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童蒙養正之慎於始

童蒙養正之慎於始

黃石頭·學習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智慧”系列之十六

《童蒙養正之慎於始

春耕園 | 邵雅忠老師

(一)

《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中說:

“少成則若性也,習慣成自然也。

孔夫子的的意思是說,

小的時候養成的習慣就像人的天性一樣自然、堅固,甚至就變成天性了,以至於以後所取得的成功、創造的奇蹟,很多方面都是由小的時候,習慣所支配的。

習慣是非常重要的,習慣是可以決定一個人的命運。

經過培養,人是可以形成新的習慣、新的反射的。

所以說,人是可以把握自己命運的。

童蒙養正之慎於始

習慣成自然出自於《漢書·賈誼傳》:

少成若天性,

習慣如自然

後來習慣成自然也就成了約定俗成的成語。意思是說,兒童時期養成的習慣就像人的天性一樣牢固,很難改變。

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過:

“教育就是習慣的培養。

童蒙養正之慎於始

英國著名哲學家培根也說過:

“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

因此,人自幼就應該透過完善的教育去建立一種良好的習慣。

青少年時期是行為和生活方式形成的主要階段,是養成教育的最佳時期,機不可失。

是的,童蒙養正,是童子功,是聖功。

童蒙養正之慎於始

(二)

《禮記》中說,

“大學之法,禁於未發之謂豫。

豫者,防也。

古聖先賢的教育智慧非常講究的是“慎於始”——“禁於未發之謂豫”。

《禮記》

大學之法:

禁於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陵節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

發然後禁,則扞格而不勝;

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

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燕朋逆其師;

燕闢廢其學。

此六者,教之所由廢也。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後可以為人師也。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

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

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

童蒙養正之慎於始

譯文

大學的教育方法是:

在不合正道的事發生之前加以禁止,叫做預先防備;在適當的時候加以教導,叫做合乎時宜,不超過學生的接受能力進行教導,叫做順應;使學生相互觀摩而得到好處,叫做切磋。這四點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原因。

事情發生以後才禁止,就會遇到障礙而難以克服;過了適當時機才去學習,雖然勤勉努力,也難以有成就;雜亂施教而不按順序學習,就會使學生頭腦混亂而無法補救;獨自學習而沒有朋友一起商量,就會孤陋寡聞;輕慢而不莊重的朋友會使人違背師長的教導;輕慢邪僻的言行會使學生荒廢學業。這六點是導致教育失敗的原因。

君子既然知道了教育獲得成功的原因,又知道了教育失敗的原因,然後才可以作別人的老師。所以君子教育和誘導學生,靠的是引導而不是強迫服從,是勉勵而不是壓制,是啟發而不是全部講解。引導而不是強迫,就會使師生關係和諧;勉勵而不是壓制,學習就容易成功;啟發而不是全部講解,學生就會善於思考。能使師生關係和諧,使學習容易成功,使學生善於思考,就可以說是善於誘導了。

童蒙養正之慎於始

我們教育養正一個孩子,一定要在孩子們不好的存心、人格還沒起來之前,就要把它調伏掉。

這就是——

“禁於未發”

,是預防法。

“發然後禁”

,當孩子已經形成這些錯誤的心態你才要禁止,

“則捍格而不勝”

這種狀態就好像孩子形成壞習慣已經錯了,你把孩子打得半死他都不承認錯誤,還斜著眼看你,還瞪你,這就捍格而不勝,他已經形成了。

童蒙養正之慎於始

我們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在孩子一歲、二歲的時候出去買東西,看到想要的東西,媽媽不買,她在地上打滾。

媽媽說,“這個東西家裡都有了,別再買了。”

“我不管,你要給我買!”就一直哭。

當下的父母大多一般會說,

“好啦!好啦!給你買。”

孩子馬上破涕為笑。

童蒙養正之慎於始

這時候孩子在那裡笑,那是慾望,滿足了,孩子覺得高興。

當她笑的時候父母笑不笑?假如父母跟著一起笑,覺得“孩子高興就好了”,如果在小時候不在小事上給孩子立規矩——有所為有所不為,那孩子很可能就會出現長大後“發然後禁”、“則悍格而不勝”的結果。

這樣的景像大家熟不熟悉?我們以前有沒有幹過?還是我們的孩子幹過?

像這樣的事我們很多人小時候都幹過,我們也是常常跟父母耍賴皮要東西。

童蒙養正之慎於始

我記得有一次,我小的時候,我媽媽在那裡看書,我就在那裡吵這要滿足自己的一些慾望的東西。

記得那次,我本來是站著吵,後來沒什麼效果,就在地上打滾。滾了十幾分鍾,我媽媽還是如如不動在那裡看書,可能我媽媽以前讀過“關公看春秋”,定住了。

我媽連看都不看我,可能是我媽媽怕看我以後會破功,會原則把持不住,所以都不看我。十幾分鍾之後我就開悟了,我了悟到兩件事情,第一件事情,在地上打滾很累,然後地又很冷,所以只好自己拍拍屁股就走了。

童蒙養正之慎於始

你看只要大人堅持原則,孩子下一次會不會再用這種手段來要求?他不是吃飽閒著。所以往往都是,為什麼他會吵?因為他很清楚用什麼方法就能讓父母就範,他可以攻城掠地,父母是節節敗退。

童蒙養正之慎於始

(三)

古人云:

“勿以惡小而為之,慎於始,蒙正不教,慣子如殺子,自毀家族。”

“教”

“上所施、下所效”

,目的就是長善救失。

“育”

就是

“養子使作善”

所以教育這兩個字合起來,就是言傳身教,好好養育下一代,使得人人透過接受教育,迴歸本性本善。

童蒙養正之慎於始

孩子越小越好教,愛子一定是要教子,而且要從始而終,最好的是從小時候抓起。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智慧告訴我們,教育孩子的時候必須要從小時候開始、小事開始就非常謹慎——

“慎於始”

因為習慣成自然,壞習慣養成就不好改了。

童蒙養正之慎於始

第一次出現狀況能夠糾正、能夠警惕,可能他一輩子就不會犯同樣的錯誤。

慎於始,其實包含孩子第一次說謊、第一次不問而取(偷)東西、第一次沒帶作業、第一次遲到,這些種種不好呈現出來了,我們有沒有抓住機會點,讓他得到教訓,以後不會再犯?

所以說,這個都是慎於始,很重要的。

童蒙養正之慎於始

(四)

教導孩子還要

“防微杜漸”

現在很多父母、老師有沒有這樣的見地?

很多人都想,

“我管那麼多,現在沒有大問題就好了”。

其實不然,教育孩子無小事,我們必須“慎於始”和“防微杜漸”,從小和從小事來著手引導我們的孩子。

童蒙養正之慎於始

具體在教育孩子過程中,我們要抓住關鍵,比如技巧,還有理和禮,還可以用經典為人之學來對孩子

“循循善誘”

“道而弗牽”

從而引導孩子,讓孩子留下深刻體會和醒悟,以達到教育的目的。

我們今天的家長還有多少知道教育孩子

要“防微杜漸”、“慎於始”,要嚴格才是大愛,如果慣子則如殺子,終將害人害己嗎?

童蒙養正之慎於始

小事的縱容與嬌慣,有可能會助長孩子內心的扭曲與人心的偏失,長大後,難以自立、自律和管理。

是以,古人云: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慣子如殺子。

童蒙養正之慎於始

(五)

教子金科玉律:

——

“有好子孫方是福。

當孩提之時,過於溺愛,養成驕情之氣,及其稍長,務為姑息,縱其匪僻之心,惡態多般,自幼習慣,長欲其改又焉能乎。

必也蒙養以正,勿因幼小而忽之,教以義方,毋謂愚蒙而棄之。

俾誦詩讀書,日聞正道,使尊師取友,時近正人,遠佻達而云浮華,率真誠而返淳樸。

約束規矩之內,動惟禮教之循。

童蒙養正之慎於始

如果父母採取了正確的理念和方式方法來教育孩子,從嬰孩出生之時起,注重為人做人之教去培養孩子自然的天性,注重德行、習慣、性情、是非觀等地培養,明德啟智,蒙以養正。

只要分清主次、先後、本末、終始,天下就沒有不好教的孩子!

用這樣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智慧教育孩子,才能利於孩子,也利於您家業興盛。

童蒙養正之慎於始

如果愛我們的孩子,就不要盲目去嬌慣他們,而是要正確的、恰當的、合理的去愛,不多不少,不偏不倚。慈嚴並濟,慎於始,一切防微杜漸。

願天下父母都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智慧中有所收穫和警醒!

願天下孩子個個都是好孩子!

幼年養性

童蒙養正

少年養志

成年養德

童蒙養正之慎於始

(黃競石。記錄。2020。1。10)

連結一:

《十種應該杜絕的溺愛行為》

孩子教育不立嚴格規矩和要求,沒有家規和長輩威信,只是盲從社會教育理論和潮流,是無法教好孩子的。

溺愛,是一種失去理智、直接摧殘兒童身心健康的愛。如今做父母的大都知道溺愛孩子有害,但卻分不清什麼是溺愛,更不瞭解自己家裡有沒有溺愛。

以下10種溺愛的形式是比較典型的例項,不是每個家庭全部都有的,但或多或少都會有幾種,或各種都有輕度表現也是值得警惕的,我們要以合理的愛,來保護孩子的健康成長。

1、特殊待遇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處處特殊照顧。

如吃“獨食”,好的食品或他東西,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做“獨生”,爺爺奶奶可以不過生日,孩子過生日得買大蛋糕,送禮物……

——長幼倫常顛倒,孩子無倫常本分,不知責任與孝親愛人。

這樣的孩子自感特殊,習慣於高人一等,必然變得自私,沒有同情心,不會關心他人。

2、過分注意

一家人時刻關照他,陪伴他。

逢年過節,親友來了嘻笑逗引沒完,所有人把他圍在中心,一再歡迎孩子表演節目,掌聲不斷。

——虛榮心、自我為主心的心理重,某一天,家裡不以他為重心了,他就沒有信心自立了。

這樣的孩子自認為自己是中心,家裡人都要圍著他轉,浮躁、靜不下來,注意力極其分散,“人來瘋”也特別嚴重,不斷打擾主客交流和活動,鬧得沒法談話與安靜。

3、輕易滿足

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

全家人每個人都給孩子很多零花錢或買這買那的,無論價格高低,很輕易滿足孩子要求。

——不知辛苦與艱辛,不懂得珍惜,無承受和獨立抗風雨能力,容易奢侈懶惰。

這種孩子不懂得一分耕壇,一分收穫的道理。也就不會懂得珍惜,浪費金錢的不良性格,並且毫無忍耐和吃苦精神。

4、生活懶散

允許孩子飲食起居、玩耍學習沒有規律,要怎樣就怎樣,睡懶覺,不吃飯,白天遊遊蕩蕩,晚上看電視到深夜等。

這樣的孩子長大後缺乏上進心、好奇心,缺乏思考能力,做人得過且過,做事心猿意馬,有始無終。

5、祈求央告

例如邊哄邊求孩子吃飯睡覺,答應給孩子講3個故事才把飯吃完。

——長大後,孩子只有自己的任性,無法約束和導正孩子觀念與言行。毀了孩子,也會毀了家道。

孩子的心理是,你越央求他他越扭捏作態,不但不能明辨是非,培養不出責任心和落落大方的性格,而且教育的威信也喪失殆盡。

6、包辦代替

孔子曰: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古人云:“不勞動者不得食。”許多父母卻由於溺愛孩子等各種原因,忽視了對孩子的勞動教育。“我疼都來不及,還忍心讓孩子勞動?”“叫孩子做事更麻煩,還不如我幫他做了。”三四歲的孩子還要餵飯,還不會穿衣,五六歲的孩子還不做任何家務事,

或者讓孩子只管學習讀書,不做家務,不參加勞動、社會與自然活動等等。

——不勞習的教育,是非常嚴重的。使孩子逐漸喪失了對勞動、包括自理生活的興趣與能力。因為生活勞習,還能鍛鍊人的其他能力。

不懂得勞動的愉快和幫助父母減輕負擔的責任,這樣包辦下去,必然失去一個勤勞、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能幹、上進的孩子。這決不是聳人聽聞。

7、大驚小怪

本來“初生牛犢不怕虎”,孩子不怕水,不怕黑,不怕摔跤,不怕病痛。摔跤以後往往自己不聲不響爬起來繼續玩。

——可能有的放縱和溺愛,會讓孩子永遠失去安全自保的機會,毀滅孩子的自立、自信心,成為永遠長不大的孩子。

後來為什麼有的孩子膽小愛哭了呢?那往往是父母和祖父母造成的,孩子有病痛時表現驚慌失措,嬌慣的最終結果是孩子不讓父母離開一步。這些孩子就打下懦弱的烙印了。孩子的生命需要自己成長,在成長過程中孩子各個方面才得以長大。

8、剝奪獨立

溺愛,不放心;含在嘴裡怕融化,吐出來怕飛走。

——與人、與社會相處能力非常差,自立能力也成問題,看世界、識人行事,都偏自私與狹隘,沒有承受力與包容心。

這樣的孩子會變得膽小無能,喪失自信,養成依賴心理,還往往成為“把門虎”,在家裡橫行霸道,到外面膽小如鼠,造成嚴重性格缺陷。

9、害怕哭鬧

由於從小遷就孩子,孩子在不順心時以哭鬧、睡地上、不吃飯來要挾父母。溺愛的父母就只好哄騙、投降、依從、遷就。害怕孩子哭鬧的父母是無能的父母;打罵爸媽的孩子會變成無情的逆子,在性格中播下了無能、自私、無情,任性和缺乏自制力的種子。

10、當面袒護

這樣的孩子當然是“教不了”啦!因為他全無是非觀念,而且時時有“保護傘”和“避難所”。

——無是非觀、正確三觀的家長,最終會自食其果,小時你能擺平事,大時,你會全盤失控,孩子無法無天,社會殘酷地幫這樣的父母,狠狠地替你教育這樣的熊孩子 !

“寵兒多不幸,嬌兒難成才。

這是告誡家長怎麼樣去教育自己的孩子,怎麼樣去給孩子一個良好的道德教育。為人之教,做人的教育,是比知識、技能特長更為重要的教育,那就是成就和陪伴孩子一生的“芯”!

童蒙養正之慎於始

連結二:

紀曉嵐教子之道

《教子八則

清代著名文人紀曉嵐因常年居官在外,無法負起教育子女的責任,深知“婦女心性,偏愛者多”,所以家書給夫人說明應如何教育子女。他在家書中對於子女有“四戒”、“四宜”的要求:

四戒:

一戒晏起,二戒懶惰,三戒奢華,四戒驕傲。

四宜:

一宜勤讀,二宜敬師,三宜愛眾,四宜慎食。

以上八則,為教子之金科玉律。

一戒晏起:

晏起就是晚起!曾國藩家訓:將晚起為敗家之凶德。曾國藩家族百年來之所以能人才輩出,這與他“治家以不晏起為本”有著密切關係。曾國藩在家書中告誡弟弟“要想去‘惰’,早起為第一要義”。修身自律,首先要從勤字開始,以勤治惰,以勤治庸,一勤天下無難事。

二戒懶惰: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大多人一輩子平庸,只因懶惰。

三戒奢華:

“儉以養德”“由奢入儉難”惜福感恩,是為人之基本德行。只有依靠內心安靜才能修養身心,只有依靠儉樸的作風才能培養品德。《朱子家訓》說:“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告誡人們厲行節儉,珍惜來之不易的物質生活。

四戒驕傲:

滿招損,謙受益。驕傲自滿會招來損失。64卦中唯有謙卦是唯一一個全吉之卦。受天地人之護佑與加持。驕傲易生禍亂、失敗。

一宜勤讀:

“唯讀書則可以變其氣質。古之精於相法者,並言讀書可以變換骨相。”勤讀書,學以人道、自然道、處世、為學之道、禮義之道,增長知識與智慧。

二宜敬師: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師者父也,《呂氏春秋·尊師》言“生則謹養,死則敬祭,此尊師之道也。”孝親尊師,乃人生第一倫禮之行。

三宜愛眾;

《論語》:“泛愛眾而親仁”,孝親愛親,愛及他人和萬物。愛出者愛返,能獲得更多的愛與擁護。教育,要先立德學做人之道,培養習慣性情;然後再學習知識技能,培養能力。

四宜慎食

對飲食要恆念物力為艱,心懷感恩之心,不可貪得食慾而滋生其他慾念。

童蒙養正之慎於始

連結三:

諸葛亮

《誡外甥書》

”夫志當存高遠,慕先賢,絕情慾,棄凝滯,使庶幾之志,揭然有所存,惻然有所感;

忍屈伸,去細碎,廣諮問,除嫌吝,雖有淹留,何損於美趣,何患於不濟。

若志不強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滯於俗,默默束於情,永竄伏於凡庸,不免於下流矣!“

《誡外甥書》則闡述了

“立志做人”

的重要性。諸葛亮指出

“夫志當存高遠”

,即做人應當抱有遠大的志向。如何才能做到“志存高遠”呢?

首先,“慕先賢,絕情慾,棄凝滯,使庶幾之志,揭然有所存,惻然有所感。”如何“立志”:慕先賢”即要以古聖先賢作為榜樣,向他們看齊。

其次,“忍屈伸,去細碎,廣諮問,除嫌吝,雖有淹留,何損於美趣,何患於不濟。”實現到理想,要做到“忍屈伸,去細碎,廣諮問,除嫌吝”。就是要做到能屈能伸、隨遇而安,虛心學習,吸取別人的經驗、要做到心胸開闊,豁達。不要計較一時的得失!

最後說如果沒有遠大的志向,昂揚的鬥志,堅強的意志,那麼忙碌流於世俗,被兒女情長所束縛,勢必永遠淪為凡夫、庸俗下流之輩。

童蒙養正之慎於始

連結四:

劉備

《誡子書》

”今朕年六十有餘,死復何恨?

但以卿兄弟為念耳。

勉之勉之!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可以服人!

卿父德薄,不足效也。

卿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勿怠勿忘!“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為臨終教子遺言,可見劉備對孩子教育的重視,對修身養德重於一切的意義。惟德惟賢能服人,汝父德薄,勿效仿之。

童蒙養正之慎於始

連結五:

林則徐

《訓子汝舟》

宜守三戒:一戒傲慢,戒奢華,三戒浮躁。爾既奉母弟居京華,務宜體我寸心,常持勤敬與和睦。凡家庭間能守得幾分勤敬,未有不興;能守得幾分和睦,未有不發。若不勤不和之家,未有不敗者也。爾昔在侯官,將此四字於族戚人家驗之,必以吾言為有證也。爾性懶,書案上詩文亂堆,不好收拾潔淨。此是敗家氣象,嗣後務宜痛改,細心收拾。即一紙一縷,皆宜檢拾伶俐,以為弟輩之榜樣。勿以為是公子,是編修,一舉一動皆須人服侍也。爾能勤,二弟皆學勤;勻能和,二弟皆學和;爾能孝,二弟皆學孝。爾為一家之表率,慎之慎之。

童蒙養正之慎於始

連結六:

張載

“蒙以養正”

勿謂小兒無記性,隔日事皆能不忘。故事養子者,必自嬰孩始鞠之,使得所養。令其和氣,乃至長性美,教之便示以好惡有常。

童蒙養正之慎於始

《漢書 賈誼傳》

不可輕視小孩子記性,大小事隔幾日也能牢記不忘,所以善於教養的父母,一定要從幼兒就開始調教,這才是教養孩子的要領,教孩子保持平和的情緒,長養優美的德性,一開始就必須教孩子 懂什麼是善,什麼是惡?

心未濫而先逾教,則化易成。

童蒙養正之慎於始

康有為

《大同書 去家界為天民》

天下之人皆出於胎,胎生既誤,施教無從。然則胎教之地,其為治者第一要歟!

童蒙養正之慎於始

陶行知

幼兒比如幼苗,必須培養得宜,方能發榮滋長。否則幼年受了損傷,即不夭折,也難成才。

童蒙養正之慎於始

(黃競石。彙編。2020。1。10)

※特別說明:

由黃競石記錄的“黃石頭·學習 | 春耕園·邵雅忠老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智慧》’”系列之十六落筆於此,之十七將隨後奉上。

以上文字僅僅作為學生黃競石個人聽課後覆盤、學·習所做,並不完全代表邵雅忠老師的原話。

童蒙養正之慎於始

中國人應該有

足夠的文化自信

童蒙養正之慎於始

英國哲學家羅素也曾說:“

中國至高無上的倫理品質中的一些東西,現代世界極為需要”,“若能夠被全世界採納,地球上肯定比現在有更多的歡樂祥和”。

童蒙養正之慎於始

英國哲學家、預言家湯恩比曾說,

19世紀是英國人的世紀,

20世紀是美國人的世紀,

21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

(□英國湯恩比預言原文:

看完了老子的道德經,孔子的易經,湯恩比曾說:“如果有來生,我願生在中國。”

進而他進行了詳細闡述:

“19世紀是英國人的世紀,20世紀是美國人的世紀,到了21世紀,人類會因為過度的自私和貪婪而迷失自己,科技手段將會毀掉一切。加上道德淪喪,信仰疲乏,心靈空虛,世界必將出現空前的危機。要拯救三大生存危機,唯有中國儒家孔孟之道,和大乘佛法,所以21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

黃競石

童蒙養正之慎於始

黃競石(學者)

黃競石,筆名黃石頭。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研究學者,

小微企業市場化方向研究學者,

石崗國學院高階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