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35歲被裁之後,累垮了身體的年輕人該去向何方?

35歲被裁之後,累垮了身體的年輕人該去向何方?

哪怕是偏遠地區不識字的老人也明白,中國的區域發展具有巨大差距。縣城必定比自己祖居的這個只剩下老年人的小鄉村要更適宜居住。省城就是很容易迷路的大城市了。北京上海則像外國一樣遙遠。像外國一樣發達。

35歲被裁之後,累垮了身體的年輕人該去向何方?

大約十年前,我的一位姨母提起上海時篤定地說:“去一趟上海,至少要三萬塊錢”。在她的意識裡面,上海是這樣一個地方,隨便去玩玩也能讓這位西北大媽花掉她一年的收入。其實那時的火車軟臥全票也不過幾百塊而已。

賈樟柯提到自己年輕時有一回為了看羅丹的展覽,坐了很久的長途車,到大城市,然後又連夜趕回去。他說,年輕人要到大城市去。大約只有在大城市,才有足夠年輕人完全發展自己的資源和機會。

人口的流動也確實說明了這一點。但不知怎麼的,我在上海、北京呆過的幾天,都有一種很強的漂泊無依的感覺。但我想象一下,假如自己置身於東京、紐約,反倒沒有產生那種漂泊無依的感覺。人的直覺其實是根據所接收

到的一切外在的資訊綜合判斷的結果。直覺有時候比大腦的思考更準確。

35歲被裁之後,累垮了身體的年輕人該去向何方?

是的,我的漂泊無依的直覺告訴我,作為中國人,留在中國北京要比留在日本東京難得多,生活成本高得多,社會保障低得多。這有些詭異,但這是真的。

年輕人面對的情況,一邊是不得不逃離衰老的鄉村、小城,去往生機勃勃的大城市,一邊是在戶口、房子的狙擊下,幾乎留不下來的困境。像電影《綠皮書》裡男主角那樣,租房子竟然還有漂亮女人願意嫁給他,願意和他生一堆孩子,能夠像正常人一樣幸福、安穩地生活的場景,在中國是不可能發生的。儘管有“租售同權”的政策,但我們知道,其實是不同的。

年輕人的出路在哪裡?難道只有“租房找雞是中國青年的唯一出路”?

大城市的土著居民和新居民們可能要擠出輕蔑的眼神:“你們幹嘛非得要往這擠呀?回你老家過安生日子不好嗎?”

他老家要也是資源富集的大城市,他才懶得去擠!北京的昏暗潮溼的地下室、擁擠的地鐵,永恆的堵車、排外,當然不好受,可在沒有發展資源的老家,承受著比北京低的收入、比北京高的基本生活用品物價,過得比在北京還難受!

35歲被裁之後,累垮了身體的年輕人該去向何方?

終有一天,年輕人會老去,會超過35歲,長期996身體會垮掉,然後他該怎麼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