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沙威死於對法國獨裁規則的篤信

沙威死於對法國獨裁規則的篤信

由著名導演湯姆•霍珀執導,諸多好萊塢巨星聯袂加盟、改編自文學大師雨果的經典名著《悲慘世界》的同名電影音樂劇,在國內各大院線上映時引起了廣泛關注。由於基本忠實於原著的人物形象刻畫,劇中許多角色被賦予了更多也更深的社會含義。探長沙威在原著和電影中都是大家痛恨的反面角色,然而沙威並不算壞,如果非要說他壞,那麼筆者認為他的諸多“壞”,也是建立在信仰之上。

作 者 | 朱凱琪

編輯排版 | 呼楊閏廷

《深讀》首發,原標題《沙威的信仰》

沙威死於對法國獨裁規則的篤信

冉•阿讓是不幸的,因為僅僅為了讓姐姐和外甥不被餓死,他偷了兩片面包便身陷囹圄19年。19年的牢獄之災不是一次判決生成,而是由於他頑強抗爭、不懈越獄後被不停追加後累計的。即便在今天,無論什麼原因,包括貧窮在內都不是一個人偷盜的理由。入獄後不安心服刑、積極改造,動輒妄圖越獄,在今天同樣是追加刑期的法定理由。所以單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冉•阿讓似乎沒有多少讓人同情的戲份。被假釋後,冉•阿讓不但不思重新做人、不按規定履行假釋的法定手續,反而繼續偷盜,並且隱瞞身份當上廠長、甚至市長……拋開當時的社會背景,如此“斑斑劣跡”又有多少讓人同情的噱頭?如果您是負責追捕冉•阿讓的警官,職責之下怕也沒有多少為他開脫罪過的藉口。

警官沙威的選擇是,不懈追捕,直至將身份漂白的逃亡犯罪分子繩之於法。無論在什麼社會背景下,沙威都是應該受到尊重的。因為他有信仰、有追求,他崇尚法律,視犯罪為罪惡,並且堅決與之鬥爭。沙威奉命追捕冉•阿讓,讓本來性格溫和、飽受欺凌,很有才華的犯罪分子時時不得安寧,夜夜為法律威嚴而寒蟬。不止一次,當冉•阿讓春風得意時,沙威的出現讓現場喜氣洋溢的氣氛驟然冰凍,接下來就是緊張跑路的喧囂和抓捕的槍聲。也因為同樣的原因,作為法律的忠貞信徒,沙威逐漸成為專權、冷漠和無情的代名詞。漸行漸遠中,篤信法律的沙威走向了輿論的對立面,隨著雨果大師作品在世界各國的不停翻版,本來應當是公平正義守護神的警官沙威,扭捏轉身後成為世界被壓迫者反抗專權、鬥爭獨裁的靶場傀儡。

沙威死於對法國獨裁規則的篤信

誠然,沙威是有信仰的,對於一個有信仰的人,無論如何都應該得到我們的尊重。如果沙威信仰的是法律,而法律又代表的是公平正義,那麼沙威本不應該、也沒有理由成為負面典型。不過看完《悲慘世界》原著或者電影、戲劇、歌劇等藝術形式的讀者和觀眾,並沒有人為沙威千里緝兇的行為而鼓掌。相反,沙威收穫的除了憤怒就是仇恨,再無其他。

沙威最後也困惑起來。當他被憤怒的學生拘禁起來,面臨死亡時,他潛心追蹤多年的老對頭冉•阿讓卻救了他,並帶他離開刑場。沙威不理解,為什麼自己堅持的信仰卻讓更多人失去了生命?他更無法解釋,為什麼他帶著軍隊趕來對擾亂社會秩序的犯罪分子們(抵抗七月王朝統治的大學生)執法時,為什麼會造成年輕的學子們血流成河?沙威甚至也不理解為什麼為了爭取百姓的利益,才遭到鎮壓的學生試圖躲進居民家中時,卻只聽到了門栓閉門的窸窣?

沙威死於對法國獨裁規則的篤信

沙威很困惑,最後沙威的人性叩響了他的良知之門——面對揹著女兒男友的冉•阿讓,他放下了手中的槍。而這把槍,數十年來一直作為他守護法律的武器。面對洶湧澎湃的塞納河,法律的忠實信徒沙威,最後選擇將槍口對準自己的太陽穴,食指扣響了扳機。

沙威死了,此後不久冉•阿讓也死了。天堂內,冉•阿讓看到了自己最愛的女人芳汀,還有很多很多為反抗七月王朝的專政而獻出生命的戰友,還有許多幫助過他和他曾經幫助過的人。然而,人群裡沒有沙威。

沙威之所以沒有進入天堂,不是因為他沒有信仰,而是因為他把信仰交給了七月王朝獨裁下的規則。而此種信仰的結局只有一個: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