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4月30日,世界爵士樂日,來看爵士樂如何走進音樂劇

4月30日,世界爵士樂日,來看爵士樂如何走進音樂劇

更多資訊,請關注『唄殼』微信公眾號

​今天是

世界爵士樂日

4月30日,世界爵士樂日,來看爵士樂如何走進音樂劇

剛剛過去的『同一個世界,團結在家』群星演出還令人慾罷不能,現在又有全新的演出了。今年的世界爵士樂日演出也採用了線上演出的形式,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由Herbie Hancock爵士樂協會提供支援,今年的紀念演出

#JazzDayAtHome#

將在今天下午2點至晚上10點舉行,

國內的B站和優酷也將進行直播與回放活動

4月30日,世界爵士樂日,來看爵士樂如何走進音樂劇

本次活動邀請了世界各地知名的爵士樂演奏家參與,圖源BlueNote爵士樂俱樂部。

爵士樂,可能是20世紀在文化碰撞中誕生的最為多元的音樂藝術。它最初脫胎於布魯斯和拉格泰姆,非裔美國人在被奴役的大地上對故土的招魂。廢奴後,在世界展覽會上首度響起了拉格泰姆的樂章。而後,它鑽進新奧爾良煙霧繚繞的酒館,成為種族融合初見曙光時第一符新聲。接著它代言了一個咆哮的奔騰年代,為初代紙醉金迷的美國詩人戴上桂冠。

如今,它成為20世紀的文化寶典,雅俗共賞,是美國引以為豪的原創遺產。正如20世紀的歐洲人面對菲茲傑拉德的感慨,ta們也很難想象美國能誕生如此具有情調的音樂:它是非洲音樂與西方樂器的『黑白混血』,有著其他樂種難以比擬的節奏感、搖擺率和即興性。

最值得一提的是爵士樂的自發性,這宛若“乞丐詩人的冠冕”。它強調一種天才的隨性人格和樂感魅力的混合,科班出身苦戀多年的學院派,可能時常比不上在酒館中”三教九流“的狂歡與自得其樂。

就像《如何聽爵士》有一句十分準確的描述:『爵士樂最寶貴的態度是它的自發性——拒絕規範化和典範化。一旦演奏者意圖想要模仿這種自發性,它立刻就無影無蹤。』

4月30日,世界爵士樂日,來看爵士樂如何走進音樂劇

去年的世界爵士樂日,在爵士樂的發源地,新奧爾良爵士博物館舉辦紀念活動。海報@博物館官網

這種獨一無二的特質,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11年將4月30日設立為

國際爵士樂日(International Jazz Day),

並由此強調其文化內涵中的世界性意義:有助於跨越種族壁壘、促進多元身份之間的溝通;對即興藝術和言論自由的幫助;鼓勵現代音樂與傳統音樂、個人與社群之間的對話和融合;對邊緣身份群體音樂人的注目與鼓勵,等等。

立足於其世界性的視角,每年國際爵士月日都在不同國家舉辦音樂慶典,包括澳大利亞、美國、古巴。正如音樂人Herbie Hancock在2019年的發言,他和其成立的爵士協會促進了國際爵士月日的誕生。“目前世界各國被內外部的混亂和騷動充斥,或許這時,爵士樂仍是世界性的和平通用語。”

4月30日,世界爵士樂日,來看爵士樂如何走進音樂劇

創始人Hancock在2019年的國際爵士月日全球音樂會上發言,將爵士再次描述為“the universal language of peace”。

而這種與時代精神緊密相連的音樂,也深深影響了美國另一種十分現代性的藝術類型:音樂劇。

1899年,曾在世博會上演奏的Scott Joplin賣出了十萬張唱片複製。1910年,第一位黑人演員登上百老匯舞臺。1919年,芝加哥成了爵士之城。1921年,爵士樂曾因為“過於淫穢”被列為違禁。

但接下來,它卻勢不可擋。不但湧現了像Miles Davis等諸位爵士樂大家,黑人音樂家紛紛獲得灌錄爵士樂唱片的機會,百老匯音樂劇也紛紛注意到了爵士樂,將這一耀眼的熱點引入創作,或者直接將其作為創作主題。

4月30日,世界爵士樂日,來看爵士樂如何走進音樂劇

1921年,音樂劇《Shuffle Along》在百老匯首演,這是第一部票房大爆的全黑人卡司百老匯歌舞作品,不僅打破票房紀錄,更打破了此前充滿歧視語境的種族刻板印象。其中的大熱單曲由一隻爵士樂隊進行演繹。

這部劇的成功百老匯產生了很深的影響,隨著爵士元素變得更加備受矚目,後來的音樂劇創作者逐漸想讓自己的作品和爵士樂產生更多的『聯絡』——無論是這種音樂文化中的隨性浪漫,還是罪與美交織的愈墮落愈快樂,抑或是末世沉淪中的市井歡慶。製作人們驚訝地發現,爵士樂對音樂劇文字的盛放,是如此自由、輕盈、相容幷包。

雖然一部完全的“爵士樂音樂劇”並不多見,但在耳熟能詳的經典音樂作品中,卻留下了不少爵士樂的身影。

4月30日,世界爵士樂日,來看爵士樂如何走進音樂劇

《歌廳》(Cabaret)

《歌廳》這部傳奇音樂劇誕生於1966年,由John Kander作曲,Fred Ebb作詞,改編自由小說《柏林故事》誕生的戲劇作品,講述了1931年德國納粹上臺時,柏林一家朝生暮死的歌舞廳裡,一位名為Sally的舞女和一位美國劇作家,他們之間產生了詭秘卻又不同往常的愛情。這部劇誕生起便贏下了託尼獎最佳音樂劇,至今屢屢復排。最知名的版本應該是由百老匯知名編舞鮑勃·福斯改編的電影,拿下奧斯卡多項大獎。

“Cabaret”是一種同樣在歐洲十分風靡的歌舞酒館型別,在德國尤為熱門。而在當時,爵士樂這一享樂主義的美國風潮也傳到了德國。事實上,第一本標題提到“Jazz”一詞的書便源自德國,那時爵士還被指認為一種舞蹈。

4月30日,世界爵士樂日,來看爵士樂如何走進音樂劇

1927年,魏瑪共和國的色情雜誌插圖 | 圖源@Susanlenox

而在一戰後,急於忘卻戰場失意的魏瑪共和國便熱切擁抱爵士樂這一極具現代性的音樂。而爵士時代的狂熱也從美國漫到了大洋彼岸,電臺、唱片和現場表演不斷地催生爵士在德國的國民度。許多古典樂和其他音樂型別的作曲家也參與進爵士樂在德國的改寫,令其成為一種更加流行和具有舞蹈驅動性的形式。

John Kander

曾在《衛報》採訪中提及,在為《歌廳》創作樂曲時,他幾乎聽遍了1920年代能找到的德國爵士樂作品。對德國爵士樂元素的利用與還原,非常有感染力地重現了

1931年初妖豔異常並具有末世感的享樂氛圍

:既回顧1920s爵士樂帶來的膨脹與活力,再將這份遺產置於納粹臨上臺前、即將揭開這個國家有史以來最慘痛之屠殺回憶的恐怖中。扭曲下的夢幻、淫邪與頹廢之美,讓人感受到鏡花水月般的吸引力。

Mein Herr

London Cabaret - Cabaret - The Legendary Musical

4月30日,世界爵士樂日,來看爵士樂如何走進音樂劇

而這種壓抑裡荼蘼的放縱,和劇中人多樣的情感形態也不謀而合。Sally是一個濃妝豔抹卻頗為中性的“酷兒女郎”,她愛上了鄰居租客,一個性情溫和的美國劇作家Cliff,然而對方卻有被同性吸引的傾向。TA們甚至捲入一場三人行的浪漫之中,卻最終在戰爭即將打響的陰影下不得不與彼此離散。

最終Cliff離去,Sally留在即將被戰亂和納粹吞噬的歌廳,最後一次以璀璨的激情,去吟唱即將成為昨日黃花的一切,在無常世事中縱情宣言:“Life Is A Cabaret!”

戰爭的扭曲、人慾的純潔與蠱魅,金錢的迷狂,末日下狂歡的變異,德國爵士樂中猶太人和黑人種族的融合,這種沒有邊界與規則的“濫情烏托邦”,會如何引發即將上臺的納粹在威脅感中進行全方位的碾壓,這些張力都以風格化的展現寫在了《歌廳》的舞臺中。

4月30日,世界爵士樂日,來看爵士樂如何走進音樂劇

朱迪·丹奇在西區首版《歌廳》中飾演舞女Sally,這也是她首次觸電音樂劇。

Sally更是成為一代LGBT ICON,無數女演員夢寐以求的舞臺形象。不但將麗薩·明奈利捧成了奧斯卡影后,西區首演更是由朱迪·丹奇擔任,“石頭姐”艾瑪·斯通,“初代伊麗莎白”Pia都飾演過這個經典角色。

4月30日,世界爵士樂日,來看爵士樂如何走進音樂劇

《芝加哥》(Chicago)

說起爵士樂對音樂劇的影響,必然要提及音樂劇《芝加哥》。

這部百老匯長盛不衰的經典,已在世界範圍內成為“爵士樂與音樂劇”的代言詞。很巧,《芝加哥》的製作團隊和《歌廳》一脈相承,音樂同樣由

John Kander

譜寫,詞作由

Fred Ebb

負責。而劇本則由1972年執導了《歌廳》電影版的

Bob Fosse

與Fred共同製作。

因此,觀眾能在《芝加哥》中看到一脈相承的奢靡與紫醉金迷。但與《歌廳》在糜爛和浪漫中書寫浮世飄零的愴然不同,《芝加哥》是一道

徹底的娛樂盛宴

,它非常準確地捕捉到,在1920s咆哮年代下的享樂之都芝加哥,罪惡與娛樂是如何快活地相互勾連。但與前作描述小人物在亂世中的浮沉不同,《芝加哥》從頭至尾便是一個『欲求揚名立萬』諷刺故事,一個美國夢被罪與美腐化後的香豔變體。

4月30日,世界爵士樂日,來看爵士樂如何走進音樂劇

在2018及2019年中國巡演的版本中,女主角Roxie高舉頭條”我震撼了芝加哥“的報紙,想必是觀眾都難以忘記的名場面。

作為一部70年代的音樂劇,《芝加哥》非常超前地定位了1920s的爭議性話題:

美人情殺與名人謀殺的合體

。這部音樂劇立足在一個改編自真實案件的劇本上,在當時,芝加哥的陪審團制度中是全男性班底。當女性被告者想要為自己脫罪時,使用”性魅力“作為誘餌便成為了噱頭。而媒體報紙也樂得宣揚『接吻之後開槍』這樣的熱點饕餮。最終在兩者的合力下,謀殺審判變成了一場造星的歌舞綜藝秀。

4月30日,世界爵士樂日,來看爵士樂如何走進音樂劇

而爵士樂在《芝加哥》中,無形之內掌控全場。一方面是歌曲編寫中充滿了大量的爵士元素,被不少評論視為一場當之無愧的

”爵士樂歌舞秀“(Jazz-Vaudeville)

開場的《All The Jazz》是對爵士樂的一場全景式致敬,《Hot Honey Rag》是對拉格泰姆時期的懷舊。名場面“提線木偶”《We‘ve both Reached For The Gun》與1929年在芝加哥紅極一時的E。C。Cobb的《Transatlantic》十分相似。顧影自憐的《Mr。Cellophane》怪異地致敬了Louis Armstrong和Duke of Dixieland以及其他同期的爵士樂作品。

同時,爵士樂和當時的劇場也呈現出混雜的傾向。研究者David Savran便曾指出,在禁酒令時期,爵士樂酒吧和夜總會時常會上演舞臺劇,提供觀看甚至允許顧客作為演員參加。這些地下酒吧的演出提供了一種極為迷幻的戲劇化環境:

新派的個人解放、圈內人的俚語、香豔、非法的杜松子酒和大麻,性表達和種族融合

為新音樂增添戲劇性。

在芝加哥的卡巴萊歌舞后,這種對視覺性的關注增延到了劇院的舞臺上。而在音樂劇《芝加哥》中,這也成為一一被重點還原與致敬的元素。

4月30日,世界爵士樂日,來看爵士樂如何走進音樂劇

2003年電影版《芝加哥》,澤塔瓊斯飾演歌舞秀舞女Velma,芮妮齊薇格飾演由唱詩班的南方女孩的”墮落“美國

另一方面,爵士樂的感官性和其揶揄的特質,成為了《芝加哥》劇作的靈魂。它將1920年代類似“爵士和酒精令女孩變壞”的指責,巧妙地轉喻到法律機構的腐壞和大眾對桃色犯罪趨之若鶩的病態中。而芝加哥正是當時全美犯罪率極高的城市,同時,爵士樂也在那裡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瘋狂擴張速度。這甚至引起了社會活動家的注意,”1893-1950,芝加哥的爵士樂在全美無可匹敵。“

但這並非單維的批判,反之,在無限香豔的歌舞和性感魅惑的女性人物中,不斷地產生自反性。同時,爵士元素和其他樂種類似探戈舞曲的雜糅,也給了那些被視為Sinner的女性犯罪者憤怒的權利與魅力。同時,它也將女性狡黠與無辜混雜的性氣質、兩性之間的背叛/勾引/共謀關係,ShowBiz永遠在殘酷中對投機者敞開大門的開放性,都在《芝加哥》極具趣味的演繹中展現。

沒有爵士樂的影響,便難以誕生《芝加哥》。至今,它仍是用挑逗的娛樂性去平衡一個真實罪案複雜性的極佳案例。

4月30日,世界爵士樂日,來看爵士樂如何走進音樂劇

喬治·格什溫(Geroge Gershwin)

但如果要重新回溯,將爵士樂與古典樂融合,帶進劇場,這個功勞少不了

喬治·格什溫

作為俄國移民,格什溫於1899年生於紐約布魯克林。在這個種族國籍混雜的街區中,市井生活中此起彼伏的喧囂和噪音,代替了學院派的理論和書本,成為格什溫人生中第一曲交響。同時,那些來自新奧爾良的爵士樂手也給他帶來很深的影響,來自黑人聚居區的拉格泰姆,也在其人生中留下極其深刻的影響。

因此,在學習鋼琴過程中,這些民間音樂反倒“佔據了上風”。格什溫逐漸發現他對發掘一種全新的混合型音樂的渴望,勝過去習得純粹正統的古典樂。

而爵士樂,在其看來成為一種美國民族音樂的典型性。“爵士樂不是美國唯一的民族音樂,但它一定是最強勁有力的那個,它比任何一種音樂都更能融在美國人的骨血和生命韻律中。”

儘管在如今,格什溫並不被定義成一個爵士樂音樂家,但毫無疑問,他令爵士樂走進美國劇院,並對其成為雅俗共賞的流行文化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他將這種無憂的,多元化的風情帶入了劇院

16歲時,他勒米克音樂公司專門寫電影插曲和流行歌曲。1917年,格什溫作為一個排練的鋼琴師,在百老匯結識了不少要人。因此他得到了為秀場譜寫歌曲的機會,並在1919年憑藉歌曲《Swanee》蜚聲百老匯,這首歌曲後來成為了全國的熱單。接著,格什溫在百老匯帶出了他的首部音樂歌舞秀《拉拉露西爾》。

1924年,格什溫與1920s極具影響力的“爵士之王”Paul Whiteman有了聯絡,並受其委約創作了

“交響爵士樂”《藍色狂想曲》

。Paul曾言,爵士樂能讓美國人意識到音樂的多樣性,併為更多不同種族的音樂家開啟受眾的大門。而格什溫作為一個更能被“廣泛接受”的白人,對爵士樂進行了轉譯和容納式的改編,令這一邊緣型別的音樂逐漸在大眾流行文化中大受歡迎,也出現在像卡耐基音樂廳這樣的場所。

4月30日,世界爵士樂日,來看爵士樂如何走進音樂劇

1935年首演的美國民族歌劇《波吉與貝斯》,如今看來音樂劇的成分更重

而最為大膽和具有代表性的,則是1935年首演的格什溫歌劇《波吉與貝斯》。這是格什溫對美國民族歌劇的嘗試,講述了黑人乞丐和妓女動盪的愛情與悲苦的生活。儘管有評論批評這部劇作充斥著種族主義視角,但它的確是在《演藝船》之後十分難得的黑人卡司陣容,而格什溫為了捕捉這種民族性,搬進了查爾斯頓縣黑人區的貧民窟。而這部作品後來也成為了格什溫被搬上舞臺次數最多的作品。

《波吉與貝斯》採用了傳統歌劇的宏大結構,卻將其與黑人爵士音樂相融合。而劇中名曲《Summertime》更是成為屢屢被爵士樂手二次演繹的熱門單曲。這部劇作也成為了美國最重要的幾位爵士樂手致敬的物件,Miles Davis和Louis Armstrong以及Ella Fitzgerald都曾灌錄過《波吉與貝斯》的完整曲目。

某種程度上,這部劇作的成功,以及格什溫透過糅合爵士樂與古典音樂來創作一種美國新聲的嘗試,為後來爵士樂手在美國的發展“掃除了層層阻礙”。

4月30日,世界爵士樂日,來看爵士樂如何走進音樂劇

《天使之城》(City of Angels)

音樂劇熱衷於用爵士講述“邪惡與魅力”的故事,而音樂劇《天使之城》則接過了這一傳統。這部懸疑音樂喜劇由Cy Coleman作曲,David Zippel作詞,Larry Gelbart編劇,是對二十世紀四十年代黑色電影的致敬。

人氣作家Stone正在改編一部偵探小說成為電影劇本,卻因屢遭瓶頸而大傷腦筋。同時他與其創造的劇中的主人公Stine,攜手演繹了相互交叉的“劇中劇”。

這意味著,舞臺上要同時講述兩個故事。劇中透過“彩色”和“黑白”的色彩對比,呈現“現實”和“電影”的差異,是音樂劇舞臺美學上的一大創新。

而《天使之城》中的爵士元素,則與劇作中對黑色犯罪電影中的硬漢氣質的摹仿,互相形成了精巧和鮮明的對照。作曲Coleman早年便有過爵士鋼琴演奏的生涯,他將這種對舊時風格的致敬帶入了《天使之城》。“我一直想在劇院裡呈現真正的爵士樂,不是那種風格雜糅的,或者是那些編排非常詳盡的作品。”但同時,Coleman和Zippel也協作,將老式的爵士樂風格帶入了雷蒙錢德勒式的偵探故事,最終呈現出的風格,被不少劇評人評價為“最具爵士精神的音樂劇”。

4月30日,世界爵士樂日,來看爵士樂如何走進音樂劇

本來今年西區即將上演復排版《天使之城》。Company性轉版女主Rosalie和“肉排”Hadley Fraser共演夫妻檔。

接下來今年的爵士樂日演出即將開始了,除了入坑一下爵士樂之外,還可以找出這些爵士樂相關的音樂劇或改編電影重溫一下。

文 | JunQi

參考資料:

[1]Of Problematic Representations and the Dichotomy of Intentions versus Bias: Jazz in Chicago, the Musical

[2]’City of Angels‘ Songs Echo the Jazzy Youth Of Their Composer - The New York Times

[3]各大劇目的維基百科

4月30日,世界爵士樂日,來看爵士樂如何走進音樂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