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他鄉遇故知”的於是之、於藍和牛犇

“他鄉遇故知”的於是之、於藍和牛犇

牛犇和於是之、於藍

這張照片拍攝於1985年的廣州,那是一次電影工作者的大聚會。照片左邊是上海電影製片廠的牛犇,另二位分別是北京人藝的於是之和北影的於藍。他們看上去似乎彼此相當熟悉,談笑甚歡。原因何在?這三位的相識恐怕要追溯到三十多年前,早在1952年於是之、於藍和牛犇共同出演了那部著名的影片《龍鬚溝》。

“他鄉遇故知”的於是之、於藍和牛犇

1952年北京電影製片廠著名編導冼群根據作家老舍同名話劇改編拍攝完成黑白故事片《龍鬚溝》。

“他鄉遇故知”的於是之、於藍和牛犇

於是之、張伐等人的劇照

影片《龍鬚溝》講述解放前的老北京城,天橋東邊有一條臭水溝叫龍鬚溝。生活在最底層的窮苦勞動人民沿著臭水溝兩岸安家落戶,這群被剝奪了尊嚴的人們在迫害、屈辱、疾病和死亡的夾逼中艱難求生。每當雨季到來,臭水溝的水高漲氾濫,進入貧民的家中,苦不堪言。

“他鄉遇故知”的於是之、於藍和牛犇

於是之的⺀程瘋子″與於蘭的程娘子

被人喊成“瘋子”的老藝人程寶慶落魄憤懣,他依靠老婆程娘子賣香菸度日。非人的舊社會,讓人看不到未來的希望。轉眼迎來了解放,龍鬚溝的百姓總算迎來翻身做主人,過上了幸福的新生活。

“他鄉遇故知”的於是之、於藍和牛犇

影片中於是之扮演的程瘋子和牛犇扮演的二嘎子

無論是電影,還是話劇的《龍鬚溝》。公認於是之扮演的″程瘋子“是塑造得最成功的藝術形象。老舍劇本里的程瘋子定位是“有點神神氣氣的,不會以勞動換錢,可常幫忙別人。他會唱,尤以數來寶見長……原是相當不錯的藝人,後因沒落搬到龍鬚溝來”。就是這樣一個曲藝藝人在黑暗勢力壓迫下失業,由此過著忍辱負重的非人生活,精神和肉體飽受摧殘。他正直、善良、懦弱,不甘屈辱又無力反抗……他無奈地成為“瘋子”,而如此“瘋”狀,正淋漓地折射出內心的痛苦和對黑暗社會的痛恨。解放了,傷好了,終於昂首挺胸了,他也就不再“瘋”了,主題由此而深化。

“他鄉遇故知”的於是之、於藍和牛犇

程瘋子

為了體驗生活,於是之遵循″生活生活再生活″,他花了很長時間泡茶館、學唱單絃,在茶館裡他找到了一大群“程瘋子”,他就開始瞭解這一群人的身世、性格、心理甚至動作習慣,寫了6000字人物小傳,才把這個停留在信紙上人物請到了舞臺和銀幕上。劇作家黃宗江曾評價於是之演的程瘋子:“那是他演得最好的幾個角色之一,可以說演絕了。這齣戲可以說奠定了人藝的基礎,也奠定了於是之的演藝基礎。″影片拍攝完成於是之年僅二十五歲。

“他鄉遇故知”的於是之、於藍和牛犇

於藍扮演的賣香菸為生程娘子

1951年於藍完成了上海電影製片廠著名導演張駿祥的影片《翠崗紅旗》,1952年於藍就在電影《龍鬚溝》中扮演程娘子。當時於藍剛從抗美援朝戰場上回來,正懷著孩子,腿腫得厲害,但是她沒有退縮。於藍直到開拍前才在院裡門房工人媳婦蘇嫂的身上找到人物感覺,後來在回憶文章裡寫道:“蘇嫂身上有北京人那個味兒”,就是要演出豪爽潑辣的樣子,於藍對自己的這個角色非常鍾愛,也認為是一次成功的表演。

“他鄉遇故知”的於是之、於藍和牛犇

牛犇扮演二嘎子

1947年,張駿祥導演受邀去香港拍《火葬》,主演白楊推薦牛犇演她的“小丈夫”,少年便跟著劇組到了香港。

“他鄉遇故知”的於是之、於藍和牛犇

三位在影片中的合作劇照

1949年10月,北京的喜訊傳來。牛犇收到了謝添託人捎來的口信:“家鄉解放了,有飯吃了。孩子,回來吧。”

1952年,牛犇跟隨陶金、顧也魯等人回到內地,在《龍鬚溝》中扮演二嘎子,影片拍完後他成了上影演員劇團一員。

影片《龍鬚溝》拍攝至今已經快七十年,著名演員於是之、於藍以及片中的主創大多都先後去逝了,唯一健在的牛犇也八十六歲。但這部由眾多藝術家嘔心力作的經典影片《龍鬚溝》註定永載中國電影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