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家長一和孩子說話就嫌煩,現在的孩子怎麼了?聽聽孩子們怎麼說

父母把一個孩子養育到成年,最難的階段應該就是青春期的時候,為什麼呢?

按道理說,養育孩子最難的階段難道不是小時候嗎?那會的他什麼都不會,時刻需要你陪著。你心裡想著:

什麼時候能長大呀?長大了就好了。

等孩子終於長大的時候,很多父母又會感慨:這

孩子越大越不聽話,還不服管教,小時候多聽話啊。

家長一和孩子說話就嫌煩,現在的孩子怎麼了?聽聽孩子們怎麼說

仔細想想孩子的這兩個階段:

小時候

,孩子不聽話,父母可以罵、可以打,孩子迫於大人的威嚴、對父母的依賴以及無條件愛著父母的心,他們會選擇默默忍受。那時候在孩子的心目中,父母就是絕對的權威。

所以,家長會覺得小時候好聽話。

孩子大了之後

,尤其是青春期時期,一方面由於孩子體內激素的變化,另一方面因為孩子的認知發生改變。他們發現原來父母的想法那麼愚昧又落後,父母的教育方式那麼陳舊又不合理,父母不再是那個“神”一樣的存在。

所以,家長會說這孩子長大了反而不聽話了。

家長一和孩子說話就嫌煩,現在的孩子怎麼了?聽聽孩子們怎麼說

所以在網路上出現了很多求助的家長,他們無可奈何,他們的教育出現了瓶頸期。比如說這位家長,他說:

孩子上高一了,每次我們一和他說話,他就煩,現在的孩子到底怎麼了?我該怎麼辦?

本來我以為這個問題下面會有很多專家提出很多方法論,沒想到,以孩子視角答題的答主佔了大多數。

所以我們轉換一下視角,來看看孩子們是怎麼說的,他們真的像家長所說,那麼叛逆、不耐煩又不聽話嗎?

1、我媽問我想吃什麼,我說火鍋。到了火鍋店,我媽說這家火鍋沒有那家好。去了第二家,我媽說老吃火鍋不好,咱換一家,聽說那裡新開了一家XXX。於是去到了第三家店,我媽說這家不實惠,算了吧,你想吃什麼?我說隨便,我媽說什麼隨便啊,就是帶你出來吃飯的。我說火鍋,她問我哪家。我說隨便,她不高興了。最後還是去的第一家店。

就這樣我去到了我想去的店,但兩人都不開心,還被我媽說我不耐煩。

2、我穿長裙,我爸要我別穿裙子;

我穿短褲,我爸說我跟外邊站街的似的;

我穿長褲,我爸說穿得緊繃繃的;

我穿寬鬆的,我爸說我穿得肥肥大大;

我主動幹活,我爸說能見你乾點活真不容易;

我不幹活,我爸說等著誰催你呢;

……

家長一和孩子說話就嫌煩,現在的孩子怎麼了?聽聽孩子們怎麼說

3、只要我成績不好,就幹什麼都有罪,我玩手機,我媽說我“學習這麼差,還有臉玩手機”;我做家務,我媽說“有這功夫,不能好好學習,把成績搞上去”;我學習了,我媽說“一天到晚什麼事也不做,懶得要死,成績還是一塌糊塗,看你以後怎麼辦”。

你看看這些對話場景,是不是很熟悉?我自己讀起來都能有瞬間回到十七八歲時,和我媽說話的感覺。

我們家長都是從孩子長大的,孩子的那點小心思我們家長是真的不明白嗎?孩子為什麼煩,家長真的不知道原因嗎?並且,你確定自己真的只說“一句話”,孩子就煩了嗎?

小勳現在快8歲了,有時候我問他班級事情多一點,他也會說:媽媽你能不能別問了呀,好煩的。

那我就趕緊閉嘴嘛,還能怎麼辦?

家長一和孩子說話就嫌煩,現在的孩子怎麼了?聽聽孩子們怎麼說

難道一直追著孩子問,或者給孩子貼上一個“不聽話”的標籤嗎?又或者一直在旁邊唸叨:你現在怎麼回事,媽媽問幾句就不耐煩了,你還沒長大呢,就嫌媽媽煩了嗎?你是不是在學校表現不好,不然幹嘛害怕我問……

這一長串的質疑和反駁,換位思考一下,你要是孩子,你會嫌煩嗎?

如果站在家長的角度去看,其實是能理解家長的想法的,無非就是想關心關心孩子,只不過用錯了方法而已。

家長想要孩子不變成“一說話就炸毛”的人,那麼有一個很簡單的心理暗示非常有用:

放輕鬆。

“放輕鬆”三個字看起來簡簡單單,但家長如果真的能做到的話,一定會減少很多親子矛盾。

家長一和孩子說話就嫌煩,現在的孩子怎麼了?聽聽孩子們怎麼說

與“放輕鬆”相悖的心理是“焦慮和控制慾”。

家長為什麼總是想了解孩子學校的事?家長為什麼不能允許孩子自己選擇自己喜歡吃的、穿的和用的?家長為什麼想要孩子的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中?

這“什麼都想知道”的控制慾背後的起因就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家長的焦慮心理導致的。

一個真正做到對孩子的教育放輕鬆的家長,是不會把焦慮情緒傳遞給孩子還不自知,並且還把原因歸結到孩子身上的。

教育內卷嚴重,升學競爭激烈。這是全國父母都有的一個共識,可是即便如此,也不是我們嘮叨和焦慮的理由。

家長一和孩子說話就嫌煩,現在的孩子怎麼了?聽聽孩子們怎麼說

我一直以來都強調且實行的觀點都是:

重視過程而非結果。

當我們不把“分數唯一論”當成至理名言的時候,父母和孩子才能享受到陪伴、成長和學習的樂趣。

自然,父母也就能靜下心來思考:孩子現在嫌我煩的樣子,像極了當年我嫌棄我爸媽嘮叨我的樣子。有了這個認知之後,父母和孩子才能做到互相理解和平等溝通。

孩子想要的很簡單,無非就是尊重和理解罷了。

我上初中的時候,電視新聞裡就開始喊口號“理解萬歲”。但這麼多年過去了,依然沒有見到理想中的樣子,情況反而愈演愈烈。

所以,我們什麼時候能真正做到“理解萬歲”呢?

那就從父母放輕鬆開始吧,不要焦慮,在愛和理解的澆灌下長大的孩子,哪怕以後的他會偏離你的預期航線,但也一定會有他自己的精彩。

家長一和孩子說話就嫌煩,現在的孩子怎麼了?聽聽孩子們怎麼說

人的一生中,懂得欣賞沿途風景,遠比滿臉愁容、頂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去到目的地更重要。

當你做不到放輕鬆時,請想一想20年前的自己,那會的自己最需要什麼?又最希望父母做什麼?懂得

換位思考和擁有同理心,也是父母需要鍛鍊與學習的一個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