己的觀點。

家長的“心理暗示”,用得好能催化孩子成長,用不好只會成為阻礙

什麼是“暗示效應”?

暗示效應是指在無對抗的條件下,用含蓄、抽象誘導的間接方法對人們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從而誘導人們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動或接受一定的意見,使其思想、行為與暗示者期望的目標相符合。

簡單的來說,就是父母透過行為、語言等方式,來暗示誘導孩子接受自己的觀點。但是“暗示效應”也有積極和消極之分:

積極的心理暗示催促孩子成長

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教授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來到一所普通中學,在一個班裡隨便地走了一圈,然後在點名本上圈出了幾個孩子的姓名,告訴班裡的老師說,這幾個學生智商很高,很聰明。

過了一段時間,教授又來到這個學校,發現圈出名字的那幾名學生,真的成了班級裡的佼佼者。教授跟老師說“其實我不僅不認識這幾名學生,而且對他們完全不瞭解”,老師感到很意外和震驚,原來是老師接收到了教授說的“這幾個學生智商很高”,對孩子給予了更多的關注和照顧,也給了學生積極的心理暗示,讓他們對自己充滿信心,做出了更多的努力。

從羅森塔爾教授的實驗中我們可以知道,積極的心理暗示可以給孩子更多的肯定,促進他們成長。

家長的“心理暗示”,用得好能催化孩子成長,用不好只會成為阻礙

消極的心理暗示阻礙孩子成長

我經常看到一些家長和老師在教孩子某件事情時,會抓狂地說“怎麼回事,這個教了你十幾次還沒學會”,雖然是簡單的一句抱怨,但其實也是一種心理暗示,對於孩子來說,可能就是在暗示他“蠢笨”。

一次這樣說,一個人這樣說,也許沒什麼問題,但是多次這樣說,很多人這樣說,會讓孩子認為自己真的“很蠢很笨”,比不上別人,給自己貼上不好的標籤,久而久之,孩子會變得很沒有自信。

看過一個育兒小故事:家裡來了親戚,小霞主動在旁邊幫媽媽的忙,個子比較小的她,端起第一個盤子就摔了。雖然媽媽在親戚面前沒有明說小霞,但是一個眼神瞪住了小霞,對剛犯事的小霞來說,媽媽就好像是透過眼神來說“這麼笨,就不要過來搗蛋了,走開走開”

這件事情導致小霞覺得自己笨手笨腳,在以後每次家裡忙時,都找藉口躲開幫忙。

有時候只是不小心說出的一句話一個眼神,卻會給孩子造成暗示性的作用,阻礙了孩子的健康成長,特別是部分細心敏感的孩子,消極的心理作用會影響他們的情緒和信念,甚至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

家長的“心理暗示”,用得好能催化孩子成長,用不好只會成為阻礙

家長應該如何給孩子正確的心理暗示?

給孩子樹立榜樣作用

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對父母說:“不要以為只有你們同兒童談話、教育他、命令他的時候才是進行教育,你們怎樣穿戴、怎樣同別人談話、怎樣談論別人、怎樣歡樂或發愁、怎樣對待朋友和敵人、怎樣笑、怎樣讀報——這一切對教育兒童有著重要的意義。”

這就在說,父母對於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無論是一舉一動可能都會成為孩子學習的物件。父母對孩子的影響特別大,那要怎麼透過父母給孩子樹立榜樣作用,讓他們接受正確的影響呢?

我曾做過一個實驗,如何給孩子講述故事暗示他要懂謙讓,我對孩子說過孔融讓梨的故事,但是事實證明,年齡較小的孩子很難理解,那天寶寶就跟我說“我想吃大的梨子,讓給別人只會讓我不開心的”。當時無論我怎麼說,寶寶還是不願意接受我的觀點。

直到有一次我和寶寶坐地鐵外出時,在地鐵上遇到一個佝僂老人的時候,我抱起了寶寶把位子讓給了他,老人家一直跟我道謝,當時寶寶問我說“媽媽你不想坐嗎?”,當時我就和她說“有比媽媽更需要這個為位子的人啊,爺爺很累需要坐著休息會,而且爺爺在跟我們道謝呢,助人為樂”,但是寶寶似懂非懂,但是在以後她經常和我說起“助人為樂”這個詞。

家長的“心理暗示”,用得好能催化孩子成長,用不好只會成為阻礙

透過爸媽日常的行為,來暗示孩子你也可以這樣做,這樣做你也會獲得尊重和開心。

藉助表情和動作來暗示孩子

俗話說得好“好孩子都是誇出來的”,在日常中給予孩子鼓勵是非常重要的,比如一個肯定的眼神,一個安慰的微笑,都會讓孩子感受到溫暖。

在日常中,我們經常會看到很多父母對孩子使用表情暗示:在孩子犯錯誤的時候,一個嫌棄的表情,再加上一句兇罵,孩子就會覺得自己“不行”,但是如果在孩子犯錯誤的時候,父母要對他進行教育,在最後跟他說“以後要這樣做,媽媽相信你是可以的”,再給他一個肯定的眼神,能給他雙倍的信心。

父母對孩子做心理暗示時,要建立正確的目的

心理暗示是帶有目的性和誘導性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變成什麼樣子的人。但是有一些父母經常給予孩子消極的心理暗示,比如“腦子不靈光”、“懶散”等,這些負面的心理暗示有時候會給孩子造成消極的影響,讓他變得不自信。

我們在對孩子做心理暗示時,一定要明確我們做暗示的目的,比如孩子因為這件事情做錯了,那以後就要學會細心,而不是因為情緒上頭,就暗示孩子蠢笨,讓孩子覺得自己特別沒用,越來越陷入僵局。

家長的“心理暗示”,用得好能催化孩子成長,用不好只會成為阻礙

藉助別人來暗示孩子

父母如果沒辦法暗示到自己孩子的時候,也可以藉助別人來給孩子心理暗示,舉個例子:

鄰居家小偉媽媽說自己孩子不喜歡吃蔬菜,讓她很苦惱。其實尼莫也不喜歡吃,但是在她問我的時候,我是這樣回答的“尼莫也很不喜歡吃蔬菜,但是我經常跟他說吃蔬菜才能長高,於是他也在努力慢慢學著喜歡上蔬菜”。透過鼓勵暗示的方式,來給孩子產生心理暗示作用。

這是一種非常實用的給孩子心理暗示的手段,也是比較有效的一種。

正確的心理暗示能夠指導孩子更好的發展,錯誤的心理暗示只會讓孩子越來越不健康。我們每天都在接觸自己的孩子,總會在不知不覺中對孩子產生心理暗示。所以,學會正確的心理暗示對於父母來說是非常有必要的,掌握上面的四種技巧,能幫助你讓寶寶健康成長。

家長的“心理暗示”,用得好能催化孩子成長,用不好只會成為阻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