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清平樂》中常提的三川口是什麼?三川口的失敗是否已成定局?

導語:

考究的服飾,優美的佈景,符合歷史發展的劇情,這些詞用在近期熱播的大劇

《清平樂》

之中再合適不過了。看過此劇的人都應該瞭解,《清平樂》這部劇描繪了宋仁宗趙禎的一生,許許多多的人物比如范仲淹、韓琦、夏竦、呂夷簡、晏殊等人更是在這部劇中有一個很好的展現,可謂是瞭解宋代、瞭解宋史的一部良心好劇。

《清平樂》中常提的三川口是什麼?三川口的失敗是否已成定局?

《清平樂》范仲淹晏殊人物形象

然而一部劇是無法完全的概括宋仁宗的一生,更不用說發生在北宋宋仁宗時期事情了。細心的朋友們可能已經發現,大概從《清平樂》的第21集開始,劇中多處提到了“

三川口

”、“

劉平

”等字眼。劇中雖然沒有對此進行充分的演繹,但是觀眾們從劇情中大致可以明白宋軍在一個叫三川口的地方遭遇了一場大敗仗,宋朝將領劉平則被人誣陷投敵叛國,後來得以平反。

那麼三川口之戰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三川口的失敗是否已成定局?閱讀下文將會對此有深刻的瞭解。

《清平樂》中常提的三川口是什麼?三川口的失敗是否已成定局?

延州:成就偉業的跳板

在說三川口之戰前,我們先要了解一個民族。

往事慢思度魂欲斷,不堪回首賀蘭東。中國歷史上有一個民族,他們髮際於賀蘭山以東,於晚唐年間開始變得逐漸活躍起來,他們的名字便叫做党項。當然,他們所建立的政權更富有威名,它的名字便是

西夏

熟悉宋代歷史的朋友相信對這個名字並不是非常的陌生,西夏逐漸興起於晚唐,因為救援有功,党項部首領拓跋思恭被朝廷封為夏州節度使,統領五州之地,被賜號

定難軍

。五代時期,党項一族一直以定難軍的身份所服侍於各個中原王朝。

《清平樂》中常提的三川口是什麼?三川口的失敗是否已成定局?

定難軍所管轄區域

至北宋立國,宋太祖仍然允許党項一族擁有極大的權力,“

許之世襲

”。党項一族本來在李繼捧的帶領下決定歸宋,可是族弟李繼遷不願意歸降宋朝,他在宋太宗雍熙年間徹底與宋廷鬧翻,而後宋太宗趙炅攻伐西夏也無功而返。

至宋真宗年間,由於來自北面遼國的壓力甚大,宋真宗趙恆決定息事寧人,宋廷徹底割讓定難五州,也就是原來党項定難軍的轄地。這相當於默認了李繼遷“西北王”的身份。

得到好處的李繼遷當然不肯就此罷休,他選擇繼續開疆拓土。在十餘年的時間內便控制住了河西走廊,攻陷北宋重鎮靈州,而後又不允許西域向北宋供應良馬,這種做法可謂是對宋朝的軍事力量釜底抽薪,使其在野戰方面始終不及遊牧民族政權。

而後其子李德明即位,李德明選擇的是與宋朝保持和平,安心的穩定內政並且向西發展,這為後來李元昊稱帝打下了厚實的基礎。李元昊可以說對父親“和宋”的政策非常的不滿意,在他登基後便以“避諱”為理由拒絕使用原來的宋朝年號。還更改姓氏為“

嵬名

”。

《清平樂》中常提的三川口是什麼?三川口的失敗是否已成定局?

李元昊與西夏示意圖

李元昊的狼子野心可謂是隨著時間的推演越來越明顯。最終,宋仁宗趙禎寶元元年(公元1038)10月12日,李元昊建國稱帝,國號定為大夏。宋廷當然不願承認李元昊的帝位,隨即便下詔“

削奪賜姓官爵

”,並在邊境處停止了互市。

西北一直以來是宋廷的防禦重點,李元昊若想輕而易舉的拿下西北的重鎮可謂是困難重重。當然,柿子還是挑軟的捏,李元昊進攻當然會選擇

地勢平坦、防備較少、便於騎兵衝鋒的區域

西夏與宋朝在西北一直以橫山山脈作為主要的佈防點或者進攻點,兩國大大小小的軍寨重鎮樹立在橫山橫山山脈兩邊,用以拱衛內陸的安全。

《清平樂》中常提的三川口是什麼?三川口的失敗是否已成定局?

橫山山脈大致地形圖

李元昊如果想要進攻北宋,那麼橫山山脈是繞不去的坎。北宋政府在西北設立用以抵抗西夏的安撫使司有

鄜延路、環慶路、秦鳳路、涇原路以及熙河路等。

其中與西夏正面接壤並有衝突的主要集中在

涇原、環慶、鄜延

三路。

《清平樂》中常提的三川口是什麼?三川口的失敗是否已成定局?

西北三路地理位置

環慶路夾於兩路中間,並且軍寨眾多,此時又有劉平等將軍把守,所以說西夏是很難從環慶路開啟缺口。涇原路西接吐蕃,此地作為北宋的防禦重心,宋軍在此屯兵甚多,再加上民族複雜多樣,戰鬥力強悍的蕃兵也不缺乏。可以這麼說,李元昊就算選擇從環慶路進攻也不會從涇原路進攻的。

排除了另外兩個選項,相信讀者們已經可以猜到李元昊的目標了,那就是

鄜延路。

為何選擇從鄜延路進攻呢?相比於環慶路和涇原路,鄜延路作為橫山山脈的起始點,其地勢的陡峭程度遠遠不其他兩路。路內平原眾多,天險較少,就連宋史中也記載:“

延州最當賊衝,地闊而砦柵疏

”,這對兵家來說是一個很好的突破口。

延州位於鄜延路後方,是鄜延路相當於大本營的存在。此時鎮守鄜延路大鎮延州的主將名字叫

範雍

,此前範雍因反對重修玉清昭應宮而聞名於天下。但是作為武將出鎮邊塞,範雍還是略顯經驗不足,他無法很好的對一個本就沒有自然天險的戰略要地進行高效的戰略部署。總而言之,李元昊如果進攻鄜延路,奪取延州等要地成功的話便可以直接威脅北宋內陸,使得西北防禦體系逐步瓦解。

面對李元昊的攻勢,宋廷會對此會有何反應呢?

《清平樂》中常提的三川口是什麼?三川口的失敗是否已成定局?

青山處處埋忠骨,三川口處留忠魂

西夏經過李繼遷、李德明二人的努力,已經逐漸走向了強盛。反觀党項一族的起家歷史,往往成功都是透過使用各種不同的計謀,這也讓後人對此有些許不齒。

此次進攻鄜延路,李元昊更是用盡計謀。延州位於鄜延路後方,在延州的前方還有金明砦(通寨)、承平砦等地,這些地方都是為了拱衛鄜延路以及延州而設定,它們的戰鬥力不容小覷。

《清平樂》中常提的三川口是什麼?三川口的失敗是否已成定局?

鄜延路重鎮地理位置

鎮守金明砦的是

李士彬

,李士彬是北宋名將李繼周之後,但是他為人殘暴,曾經動手殺過自己的親戚。對親戚既然如此,更不用想他對守城將士的態度了。李元昊看中了這點,於是派人故意將書信以及財物等故意留給宋軍,想讓宋軍騷亂以至於不戰而退。

當宋軍之中有人開始懷疑李士彬對宋不忠叛國投敵的時候,作為鄜延路的二把手副都部署夏隨即識破了李元昊的陰謀,並且說道:“

此夏人行間耳,士彬與羌世仇。若有私約,通贈遺,豈使眾知耶?

”自此李元昊的反間計便流產了。

一計不行,再施一計。李元昊為了節省兵力,讓金明砦不攻自破,他選擇讓士兵詐降。在城中的李士彬對於降兵可沒有多想,基本全部接收進了本部。李元昊見計謀已經得逞,於是立馬進攻金明砦,結果可想而知,大批內應從城中殺出,金明砦不攻自破,李士彬被俘,延州就此暴露在了西夏軍隊的眼前。

此時的延州可謂是守備力量空虛,鄜延副都部署石元孫此前率兵外出,延州城本沒有料到李元昊的突襲,所以在東西二城之大的延州只剩餘了將近百餘人在城中。此時的範雍可謂是極度緊張,党項人的兵馬已經兵臨城下,並且軍隊數量更是“

約十餘萬

”,可謂是聲勢浩大。

《清平樂》中常提的三川口是什麼?三川口的失敗是否已成定局?

宋夏戰爭示意圖

面對這等情形,範雍已經萌生了退意,奈何於手下的勸說才沒有選擇棄城投降,而是堅守城池,等待援兵。而就在此時,一夥援軍正急速向延州方向趕來,領軍的便是此前離去的鄜延副都部署

石元孫

以及此前鎮守在鄜延路以西環慶路的副都部署副

劉平

劉平不僅僅是環慶路的副都部署,他也是鄜延路的副都部署,馳援延州可以說是他的義務所在。在經過一番快速的集結過後,劉平所集結的援軍數量已經達到萬餘人,但相比於西夏軍隊數量還是略顯劣勢。

劉平死後宋廷所賜諡號為

壯武

,可見其為人忠烈耿直。他為了救援延州在所不惜,即使當部下勸他說宋軍支援部隊寡不敵眾的時候,他卻認為:“

義士赴人之急,蹈湯火若平地,況國事乎!

”盡顯良將風範。

李元昊見延州有援兵,並不想直接與其交戰,他於是幹起了老本行,使用計謀設定陷阱,劉平這次也沒有得以倖免。因為延州被圍,城內範雍的使者沒有辦法與劉平的部隊正常建立聯絡,李元昊便冒充範雍的使者前去聯絡劉平等將領,他說範雍在城東門等著,希望部隊可以分撥開拔,於是劉平便派遣2500人分五十次一次前往延州城。

《清平樂》中常提的三川口是什麼?三川口的失敗是否已成定局?

可是後來“

詰旦,步兵未至

”,劉平所派出去計程車兵沒有一位回來,本就缺兵的劉平難免起了疑心。於是他決定直接率大部隊開拔,直接進駐延州城。就在當劉平等人向延州方向行進五里的時候,頓時“

四山鼓角雷嗚

”,劉平知道壞事了,之前計程車兵肯定陣亡了,更加不妙的是他們將在野外和西夏軍隊戰鬥。

兩軍相遇的地方位於延州城西北,名叫三川口,這場戰役也被後世稱之為三川口之戰。兩軍隔著延水而佈陣,兩軍所部都是偃月陣法,這種陣法防禦性極強,似半月狀,兩邊突出部分可以作為弓手進行有效的火力支援。由於一比十的兵力差距,劉平只能採取這種陣法。而李元昊的西夏軍為何使用此等陣法,筆者認為其原因也並不複雜,因為

李元昊暫不完全清楚宋軍的支援兵力有多少

,先擺出防禦型陣勢以探虛實。

《清平樂》中常提的三川口是什麼?三川口的失敗是否已成定局?

偃月陣陣圖

當兩方都擺好陣型後,李元昊意識到宋軍薄弱,兵力相比於西夏本軍更是少之又少,於是李元昊決定改變陣型,從偃月陣改為騎兵擅長的衝擊隊型,西夏率先發起了進攻。說起野戰,這一直是北宋軍隊的痛處,儘管北宋西北軍的戰鬥力是首屈一指的,但是相比於野戰

宋軍更擅長於在有城防或是複雜的地方進行佈防反擊

劉平不愧為鎮守一方的將軍,當西夏軍半渡的時候便下令讓猛將

郭遵

王信

等人發起進攻。郭遵若是得以生還,以他的勇武程度筆者認為他極有可能成為像狄青一樣的仁宗朝名將。何以見得?郭遵剛奉命出擊便“

遵揮鐵杵破其(西夏將軍)腦

”,然後“

持鐵槍進,所向披靡

”,可謂是神將再世,宋軍頓時士氣大振,絲毫沒有因為兵力懸殊而懼怕西夏軍隊的進攻。

劉平作為主將也是身負多傷,但仍然堅持戰鬥。儘管宋軍士氣高漲,但也不能人人一打十,終究有精疲力竭的時候。儘管有劉平郭遵等人的力拒抗敵,但也不乏有懦夫存在於軍伍之間。

在戰況焦灼的時候,西夏為了開啟局面,一次又一次的使用騎兵衝鋒以打亂宋軍的陣型。宋軍本可以在陣型衝散過後迅速集結,但因為西夏衝擊的時機太過突然,以導致軍士的指揮系統無法快速恢復,宋軍頓時開始騷亂了起來。

《清平樂》中常提的三川口是什麼?三川口的失敗是否已成定局?

西夏騎兵衝陣圖

此時軍中有一領兵將領黃德和因為懼怕西夏軍隊,率先率領所部撤退。不撤還好,只要有一部撤退那麼全軍的意志會在頃刻之間瓦解,宋軍這次也不例外。劉平本勸說黃德和留下,但是他沒有聽,還是毅然決然的逃跑了,隨即大部分士兵開始潰逃,劉平在努力下也只儲存了千餘人左右的兵力。

郭遵見此時已經無力迴天了,便“

復馬以殿,又持大槊橫突之

”,他發了瘋似抵抗著敵人,為甚於在戰場上的宋軍爭取最後的時間。最終,郭遵在射下馬後被數十名西夏士兵一起刺死,壯烈殉國。

剩下計程車兵在劉平和石元孫的帶領下並沒有選擇投降,而是繼續抵抗。他們退至西南方的山上臨時修建了七個軍寨用以抵抗西夏軍。李元昊似乎對劉平這名勇將非常的欣賞,他想要將劉平收歸他自己所用。他沒有急於進攻山寨,而是選擇在山寨之外喊話勸降。

劉平當然沒有選擇迴應。於是李元昊惱羞成怒,親自率領精騎攻克了山寨。宋軍本來已經疲憊不堪,要他們此時抵抗西夏的生力軍可謂是困難至極。最終除了劉平和石元孫被俘虜,其餘宋軍則被全殲,無一倖免。

《清平樂》中常提的三川口是什麼?三川口的失敗是否已成定局?

沉冤昭雪,還歷史一個真相

我們要知道,歷史總是由勝利人書寫,失敗者的英勇故事或許不會被記住。很多記載的歷史事件往往並不是當年所發生的事情,很多被美化的英雄人物也不一定是光明高大的偉岸形象。

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無愧於所學、無愧於抱負,無論後世如何評價似乎也都並不重要了。但是當有人被平反,當有人得以昭雪,歷史的長河不會忘記他,他的名字將會別於其他人物而垂於青史,因為他受過汙衊與不公,他的功勞被雪藏,他的努力被掩蓋。而劉平正是這其中之一。

《清平樂》中常提的三川口是什麼?三川口的失敗是否已成定局?

劉平小說演義形象

很多讀者可能會有疑問劉平不是被俘虜嗎?他是力戰而竭,何來所謂的被汙衊這一說。還記得此前那位逃跑的黃德和嗎,他回到開封惡人先告狀,說劉平石元孫等人都投降西夏了。這導致“

朝廷髮禁兵圍其(劉平)家

”,劉平一家的老小都被抓了起來。

但是隨著時間的變遷,真相慢慢大白於天下。隨著從戰場上僥倖生存計程車兵回來報信,許多邊民開始向官府指正,再加上石元孫自西夏逃回。仁宗趙禎終於知曉了真相,原來劉平被俘虜後並沒有屈服,後來死於興州。宋廷隨即下令腰斬黃德和,並將其懸首於延州城,以告慰劉平等三川口將士的在天之靈。

《清平樂》中常提的三川口是什麼?三川口的失敗是否已成定局?

平興說

《清平樂》中的常提的三川口是什麼?三川口的失敗是否已成定局?相信大家透過對以上文章的閱讀已經有了一個深刻的瞭解。西夏進攻三川口可以說是

歷史的必然

,經過党項兩代人的努力,西夏境內外逐步穩定,出兵獲取更大的利益也是合情合理。三川口之戰是北宋和西夏為了爭奪西北利益而發生的遭遇戰,三川口之戰的發生可以說是

宋夏衝突的直接體現

,党項對其的勝利不能完全定義為戰術上的勝利,而宋軍的失敗也不能將責任歸咎於劉平一人,試想一下,若是沒有劉平等人的支援,延州城會不會立即破城?當然,這一直是一種假設。

三川口的戰敗可以說在那種情形下已經成為定局,除非西夏軍隊本身出現了問題,要不然

宋軍的失敗也是不可避免的

以上觀點只是萬千觀點中的一小部分。這裡是平興論史,我們下次再會。

參考資料:

《宋史·列傳》:卷九、卷八十四

《宋史·本紀》:卷十二、卷十三

《宋史紀事本末》:卷六

《西夏書事》:卷十三

《續資治通鑑長編·宋紀》:卷三十三至四十四相關部分

《中國曆代地圖集(宋、遼、金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