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單騎尋覓松江老宅 4000張照片記錄鄉愁

單騎尋覓松江老宅 4000張照片記錄鄉愁

圖說:夏逸民(右一) 採訪物件供圖(下同)

“松江是文化底蘊深厚的地方,但零星分佈在鄉村的老宅卻很少引起關注。我希望悉數記錄它們,讓更多人記得住鄉愁。”自去年9月以來,古建築愛好者夏逸民靠騎行走遍了松江,他反覆地來到泖港鎮、葉榭鎮、石湖蕩鎮、新浜鎮等,為松江的鄉村老宅留下了4000餘張照片,併為其逐一建立檔案,留住屬於松江鄉村的文化記憶。

單騎尋覓松江老宅 4000張照片記錄鄉愁

圖說:夏逸民喜好拍攝古建築

“一見鍾情”後自學成趣

很少有人能想到,一名遠洋船員竟然還是一個古建築發燒友。50歲的夏逸民是新橋鎮廟三村人,現居住在方松街道世紀新城小區。1993年,他從南京海運學校畢業後,成為了一名遠洋船員。從甲板實習生開始,再是水手、駕駛員助理、三副、二副,最終擔任起大副。夏逸民在遠洋公司工作了20餘年,去往過33個國家與地區的200多個港口。每次上船海上待8個月,下船則休假半年左右。半年休假,夏逸民最喜歡的便是騎著腳踏車去旅行。

去年9月,夏逸民在騎行的過程中途徑了葉榭鎮東勤村,一棟五開間的磚木結構民宅引起了他的注意。“這棟房子和我小時住的房子特別像,我第一眼看到這棟老宅,就感慨於它的漂亮。”夏逸民說,老宅勾起了自己對過往鄉村生活的回憶,也吸引著他去深入地瞭解背後的故事與歷史。在徵得東勤村7號住宅孫姓主人的同意後,他走進並參觀了老宅,為它拍下了照片。

老宅的屋頂採用歇山頂式樣,有著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和四條戧脊,因一條正脊太長,所以又被分成了三段,增加了韻律和美感。正脊和垂脊均為“哺雞脊”式樣,猶如一隻只報曉的公雞。“當然,這些我在當時都不懂,只覺得這麼精美的宅子,我一定要把它記錄下來。”夏逸民說。屋主是一對年邁的夫婦,他們告訴夏逸民,這棟房子是其祖輩在解放前所建造,房齡已經超過了90年。上世紀90年代,為改善居住條件,老宅翻新了門窗。2019年,為響應美麗鄉村建設,老宅又翻新了屋頂瓦片,重新粉刷了內外牆面,成為了夏逸民如今見到的模樣。“我把它稱為‘松江鄉村最美民居’,在我後來走訪的那麼多村落裡,它是我見到的松江鄉村現存開間最大的民居之一,老宅外觀大方,儲存狀況堪稱優良。”夏逸民說。

東勤村7號老宅徹底燃起了夏逸民進一步接觸學習古建築的想法。回到家後,他淘來了專業的書籍和資料,從零開始學習古建築相關知識。對照著《中國建築圖解詞典》《中國園林圖解詞典》,他將文字與圖片對應起來學,並積極地向身邊愛好古建築的朋友虛心請教。“在建築物屋頂仰瓦形成的瓦溝的最下面,有塊特製的瓦,叫做“滴水”。滴水瓦,一端帶著下垂的邊兒,底瓦於簷口處……”就這樣,對照著自己拍下的照片,在朋友的指點下,夏逸民嘗試著提筆為每一棟老宅寫下建築說明,一個“建築小白”很快也摸到了古建築學的門道。

單騎尋覓松江老宅 4000張照片記錄鄉愁

半年尋訪近300個村落

在位於石湖蕩鎮東北角的東港村裡,留存了5幢松江鄉村傳統民居——落厙屋,數量之多為松江鄉村之最。“石湖蕩鎮沿線就有10餘處傳統老房子被拆除了,其中就包括東港村的落厙屋。”夏逸民心裡明白,隨著時間的流逝,傳統民居必將慢慢淡出人們的生活。然而,這些散落在鄉間的老宅,卻在夏逸民心中牢牢地埋下了鄉愁的種子,促使著他為它們留下曾在世間存在過的證明,透過照片與文字,把老屋的故事告訴給更多人。

半年多的時間裡,夏逸民尋訪了松江的近300個村落,找到了120餘處鄉村老宅。他走過的每處民宅的主人在知道其來意後,都熱情地對他講述了老屋背後的故事。留下影像資料、建立文字檔案,這是夏逸民能想到的傳承古建築文化記憶的最好辦法了。對於東港村現存的這5幢落厙屋,從客堂間到廂房,從樑架到窗板,他都一一做了詳細的記錄。“這五幢落厙屋中,最老的一幢是村子最東邊的楊宅,屋內的牆壁上還保留有上世紀的宣傳標語。現在老房子由91歲高齡的楊老伯住著,兒女們則住在邊上的樓房裡。據楊老伯介紹,這幢落厙屋是他爺爺主持建造的,當時他只有3歲,至今已有88年的歷史。”回想起探尋老宅的經歷,夏逸民將這稱作是一個發掘“寶藏”的過程,老宅背後的文化與歷史都令他沉醉不已。

從後側樓房的三樓俯瞰楊宅,夏逸民感慨,這一片片小青瓦竟能鋪成如此完美的作品。楊宅的屋脊呈現了曲線之美,把大屋頂分割成不同的曲面,而每一個屋頂曲面由一條條瓦壟排列組成,展現了長短不一的線條之美,屋頂邊緣簷口成一直線,在翼角處交匯。“這是傳統營造工藝的匠心展現,也是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的完美體現。”夏逸民說,“說到落厙屋,也許很多人都沒有概念,但這其實是松江、青浦、金山、奉賢以及浙江北部地區的舊式農民住宅,它最主要的特徵就是廡殿式大屋頂,整個屋面由四個坡面組成,形成了一條兩端微微上翹的主脊和四條垂脊。”

因為沿海地區夏季多暴雨颱風,鄉民以草結廬,屋頂參照廡殿頂做成流線型,減小阻力以抗強風,並有利於屋頂雨水順勢流下,所以稱之謂“落舍”,古代漢語中厙同舍,“落厙屋”“落舍屋”或“落舍房”的名字由此而來。由於地域不同,落厙屋的稱謂也是五花八門,由上海市規劃與自然資源局主持編寫的《上海鄉村傳統建築元素》一書中對這類建築的名稱為落厙屋。

在實地探訪中,夏逸民發現,松江的落厙屋一般坐北朝南,屋前有場地,屋後置竹園、菜園。正屋規模不一,有三開間、五開間,但以三開間居多。現存的落厙屋中,儲存完整狀況良好的總共有30餘套。每當有這些新發現,夏逸民都會把照片發給自己在網上結識的“考古發燒友”,一起交流經驗、互相學習。“我還有很多要學的,比起專業的古建築研究者,我寫的東西還很淺,也有很多不足,但我希望能夠儘自己的力,將松江這些傳統民居呈現在大家眼前。”為此,夏逸民還新購買了專業的攝影裝置,並打算於今年再重訪一部分村落,拍下更好的照片。

單騎尋覓松江老宅 4000張照片記錄鄉愁

為松江留住文化記憶

一個山清水秀的地方,怎能少了富有文化氣息的古建築。古建築是歷史文化的載體,也是鄉村記憶的靈魂所在。當看到現存的老宅大多已經十分破損,且數量也正在不斷減少後,夏逸民深刻地意識到,自己必須做些什麼,才能讓更多的人瞭解並守護這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每當我看到這些老的建築,就不得不感嘆先人們的創造力,但看到它們如今的模樣,又心生憐愛之心。”夏逸民說,老的建築承載了很多悠久的歷史,它們的保留,既能夠傳承文化,也能讓更多人記住鄉愁。

在石湖蕩鎮的張莊村,就有一幢儲存完好的前後埭落厙屋,建築坐北朝南,面寬三間,建於清末民初。老宅的牆門間背後設有錦衣架儀門一座,上有“泖濱毓秀”四字。庭心有回字紋仄磚鋪地,但由於荒廢多年,顯得雜草叢生。“老宅後埭的3扇長窗的中夾堂還雕刻有古代人物故事,分別為‘左右逢源’‘關公戰黃忠’‘驚豔’。能同時擁有儀門、駱駝川木雕、方磚鋪地這些要素,這處老宅可稱為落厙屋之精品,是非常罕見與寶貴的。”夏逸民說,像這樣儲存完好、形制完整的落厙屋具有較高的歷史、建築、藝術價值,對於研究松江當地的人文歷史、建築風貌也有著極為重要的保護價值。

據村民介紹,老宅的主人早年積累了一定的財富,在當地建造了這樣一處較為氣派的民居,然而隨著小輩們搬遷離開,老屋也被棄之不用了。事實上,松江像這樣的老宅有不少都已經空置,因太久無人打理,而顯得有些破敗。夏逸民深知老建築保護有許多現實的無奈,“儘管如此,我還是希望盡一份力,讓更多人能注意到這些老建築,也許它們在某一天就重新煥發生機了,即使不能,它們最起碼也在人們心中留下了印記。”夏逸民說,對老建築的熱愛將繼續推動著自己在古建築領域向前走,做好鄉村老宅的民間記錄者。

新民晚報記者 王軍 通訊員 陸延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