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走進梅州這個教授村,尋找其崇文重教的傳承密碼

從大埔縣銀江鎮政府出發,沿著蜿蜒的山路一路前行約6公里,途中可見邱冠周院士家鄉的指引。經過潺潺流淌的小溪,循著裊裊炊煙,一座群山環繞的古村落躍然眼前。

走進梅州這個教授村,尋找其崇文重教的傳承密碼

近年來,從崑崙小學走出去的學子發揚愛校助教的優良傳統,幫助學校改善辦學條件,學校面貌煥然一新。 南方+ 何森垚 拍攝

深山古村,文風興盛。這個3000多人口的村落,從上世紀至今大約80年裡,走出了兩位院士、50多位現任、歷任教授和高階職稱技術人才,有著“一村兩院士,一門十教授”的佳話流傳。

“過去,我們山裡的孩子只有讀書才能找到出路,只有走出去才能改變命運。”崑崙村村民、退休教師黃建中說,對於教育的重視,是崑崙村從古延續至今不變的深厚底蘊,造就了當地的人文蔚起、英才輩出。

近日,記者走進這個遠近聞名的教授村,尋找崑崙村崇文重教的傳承密碼。

始 於 明 朝

設學館建學堂 歷代重教興學

“煮魚不用姜,洗衫不用漿。”過去,當地百姓這樣形容銀江河水,印證了銀江鎮崑崙村的山清水秀。

“我們村不僅是山水好,各個姓氏都出了不少人才。”黃建中指著村裡的院士廣場自豪地說,現在大家都知道崑崙是教授村。

距離崑崙村委不遠處,是該村修建的院士廣場。廣場裡的文化牆上,刻印了從崑崙村走出去的院士,以及教授或副高以上職稱的技術人才和專家主要簡歷及其業績,這是崑崙村的文化地標,也是村民散步休閒的好去處。

走進梅州這個教授村,尋找其崇文重教的傳承密碼

崑崙村院士廣場的文化牆上,刻印著從崑崙村走出去的院士、教授或副高以上職稱的技術人才和專家的主要簡歷及業績。 南方+ 何森垚 拍攝

縱觀崑崙村歷史,文風興盛由來已久。“一直以來,崑崙村有著崇文重教的傳統,賦予了村民深厚的人文素養。”黃建中說,他對崑崙村歷史頗有研究。

走進梅州這個教授村,尋找其崇文重教的傳承密碼

院士廣場的石碑上,講述了崑崙村崇文重教的歷史。 南方+ 何森垚 拍攝

崑崙村地處大埔西部,東鄰大麻鎮,西接梅縣三鄉,南連銀村村、明德村,北倚陰那山。方圓十里有良田,人口三千餘。據明朝《大埔縣誌》記載:“這裡山脈盤旋,壤土膏沃,村民種植姜、瓜、芋、葫,厚獲其利,俗稱寶壤。”

“為了更好生存發展,從明朝開始崑崙村就十分重視教育。”黃建中說,明朝永樂年間,湖寮秀才黃清湖在寨子上設館教學,這被認為是崑崙村學風興盛的起點。

到了民國初年,歐風東漸,西洋文化不斷輸入中國。崑崙村鄉賢黃照廷、黃伯屏向大埔縣政府申請,在本村廖氏宗祠內辦復元公學。“聽老一輩人說,黃照廷、黃伯屏此舉得到了鄉人的讚譽,大家認為需要一座學堂才更方便造就人才。”黃建中說,現在的崑崙小學前身便是復元公學。

爾後,隨著生源的增加,旅居印尼巴城的華僑張光演等人積極響應,於1923年選址籌資新建崑崙公立學校。學生人數一度達到數百人,崑崙村學生熱愛學習的美名廣受外界所知。

良好的學風、越來越多的生源,讓崑崙公立學校開始聲名顯赫。為此,黃建中還向記者舉了個例子。“上世紀30年代開始,凡是崑崙公立學校小學畢業的學生到梅縣東山中學讀書都有免試權。”

到了新中國成立後,崑崙村一度還集中了周邊多所學校到村裡辦學。由於人口不斷增長、學校擴建,崑崙公立學校不僅設立小學,並於1968年、1975年分別開設了崑崙附中初中部、崑崙附中高中部。學校師生人數達到了頂峰,有20多位教職工、學生600人左右。

“從上世紀中期至今的幾十年裡,崑崙村湧現出了從革命志士到國家院士、教授,從政界、商界到各行各業眾多精英。”黃建中說,此外村裡還有幾名學生考上了清華大學,經粗略統計受過高等教育的多達數百人。

聞 名 當 代

“一村兩院士、一門十教授”佳話流傳

穿過亭廊、綠草地,在院士廣場對面,一座百年老校崑崙小學與其緊緊相連,從前身復元公學興辦至今已有百年。學校是文化傳承和發展的載體,百年風雨滄桑,為崑崙村留下了一筆寶貴的文化精神財富。

黃建中畢業於崑崙小學,而今回想起來,還能記得玉蘭花和月桂樹,時而散發出誘人的花香,溢滿校園。

這一所學校,改變了崑崙村孩子的讀書環境,也改變了他們的命運。其中“一村兩院士,一門十教授”是當地廣為流傳的佳話。

在黃建中的印象中,邱冠周是一個讀書很認真、很勤奮的學生,“我們都畢業於崑崙小學,一直以來他都是我們的榜樣。”

如今,走出崑崙村的邱冠周已成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更早之前,學校還走出了美國紐約科學院院士、曾任東北電力學院院長的丘昌濤,讓崑崙村崇文重教的傳統聲名鵲起。

值得一提的是,崑崙村第一位教授廖志人,其是中國同盟會會員,也是中國在醫學方面研究比較早的一批教授之一。“幾十年來,在廖志人的影響下,子孫後代中已經有了10位教授。”黃建中說。

以興學為樂、以耕讀為本、以知識為榮,漸成一種社會風氣,並在崑崙村有了延續、代代相傳。

據不完全統計,從上世紀30年代至今,崑崙公立學校培養了丘昌濤、邱冠周兩位院士,以及50多位教授或副高以上職稱的技術人才和專家,涉及電力、醫藥、機電、地質、環境、行政管理等10多個行業,他們為國家、為社會、為家鄉建設作出了貢獻。崑崙村教授村的美譽也逐漸為人所知。

隨著城鎮化程序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崑崙村的年輕人舉家出外發展,如今在崑崙小學上學的學生少了許多,這座山村小學的教育事業發展逐漸滯後。“相比鼎盛時期的小學、初中、高中共600名學生,目前崑崙村只有小學六年級制教育,學生總共54名,60%均是留守兒童。”崑崙小學校長郭奕苗說。

深知教育的重要性,為此近年來從崑崙村走出去的學子們不斷回饋家鄉,發揚愛校助教的優良傳統,支援當地的教育事業發展。

“現在基本每年都有鄉賢回來看看,幫助學校改善辦學條件。”郭奕苗說,去年崑崙公立學校百年華誕,學校門樓、鐵藝圍欄、籃球場、師生飯堂、教室、房間窗簾等得到鄉賢支援,讓學生的學習環境有了很大改變。“為了激勵後輩,為學生樹立榜樣,學校還建立了校史展覽室,激勵學子以傑出校友為榜樣,爭取培養更多各類優秀人才。”郭奕苗說。

走進梅州這個教授村,尋找其崇文重教的傳承密碼

新建的孔子像與教室遙遙相對,為了激勵後輩,為學生樹立榜樣,學校二樓還建立了校史展覽室。 南方+ 何森垚 拍攝

“雖然學生少了,但是崇文重教的傳統沒有改變,大家都想讀書,爭取出路。學校的教育氛圍很好,農閒時村民坐下來聊天都會討論誰家的小孩成績好,要自家的小孩以學有所成的人作為榜樣。”崑崙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師餘鏡全說。

“家長們都很重視子女教育,老師受到這個氛圍感染更努力教學。現在放學後,老師們會主動留下來幫助學生進行針對性輔導。”郭奕苗說,學校還有免費午餐,節省學生中午回家的時間,有更多精力專注於學習。同時,村裡老人還會義務到學校開展漢樂興趣班培訓,豐富課外知識,培養學生更加廣泛的興趣。

學 風 延 續

各姓族人設立獎學金助學

崇文重教之風,不僅在崑崙小學得以延續,還瀰漫到了崑崙村各個姓氏族人之中。當地雕樑畫棟、莊重肅穆的各姓宗祠,充分發揮了助學育才功能。

記者走訪發現,在崑崙村,有黃、廖、餘、丘、房、沈、張、曾、吳等姓氏。每個姓氏都幾乎有教授,因此各個姓氏都會互相看齊。

“現在村裡大多姓氏都有自己的教育基金,用於鼓勵學生努力讀書。”崑崙村黨支部書記黃小林說。

崑崙小學副校長黃付華是黃氏教育基金的管理者,據他介紹,黃氏宗族籌款設立基金獎學已有10多年,“之前每年有30多名黃姓學子受獎勵,從小學到本科生都有。近4年來主要以獎勵高中及考上大專、本科的學生為主,其中考上本科的獎勵200元。”

在此激勵下,去年黃氏宗族就有10多名學生考上大專、本科,還有一名學生考上了復旦大學。

“過去崑崙村對文化教育就很重視,為了支援小孩學習,大家都是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甚至拿糧食換錢,供孩子讀書。”黃付華說,現在崑崙村以及各個姓氏專門設立了獎學金,村裡小孩的學習氛圍也越來越濃厚。

記者瞭解到,得益於對教育的重視,現在崑崙村走出去的學生很多都從事教學行業。良好的家風學風在當地代代延續,續寫教書育人新篇章。

“我們家三代都是教師,我父親以前也是崑崙小學的教師,是他鼓勵我回家鄉的學校任教。”黃付華說,之前他也曾經出外找工作,看到家鄉與外地教學環境的差距,讓他有了回家擔任教師的想法,希望能夠幫助家鄉的小學改變教育落後的現狀。如今他和妻子都在崑崙小學工作,受家庭的影響其女兒也成了一名教師。

“老一輩人經常教育我們,讀書是唯一的出路,這個思想對我們崑崙村的影響很大。”黃付華說,現在崑崙村從事教師職業的村民很多,僅黃氏就有10多位,“一些在外的鄉賢從事教師職業後,有一定的條件基礎,甚至還在珠三角等地開辦了多家幼兒園。”

如今,琅琅書聲在崑崙小學內迴響,教學樓對面的文化地標院士廣場安靜曠闊,以教育為橋樑,小山村崑崙村的崇文重教精神仍在不斷延續,並激勵著當地學子,勤勉讀書、自強不息。

■相關

崑崙村人才輩出

崑崙村人傑地靈,人才輩出,是文化之鄉。這裡有百年名校崑崙小學,從上世紀中期至今,村裡湧現了50多位現任、歷任教授和高階職稱技術人才。其中,丘昌濤院士、邱冠周院士、黃達強教授等都是中國科技界的佼佼者,當地有著“一村兩院士,一門十教授”之美譽。

◎一村兩院士

丘昌濤

(1929年3月-2015年5月31日),廣東省大埔縣銀江鎮崑崙村晉穀人,教授,紐約科學院院士。

幼年在大埔縣三育小學讀書,1942-1948年先後就讀於大埔縣崑崙公學、大麻中學、三河中學、省立大埔中學、廣州華南中學。1952年畢業於清華大學電機系,1981年畢業於美國通用電氣公司(G、E)電力系統工程研究班。歷任東北電力學院科研所長、院長,清華大學兼職教授,中國電機工程學會理事、電工數學專委會主任,中國自動化學會三遙專委會副主任,吉林省科協三屆委員,吉林省電機工程學會副理事長、常委,IEEE高階會員,英國劍橋國際名人傳略協會會員,美國國際名人傳略研究院榮譽研究顧問。1986年應邀赴英國劍橋大學、倫敦大學及蘭卡斯特大學講學訪問,曾兩次組織國際工程數學及應用會議。

邱冠周

漢族,廣東大埔縣銀江鎮崑崙村上深人,工學博士,礦物工程學家。

中南大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南大學黨委常委,中南大學副校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體學術帶頭人和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規劃發展專案(973專案)生物冶金專案首席科學家。

1978年,邱冠周畢業於廣東工業大學,獲工學學士;1978年到1987年就讀於中南工業大學獲碩士、博士學位;1988年,邱冠周晉升為教授;1987年到1992年期間任中南工業大學副校長、中南大學副校長;201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邱冠周長期致力於中國低品位、複雜難處理金屬礦產資源加工利用研究,在低品位硫化礦的生物冶金方面作出突出貢獻。

◎崑崙村

第一位教授廖志人

廖志人

(1892-1961年),留日醫學博士。

1909年中秀才,同年考取清朝官辦黃埔陸軍小學,受辛亥革命影響參加了光復運動,赴香港參加同盟軍,參與北伐。1913年被遴選赴日官費留學,1921年獲日本公立岡山醫科大學醫學博士。回國後,在汕頭開和人診所。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受聘廣東省陸軍總醫院五官科主任(上校軍銜),1941年冬回梅縣開個人診所,歷時四年。抗戰勝利後於1946年返汕重開個人診所。新中國成立後,1951年受聘汕頭市工人醫院任內科、小兒科主任,並歷任汕頭市醫師協會副主任,汕頭市醫務處主任等職。

原標題:

崑山蘊玉書香遠 侖水流金文風長

大埔縣銀江鎮崑崙村被譽為教授村,走出兩位院士及50多位現任歷任教授和高階職稱技術人才

【來源】南方日報·梅州觀察

【南方日報記者】馬吉池 何森垚

【通訊員】餘灝

【作者】 馬吉池;何森垚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