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豆瓣8.9《瑪麗和馬克思》:在友情中相伴成長,接納真正的自我

《瑪麗和馬克思》是一部於2009年在澳大利亞上映的動畫電影,也是導演亞當 ·艾略特的半自傳式影片,榮獲2009年法國昂錫國際動畫影展最佳動畫長片獎,柏林國際電影節水晶熊獎及渥太華國際動畫電影節最高獎。

該片講述的是一對筆友之間所發生的的簡單故事。影片中的8歲小女孩瑪麗因一次偶然的機會得以與遠在紐約患有自閉症的猶太人馬克思相交,20年之間,他們透過書信的方式交往,併成為彼此人生中最重要的人,伴隨他們深厚友情而來的也是一場艱難地對於自我的剖析之旅。下面讓我們一起隨著影片來探討下他們的成長之旅吧。

影片中最初的瑪麗是一個頭上有屎黃色胎記,性子自卑內向的人。她在一個極度缺愛的環境下長大,他的父親平日只愛與死鳥打交道,母親也整日酗酒,沒有人關心小小的瑪麗的內心世界,也沒有人在意瑪麗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孤獨的瑪麗沒有朋友,瑪麗因對美國孩子是由何而來產生了疑問,選擇給馬克思寫信詢問,而這也成為了瑪麗與馬克思友情的開端。

愛人先學愛己是馬克思教導瑪麗的第一課

長大後的瑪麗漸漸好奇於有關愛情,婚姻等問題。但馬克思是一個不知何為愛,難以理解的他人表情的自閉症患者,他無法給出瑪麗確切的答案。而瑪麗也在追逐愛情的過程中屢屢碰壁,認為自己並不適合談情說愛,馬克思則告訴他:“

Love yourself first

”。

豆瓣8.9《瑪麗和馬克思》:在友情中相伴成長,接納真正的自我

是的,要想要別人愛你,首先就要先學會愛自己,

只有你自己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才能夠有勇氣去成為更好的自己

在之後的生活中,瑪麗努力去改變自己的性格,外在,去追求

完美

的自己,她在學校大放異彩,並以馬克思為病例發表了有關亞斯伯格症的論文,一時間前途光明,也成功地追求到了自己夢寐以求的愛人。

友情的瀕臨崩裂使雙方反思自身,更加理解彼此

但當瑪麗將這“

好訊息

”分享給馬克思的時候,馬克思卻只感到了滔天的憤怒,在他眼裡,他不覺得自己有病需要治療,他認為亞斯伯格症是他獨有的一部分,即便這在常人來看是不正常的,但他早已習慣,甚至於接受。但讓他難以忍受的是最好的朋友也認為自己是個異類,把自己當做研究的物件。背叛的憤怒與痛苦使馬克思與瑪麗絕交。而這也使瑪麗深感內疚自責,她知道自己深深地傷害了那個好朋友。

豆瓣8.9《瑪麗和馬克思》:在友情中相伴成長,接納真正的自我

影片看到這裡,我是感到很窩心的,也想了很多,事實上,在友情裡我們很多人也曾經如瑪麗一般在不自覺中傷害了自己最好的朋友,我們總是習慣理所當然地去做些我們以為對朋友有利的事情,但卻從來沒有站在他們的角度去思考,他們到底需不需要我們自以為的好意。

而當我們好心辦了壞事,傷害了朋友之後,卻又倔強地不肯低頭去認錯,也不願解釋最初的誤會,最終兩個人只能在時間的長河裡漸行漸遠,再無交集,一段曾令你我感到溫暖歡喜的友情,也就這樣被我們放逐到了荒野之中。

友情不是一場戰役,非得雙方拼個你死我活,才能證明誰是對的,

我們真正期盼的其實是一個講和的機會,期待的是雙方能夠共同成長

,那個犯錯的人能夠勇敢地去承擔自己的錯誤,而被傷害的人也願意去寬恕她,給雙方的友情一個重頭來過的機會。

正如這句話所說:

“人生離不開友誼,但要得到真正的友誼才是不容易;友誼總需要忠誠去播種,用熱情去灌溉,用原則去培養,用諒解去護理。”

我們應該

學會在友情中去更好地理解彼此,珍視彼此,用心去善待我們的每一段友情

豆瓣8.9《瑪麗和馬克思》:在友情中相伴成長,接納真正的自我

影片中的馬克思最終選擇原諒了瑪麗,也許他明白了瑪麗從來沒能讀懂他的內心,也清楚了自己不能去強要求瑪麗成為那個與自己靈魂相契的那個人。

當他站在瑪麗的角度去思考的時候,也許就發現了自己之所以對瑪麗的所為表現出巨大憤怒和哀傷,很大程度上也是由於自己過去把瑪麗當成了一個想像中的

完美

的朋友。他渴望認同,渴望理解,渴望這世上有那麼一個人真正的懂他。他近乎執著地追求於心中這份

完美

的友情,所以當瑪麗表現出對自己的不理解的時候,他才如此的絕望。

但他最後終於明白

這個世上沒有完美的人,完美的事物。完美只存在於想象之中,而有缺陷的人才是真實的,有缺憾的人生才是真正完美的人生

。所以他願意去承擔自己的錯誤,也願意去寬恕這個曾經溫暖過他的女孩,給予他們友情一份新的開始。

“我原諒你是因為你不完美,你有缺陷,我也有。全人類都有,即便是那個在我公寓外亂丟垃圾的人。當我年輕的時候我想變成任何一個人,除了我自己。伯納德,海茲霍夫醫生說,如果我在一個孤島上,那我就得去適應我僅有的陪伴,只有我自己和椰果。他說我必須要接受我自己,包括我的缺點以及一切。 我們無法選擇自身的缺點,它們是我們的一部分,我們只能接納。然而,我們可以選擇我們的朋友,我很高興我選擇了你”

豆瓣8.9《瑪麗和馬克思》:在友情中相伴成長,接納真正的自我

接納不完美的自己,讓瑪麗和馬克思最終成長

馬克思的來信成功的使瑪麗放下了心上的包袱,重燃了對生活的希望,也讓瑪麗真正地去正視自己,懂得不

完美

也是一種

完美

,而在影片的最後,瑪麗也終於鼓起勇氣去探望馬克思,但此時的馬克思已經去世了。

他的頭上戴著瑪麗送給他的絨球,懷裡揣著那本自己製作的辨別表情的小冊子,目光投向滿牆的信紙,身邊放著一臺破舊的打字機和那瓶最珍貴的眼淚。

他走得很安詳臉上甚至帶著幸福的微笑。想來他早已經做好了迎接這位老朋友的準備,對於這份友誼,他是歡喜的。

正如《白夜行》裡所說“

我的天空裡沒有太陽,總是黑夜,但並不暗,因為有東西代替了太陽,雖然沒有太陽那麼明亮,但對我來說已經足夠,憑藉著這份光,我便能把黑夜當成白天,我從來就沒有太陽,所以不怕失去

。”

馬克思活在黑暗的世界裡,但他在最後並不孤獨,因為他早已找到了他生命中的那束光,這束光讓他黑白的人生也開始有了絢麗的色彩。

豆瓣8.9《瑪麗和馬克思》:在友情中相伴成長,接納真正的自我

正如導演亞當·艾略特說:“我的所有角色都是不完美的,因為我堅信,所有人都是有瑕疵和缺陷的——只不過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把這些隱藏起來了。我的想法就是把這些缺陷展示出來,並且為人們的不完美、不純粹的東西鼓掌。”

這部電影中的瑪麗和馬克思同樣孤獨,卻彼此治癒,相互救贖。在友誼中,他們相互陪伴,共同成長,並最終成為了更好地自己。而影片正是透過他們的成長之旅向我們展示出了一個人生哲理,

人無完人,願每個人都能夠勇於接納那個不完美的自己,並努力去成為更好的自己

我們每個人在年少的時候也許都有過一段自我厭惡的時期,那時候的我們總是覺得自己哪哪都不夠好,而別人那裡都是好的。我們就如影片中的瑪麗或馬克思一般都曾因為自己的外貌,性格,能力,家庭等等原因感到自卑敏感,厭惡極了那個看起來並不

完美

的自己,做夢都希望自己成為別人。

我們拼了命地想要去逃離忘記這個不

完美

的自己,卻在追逐的過程中迷失了原本的樣子。當回頭來看的時候才猛然驚覺,其實

這世上本來就沒有完美的人,而那個最初的有著缺點的你我才是最美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