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話有三說,巧說為妙——談談對於“說話”的一點認識

我曾在一篇文章上看到過一段關於說話的話,大意是說:“傻瓜是用嘴說話,聰明人是用心說話,智者卻是用思想說話”。聯想自己,感慨頗多。作學生時曾因話不得體而受過先生懲戒;當兒子時在家裡酒後亂言而惹得父親大發過脾氣;入伍當兵後因話不達意而被班長體罰過,參加工作後曾因話不妥當常挨領導批評,亦曾和朋友因話不投機而拂袖紅臉,與愛人因話生語硬而拌過嘴,甚至連孩子也嫌我給她扯嗓門而鬧意見不理我……。呵呵,現在想來,皆是因不會說話或沒說好話所造成的。誠然,會說話對於一個人的生活是多麼的重要!

有的人說話喜歡直接了當,有的人說話喜歡拐彎抹角,有的人說話吞吞吐吐,有的人說話虛虛實實,有的人說話盛氣凌人,有的人說話低三下四……,有的人話一出口令人心悅誠服而大受歡迎,有的人話一出口卻令人心生失望而噓聲一片。這就說明,有的人會說話,有的人卻不會說話。會說話之人的話,讓人百聽不厭、受益匪淺,句句透出人生睿智,閃爍著思想光芒,哪怕到最後證明說錯了、說過了,但當時都會讓人感覺舒心而有理。不會說話之人的話,讓人一聽即厭,匆忙躲閃,時時讓人難以接受,處處感覺生冷蹭倔,縱然結果也應驗了他沒說錯、有道理,但當時卻會讓人不願接受,甚至有種被忽悠或下不來臺的感覺。

小時聽過一個故事:古時,有三個人同去赴朋友給兒子舉辦的“百日宴”,他們來到朋友家,看到剛過百天的孩子,一個恭賀道:“這孩子天庭飽滿,以後定能當大官”,朋友大喜。第二個恭祝道:“這孩子印堂發亮,以後定能發大財”,朋友亦大喜。接著,最後一個人也上前一步說道:“這孩子長大以後命大,將會慢慢的老死而不是病死呀”。 結果眾人大怒。不但沒喝上喜酒,反倒賠上兩顆門牙。其實細想,最後這個人的話是最實在的,可為何卻捱了打?!這說明:說話是要講究技巧和分寸的,需要有智慧甚至幽默的,需要去揣摩和度量聽話人的心裡感受的。否則,輕則會讓彼此尷尬、氣氛緊張,重則便會“吃不完兜著走”而吃盡苦頭。

讀古書,得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鬼谷子關於說話的經典總結:“與智者言,依於博;與博者言,依於辯;與辯者言,依於要;與貴者言,依於勢;與富者言,依於高;與貧者言,依於利;與賤者言,依于謙;與勇者言,依於敢;與過者言,依於銳。此其術也,而常人反之”。我從此語中的感悟是:與聰明人說話,須見多識廣;與見多識廣之人說話,須有靈活的辯悉能力;與地位高的人說話,須態度敬仰,與富人說話,言辭要大大咧咧;與窮人說話,要語含實利和優惠;與地位低下的人說話,當謙虛有禮;與勇敢者說話,要敢作敢當;與愚笨的人說話,可鋒芒畢露。這些都是說話的技巧,可一般人恰恰都不能做到。先賢的論斷是何等的精闢!當然,與領導說話,還須用奇特的事例打動他;與下屬說話,更須用切身利益去說服他!這也正應驗了“量體裁衣,數人下米,看碟下菜”這句俗語。

文學家能把一句話說成一百句,這叫文采飛揚,出家人卻能將一百句話說成一句,這叫不洩天機。政治家會把十句話壓縮成一句話,這叫工於心計,教授博導卻能將一句話擴充套件成十句話,這叫學問深厚。律師出庭有一句話就說一句話而不多言,這叫嚴謹慎重。外交家回答問題時總喜歡說一句話再留一句不說,這叫留有餘地。情人相見,有一句話能擠出一萬句來說,這叫溫柔纏綿。朋友見面,有一句話也能說上十句話來,這叫情深誼重。設若你在迷途中問路,自己雖然說了好多句話,可被問的人可能卻一言不發,只給你伸臂一指,這是因為彼此陌生,人家無話可說。當然還有一種人,心中縱有千言萬語,見面了卻一句話也不會說出來,只是四目相對,那可能彼此就是仇家了……。

生活經驗無數次的告誡大家:面對緊急事,要不著急而慢慢地去說,儘量把事情的原委講清楚,穩重而不衝動,言語令人信服。面對生活的繁瑣小事,儘量幽默地去說。用一句玩笑話去善意的提醒對方,講出的話要能被讓人欣然接受。 道聽途說的事堅決不亂說,自己沒把握的事,要小心慎重地說。傷害別人的事,半句都不說。牽扯到別人的事,實事求是地說。自己有了傷心事,不要見人就說。自己遇到棘手事,要謙虛的徵求別人的意見,看大家怎麼說。當然,明知道自己做不到的事,就不能胡說亂應承,常言道:“應人事小,誤人事大”,自己沒有那個“金剛鑽”,別不要去攬那個“瓷器活”。和長輩、領導和上級在一起談話,更要謙虛好學,多聆聽而少說話。

我也曾欲少說話而多幹事,可如今的社會里哪裡行得通、吃得開?有俚語講:“會想不如會幹,會幹不如會說”,看來不說確是不行呀!只有橫心去鍛鍊了。當然,自己的確也嚐到過將話說的恰當、謙和、禮貌、明白後所得到的甜頭和實惠。本想舉例說明,但總覺得還是低調些的好,只好在此駐筆,而不去“王婆賣瓜”一番了。

誠然,“良言一句暖三冬,惡語傷人六月寒”,說話確是有著很強的藝術性蘊含其中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