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怎麼樣才能心中坦然地“未來可期”?

“理性”的基礎就是“因果聯絡”,於是有了“充分條件”“必要條件”等等的概念。對比兩個例子:“零度”與“結冰”這兩件事,有沒有因果聯絡?“冬天”與“結冰”這兩件事,有沒有因果聯絡?前一個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後一個問題的答案是否定的。為什麼這麼說呢?“零度”的定義是“在標準大氣壓下,冰水混合物的溫度定為零度”,這裡面本身就包含了“冰”的事情;而“冬天”的定義是“一年四季的最後一季,也指農曆十月至十二月”,定義中找不到“冰”。那麼,“冬天”與“結冰”這兩件事是什麼關係呢?僅僅是“經常相伴出現的現象”而已。琢磨這樣的問題,分清到底是“因果聯絡”還是僅僅“經常相伴出現的現象”又有什麼實用意義?比如,急診室裡推進來一個車禍的患者,意識不清,監護儀上一看,心率180+。怎麼辦?心率這麼快,肯定不正常,那是不是就用控制心率的藥物把心率降到正常範圍100以下就正常了呢?如果這麼幹,估計患者就救不活了。錯在哪?就是把“心率快”和“休克”當作“因果聯絡”,以為糾正了“心率快”就是等於糾正了“休克”。而其實,“心率快”和“休克”之間是“相伴出現的現象”而已,“心率快”提示“失血過多”,“失血過多”既是“心率快”的原因,也是“休克”的原因。所以,要做的就不是什麼“降心率”,而是“輸血”。可見,這樣的問題在實際生活中事關重大,並不是沒有什麼價值的“為了討論而討論”。推而廣之,換成其他事也一樣。比如“沒閒著”與“成功”之間,或者說“努力”與“成功”之間,是什麼關係?前者的定義中並沒有後者,所以也不是“因果聯絡”,而只是“相伴出現的現象”。於是,結論就是光是“沒閒著”、光是“努力”是不足決定能否“成功”的。若想把事做好,必須要找到真正的“成功”背後的原因,“身法”是什麼、“心法”是什麼?否則,抓不準,就有可能像搶救病人的那種例子,本想救人,實際卻是害了人。這就是“科學精神”的真正精華所在:用“理性”去審視出真正的“因果聯絡”、正確地看待“相伴出現的現象”。另外一點心得,每件具體的事能否處理好,都考驗的是“身法技巧”與“心法”的結合。“身法技巧”因事而異,而“心法”卻是通用的。所以,如果僅僅是“身法技巧”上的收穫,那麼當問題已經解決完了,以後也無需再解決時,就沒有什麼價值了。只有提升到通用的“心法”高度,才能一步步地越活越豁達,越活越洞察秋毫。身體上的衰老是自然法則,怎麼樣才能心中坦然地“未來可期”?唯有欣喜於自己的“心法”日日累積,這才是歲月所帶不走的,越來越厚重的人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