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洛陽故事一

遠處幾聲慵懶的鼓聲響起,一抹夕陽透過洛陽王城的屋簷,正映在一位老人斑駁不平的臉上。

洛陽的人們好像自從知道有這麼一位老人開始,他就一直是白眉白鬍子的樣子。老人姓李,名耳,因為一直看著都顯老,人們打招呼都叫他“老聃”。

如果真要問老先生多大年紀,好像誰也答不上來。

洛陽故事一

老人在國都洛陽城內周王的王宮裡當一名書記員,就是每天把王和百官說的話聊的天都記下來。二千三百多年前,還沒有紙張,文字記錄要先用墨汁寫在竹簡上,然後再整理,最正式的方式是用刻刀把文字刻在竹簡上。

周王都擔心這麼一位老氣橫秋的先生能否勝任這個職務,但好像整個洛陽城只有這位老先生認得字最多,寫字最快,而且在這個又累又沒什麼實權的工作崗位上勤勤懇懇、任勞任怨。

不過當時這個工作也不是很累,春秋時代,各路諸侯比周王勢力還大,都忙著互相兼併,大魚吃小魚,誰沒事也不會到國都和沒有實權的周王說些不鹹不淡的廢話。

王對老聃的工作很滿意,日間久了倒也習慣一位老人在旁邊記錄自己對百官的號令,王還擔心老聃站得太久會勞累過度,特別關照他上班可以靠宮殿的柱子站著記錄,還半開玩笑地說,你就當本王的“柱下吏”吧。

很多年以後,老聃李耳成為中國史上的名人,還寫了一本叫“道德經”的書,很多人從小就背誦它。人們也不再叫他老聃,尊稱他“老子”。這都是後話。

有一次見完百官,王百無聊賴,看到旁邊還站在柱子旁邊的老聃,隨口就問道,李耳,王看你幹這個柱子吏挺滿足,你能告訴王你為什麼喜歡這份工作嗎。

老聃淡然地說:王讓我做書記員,還讓我看管國家的檔案館,整理全國的書籍檔案。圖書是很昂貴的,只有王才會有天下最多的書,就連達官貴族也不可能擁有這全部書籍。王讓我看管它們,還給我一份薪水,我還能免費讀這麼多書,您說,我能有什麼怨言呢?

又過了一段時間,有一個姓孔名丘的後輩來到洛邑,據說是專門向老聃問關於“禮”的問題。洛陽的人們才知道,原來在國都之外有知識的人中,原來李耳這麼有名。

年輕人氣盛,憤世疾俗,看不慣社會上各種腐朽陰暗、世人都說當時“禮崩樂壞”,聽說國都有位李耳先生,管理國家圖書館,博覽群書,有大學問,所以特意到洛邑拜見老聃,想問問關於“禮”,特別是“葬禮”的問題。

李耳老先生看著眼著這位已長大成人的後輩,耐心得講了周朝關於禮制的理論和規定。但言談中,老聃也看到小孔的眼神舉止中不經意中有一種浮躁和急於出世的苗頭,作為目睹了官場百態的過來人,不禁想多勸幾句。

洛陽故事一

就誠懇地對孔丘說:你說人死化成灰,但說的話好像還在耳邊,並且君子得勢時要借勢向前,失勢時要夾著尾巴做人。大商人不會把最好的貨物直接顯露出來,而聰明人都是看起來很愚鈍的樣子。所以要戒驕戒躁,要順勢而行。

兩人談完後,不知道孔丘有沒有聽進老先生的話,不過聽說後來孔丘當別人老師後,向學生們說老聃就像龍一樣。

2000多年前的事已經很久了,傳言傳了2000年,難免有失真的地方,不過當年兩人會面的地方還在,就在洛陽的鬧市裡,至今還有一塊“孔子向老子問周禮於此”碑。

洛陽故事一

洛陽孔子問禮碑

這兩位成了影響中國人思想程序的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