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人類文明史上最重要的發明“弓箭”,對它要有具體的認識。

相較於文字、車輪這些人類文明史上最重要的發明,弓箭的作用卻時常為人們所低估。拉弦迫使弓身彎曲儲存能量,再猛地鬆開弓弦,使弓身在恢復原狀的同時將儲存的能量迅速而激烈地釋放出來,把搭在弦上的箭彈射出去,這就是弓箭。弓箭這種簡單而又偉大的工具的發明,使得人類從此可以在遠距離上準確並有效地殺傷目標,不必再冒著巨大風險近身肉搏。這堪稱火器誕生之前,人類雙手最偉大的一次延長。從舊石器時代晚期到16世紀這一相當長的時間裡,弓箭以及由弓箭衍生出的弩箭,一直在人類戰鬥中,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

人類文明史上最重要的發明“弓箭”,對它要有具體的認識。

世界上不少國家與地區,都有弓箭是由某位神抑或某個傳說人物發明創造出來的故事流傳下來,可人類使用弓箭的歷史其實往往早於流傳這些神話傳說的年代。在世界各地的考古發掘中,都有發現年代為舊石器時代晚期至中石器時代( Mesolithic,又稱作“細石器時代”)的拋射體尖頭。在南非,甚至發現過6萬年前的屬於舊石器時代中期的拋射體尖頭。根據研究,這些尖頭極有可能就是箭鏃,也就是箭頭。但由於缺乏可供進一步佐證的證據,因此也不能完全排除其另有他用的可能性,比如飛鏢的尖頭。目前, 可以確鑿證明與弓箭相關的證據,出自德國漢堡附近的一個遺址。該遺址具有阿倫斯堡文化( Ahrensburg culture) 的特徵,考古人員在這裡發現了距今11萬年左右的箭桿和箭桿毛坯。眼下已發現的世界最古老的,乃是出自丹麥候姆皋(Holmegaard)附近沼澤,距今8000年左右的榆木單體弓。

人類文明史上最重要的發明“弓箭”,對它要有具體的認識。

人類最初使用的弓,用單根木材或竹材做弓身,裝上植物纖維、動物筋或皮條充作弓弦。而箭矢,只是一支把一頭削尖了的細木棍或細竹棍。這正是《易經。繫辭傳下》中所謂的“弦木為弧,剡木為矢”。這樣的弓箭,是原始人類長期智力發展與經驗累積的結晶,但也相當粗糙落後。隨著弓箭製作技術和使用技巧的不斷提高,先民不僅學會了在箭的一端裝上石片或骨頭的箭鏃,以提高箭矢的殺傷力;還學會了在另一端裝上鳥類的羽毛,以增強箭矢飛行的穩定性;甚至還掌握了製作早期複合弓的方法,增強了弓身的強度和韌性。

人類文明史上最重要的發明“弓箭”,對它要有具體的認識。

弓的常見分類諸如:單體弓,弓身基本用一根材料加工製造而成;加強弓,用相同或相近材料疊合而成;複合弓,弓身使用多種不同材料複合製造而成;長弓,短弓;直拉弓,弓身較直;反曲弓,弓身彎曲……這都是相對概念。一般而言,單體弓多長弓、直拉弓,複合弓多短弓、反曲弓。但這並不意味著絕對沒有長的,直的複合弓,抑或短的、彎的單體弓。早期的複合弓與其說是多種材料複合製造的產物,不如說是對單體弓強化改良的結果,可以說是介於單體弓和真正複合弓之間的存在。因此自19世紀末以來,世界上有不少弓箭研究者採納英國考古學家奧古斯都·皮特·裡弗斯的三分法:根據弓身構造,將弓箭分為單體弓、加強弓、複合弓三種。

人類文明史上最重要的發明“弓箭”,對它要有具體的認識。

弓箭的常見發展演進軌跡,一般為:單體弓一加強弓一複合弓。單體弓雖然製作簡便,可由於單材料的彈力有限,多數情況下張力不足。故而單體弓需要加大體積以資彌補,但也導致了形制笨重,不便使用、攜帶。長期盛行單體弓的歐洲大部分地區面對這一問題,透過形態上的設計改進,以及在選料、加工上的精益求精來加以應對。在英法百年戰爭中的阿金庫爾戰役(Battle ofAgincourt)中,造就輝煌勝利的英格蘭長弓手們所使用的英格蘭長弓(嚴格來說,稱“威爾士長弓”可能更準確)便是歐洲單體弓的傑出代表。

人類文明史上最重要的發明“弓箭”,對它要有具體的認識。

反觀亞洲多數地區與歐亞草原地帶上的各個文明,卻透過對單體弓的強化改良,逐步發展出了複合弓。直至現代,我國部分少數民族依然保留著傳統的制弓工藝。比如赫哲族,他們用水曲梨木做弓身,成形後,以魚鰾膠將鹿筋粘合於弓身。再如鄂倫春族,他們是以落葉松或榆木製造弓身,再以鹿或犴的筋加強。而鄂溫克族,則用黑樺木做弓身的裡層、落葉松木做弓身的表層,兩層之間夾墊鹿或犴的筋,並以魚皮熬製的膠粘牢。這些都是留存下來的,典型的加強弓(或早期複合弓)例項。至於中原地區,則早在商代晚期便已開始使用比較成熟的複合弓——雙曲反彎複合弓了。

人類文明史上最重要的發明“弓箭”,對它要有具體的認識。

公元前7世紀,隨著斯基泰人( Scythians)的崛起,一種弓身雙曲反彎的更為成熟的複合弓,逐漸取代了之前盛行許久的三角形複合弓,它在亞洲中西部地區流行起來,並傳入古希臘。所謂斯基泰弓,即雙曲反彎複合弓,它在外形上有兩個基本特點:一是弓身上弦後,其駙(握把)的部位向後縮,弓臂上下(兩個淵)形成對稱的弧曲,弓臂的兩個蕭(末梢)反向彎轉;二是把弓弦拆卸下來成“弛弓”狀態時,弓臂會整個大幅度反向彎轉。

但這種“斯基泰弓”未必是斯基泰人發明的,更不可能是斯基泰人獨創的。早在公元前11世紀,歐亞草原地帶上的一些民族就已經開始使用雙曲反彎複合弓了。而中國開始使用這種弓的時間,則可能還要更早。

人類文明史上最重要的發明“弓箭”,對它要有具體的認識。

總之,到了春秋時期,以幹(多層疊合木材或竹材,用以製作弓身的主體)、角(一般為牛角)、筋(動物筋)、膠(用動物的皮與組織等製成的膠)、絲、漆為六種主要制弓材料的中國複合弓製造技術已經相當成熟,在成書於春秋戰國之際的《考工記》中,有《弓人為弓》一篇, 對當時的制弓技術做了詳盡的總結。材料選擇、加工方法、部件效能、裝配流程等諸多方面在書中都有詳細要求和規定。另外,書中還對應注意事項,以及“怎樣的弓適合怎樣的人”之類的問題,也進行了分析。世界上對複合弓製造技術的詳細記載,最早便見於此。在以後的兩千多年裡,不僅中國的制弓技術,甚至整個亞洲的複合弓製造技術,與《考工記》中的記載內容相比,都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需要注意的是,《考工記》 之《弓人為弓》一篇,雖然反映了當時弓的規範化製造流程和標準,但也有著地域和時代上的侷限性。這本書主要是根據春秋戰國之際齊國的情況來寫作的。其實由中國各地考古發掘的實際情況來看,春秋戰國時使用的弓,既有複合弓,亦有單體弓。複合弓裡,弓身以被《考工記》視為最次等的乾材——竹所製成的,為數甚多。從弓身長度來看,短的70一80釐米,長的則超過210釐米。在此範圍內,各種尺寸的弓都能見到,遠不止《考工記》所言的上( 152釐米)、中( 145釐米)、下(138釐米)三種規格。這些正體現了地域上的差別。

人類文明史上最重要的發明“弓箭”,對它要有具體的認識。

時代上的差別,則可以從製作時間直觀地反映出來。《考工記》所記載的那樣繁複的工藝流程,從準備材料到最終制成一張弓,往往需要跨越三年時間。在制弓作坊中,由於各項工作可以交錯進行、流水作業,故而定期都會有一批成品出爐。特別是在弓箭還作為主要兵器,具有重要地位的中國古代,即使是一家規模較小的弓箭作坊,每批次生產幾百甚至上千張弓也都是可行的。但單就一張弓而言,其耗時是難以縮短的。此後,隨著時代的進步,用材上的要求提高與細節上的精益求精, 導致制弓耗時更長。 譬如清代八旗弓匠製作的官弓,從準備材料到最終制成,跨越四個年頭亦屬正常。當然,到了20世紀末21世紀初,由於開始將電動機械和工具投入傳統弓的製造,讓依舊遵循傳統流程的制弓工序,耗時得到了明顯的縮短,但通常也要一年多時間才可製成一張好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