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從舊中國到新中國

文 | 劉夢龍

今天是共和國七十週年華誕。和七十多年前的舊中國相比,今天的中國是一個日益強大,穩定繁榮的東方大國,可以說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這偉大成就的誕生,可以用最簡單的三個字來概括,新中國。這是一個簡單又複雜的答案,中國和新中國,二者是一個彼此依存,密不可分的有機整體。

從舊中國到新中國

一個國家和工業化,現代化的對接,是整個社會劇烈變革的過程。現代化的過程,是一個苦難的過程,尤其是對後發強國來說,是一個刀子向內的過程。要克服外來文明和固有傳統的矛盾,要克服積累和分配的矛盾,克服個人和集體的矛盾,克服中央和地方的矛盾,發達和不發達地區的矛盾。

這個過程絕不僅僅是吃苦耐勞能夠實現的,帶領一群飢腸轆轆的人做大蛋糕,它需要對整個社會具有強大的控制力,需要一個強有力的主心骨,否則是要在這個過程中要鬧分家的,是要導致整個社會乃至國家土崩瓦解的。

中國作為一個有著輝煌歷史和優良傳統的國家,幅員遼闊,人口眾多,資源豐富,本身孕育著強大的種子。中國人民作為古老文明一份子,也有著許多能促使文明延續和興盛的優良品質。

然而無論中國有多少得天獨厚的條件,我們都難以迴避這樣一個問題,舊中國也一樣是中國。

到了19世紀,中國正處於一個嚴重的衰退期,社會矛盾突出,各種積弊已深,一個走在火山口的末世卻偏偏遭遇三千未有之變,整個文明體系突然發現與現代文明發展脫節。而20世紀上半葉的中國,更是到了民族危亡的邊緣。漢唐是中國,晚清也是中國,舊中國固然是中國的一部分,但也必然不能代表中國的全部。

新中國的意義就在這裡,它滌盪去舊中國的糟粕,賦予了整個社會全新的精神,重建了中央政府的權威,把全國人民團結在一起,抵禦外辱,自強不息,一步步和中國人民一起實現了民族復興偉大事業。

在任何時候,中國不是沒有勤勞勇敢的老百姓,不是沒有聰明好學的讀書人,不是沒有深謀遠慮的政治家,不是沒有英勇善戰的軍事家。但是這些在舊中國都無法形成合力,甚至各擁旗幟,彼此征戰,英雄豪傑輩出恰足以為國家之禍端,乃至淪為外部勢力分裂中國的提線木偶。

所以說,新中國是對傳統中國的革故鼎新,這個新只能生髮在中國這塊厚重的土壤上,是對優秀傳統的繼承和發揚,更是對舊中國的撥亂反正,是帶有一定歷史必然性的。

今年也是大慶油田勝利建成六十週年,我們所耳熟能詳的英雄人物,鐵人王進喜,“寧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油田”,代表著新中國建設者們火一樣的熱情,鐵一樣的意志,金子一樣閃光的品格。和王進喜一樣的,還有雷鋒,還有焦裕祿,還有鄧稼先等等。這些英模人物,我們可以想見,他們在舊中國的大染缸裡能有用武之地嗎?

舊中國是一個被動捲入現代化的社會,它的問題不僅僅是出在國家的弱小上,也是在漫長的內卷化社會積累的種種問題,使整個社會精神和思想陷於陳腐和萎靡之中。舊中國的英才最多不過是獨善其身,唯有新中國才能終結一個屈辱的舊時代,並開創一個新時代。

新中國是帶有極大革命色彩的,而不是簡單的改朝換代。它不僅僅是實現了十九世紀以來中國的重新統一,完成了政治體系的現代化,更對整個社會從道德,精神層面上進行了重組和肅清,這種變革是自秦漢所未有過的,稱之為再造中華也不過分。它和它的建立者在艱苦卓絕的奮鬥過程中,無疑賦予了整個國家嶄新的精神面貌,乃至思想上的重構。

新中國的締造者們本就是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這也是這個國家的寫照。而締造者們對苦難的蔑視,對勝利和理想的堅持,這些都是這個國家最寶貴精神財富。就在新中國建成的同時,馬上就在對抗列強的鬥爭中取得了空前的成就,這種一飛沖天,與舊中國構成了鮮明對比,重塑了中國的大國形象,振奮了自清末以來衰敗的人心。

新中國是塑造當代中國的源動力。在行政上,它以高效有力的行政體系引導中國走向工業化的道路,在精神上,它以理想主義的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感染和教育了一整代人,在思想上,為整個社會帶來了全新的指導哲學,使整個社會得以脫胎換骨,徹底融入共同的國家意識形態中去,走上現代化的道路。

時至今日,中國社會仍然面對的很大的內外部壓力。但新中國所代表的獨立自主,團結奮進,自強不息的精神仍然在國家的前進的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然而新中國的精神遺產並不僅於此,促使新中國誕生的意識形態衝擊,融合了十九世紀以來強烈的危機意識,自古以來的民族自豪感,在巨大危機面前的實用主義色彩。這種衝擊至今依舊帶給整個中國社會強烈的進取心。更重要的是,中國在前進過程中不斷取得的成就,使人民群眾重新獲得了對國家和民族自豪感和認同感,而這種團結又進一步帶來社會的前進。

有一點是不可以掩蓋的,那就是新中國始終是和革命這個主題共生的。革命的主題就不可能是溫和的,它的精神氣質上始終帶有對現狀不滿的戰鬥的精神,更有追求公平,公義的理想主義色彩。這種氣質隨著新中國的事業同樣根植在人民之中,這種不妥協的開國精神始終在鞭撻整個社會的進步。

然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處於維護現實穩定和緩和外部壓力的需要,就把新中國的精神單純的簡化為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是不對的。甚至可以說,這種去革命化是一種扭曲,和新中國的精神內涵構成了衝突,適足以造成意識形態的混亂,這種混亂要到最近這幾年才得到有效的矯正。

雖然中國革命的理論最初來自西方,現代化過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受到西方的影響,但新中國尤其寶貴的一點是在實現現代化的過程中一刻沒有放棄過中國化的努力。這在所有後發強國中都是罕有的,也足以自豪的。正是這種寶貴努力,我們站在前人的基礎上,今天才能更好的看到未來的方向。而這得益於新中國的第一代創造者,尤其是他們的傑出領袖,其所帶來的影響力是人們永遠無法迴避的。開國領袖的精神氣質塑造了新中國,其影響也絕不僅僅停留在過去,而是隨著共和國成長,日益愈加鮮明,兩者的聯絡同樣是密不可分的。

新中國已七十年,和新中國一起成長的還有它的精神和理想。毫無疑問,這將是個大變革的時代,伴隨東方崛起的還有西方的衰退,世界正在走向全新的格局。中國古人說,窮則獨善其身,今天,中國人民正在逐漸從救亡圖存的危機感走出來,作為當今世界繁榮的主要輸出者,正試著嘗試達則兼濟天下的理想。就如同這次閱兵中出現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方陣一樣,新中國的事業將迎來新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