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電影《至暗時刻》的影評

幾年前寫的,今天發在頭條上,看看大家是否有興趣?

至暗時刻這部片子我今天在電影院裡刷了兩遍,是個不錯的傳記片,我很喜歡。裡面都是老戲骨,表演非常出色,鏡頭和配樂也都很好,平實不玩花樣的表現手法,展現了那段非常的歷史時刻。這部片子,講的是丘吉爾臨危受命,在剛剛上任的那些天裡,面對敦刻爾克的幾十萬大軍危在旦夕的情況下,是與希特勒簽下城下之盟,救出自己的幾十萬軍隊,還是與希特勒堅持抗戰到底,這樣的一部片子。

丘吉爾堅持與希特勒對抗到底,依靠這種名聲,在那個情況下眾望所歸,自己所屬保守黨,也得到了工黨的支援,因此組建聯合政府而上臺。而以張伯倫這些主張與希特勒談判換來和平的保守黨同僚,雖然名聲掃地而下臺,但依然不忘與希特勒談判,當時敦刻爾克的大軍,就是他們希望靠談判解決的標的物。希望這三十萬自己的同胞能活著回來,認定英國必輸無疑,所以沒必要再犧牲英國年輕小夥子的生命。而丘吉爾,同時面對的就是兩種抉擇,他本人堅持抗戰,但無奈保守黨內同僚卻與他對著幹,希望和談。丘吉爾堅持戰爭,他們不惜彈劾於他。丘吉爾最後取得了民眾和一般議員的廣泛支援,也得到了國王的支援,政治上他轉危為安。敦刻爾克也依靠大量徵召的民船,把絕大部分軍隊都救回英國,因此他的位置才變得穩固。這部片子的故事大致是如此。

這部片子裡,張伯倫這類權貴之人,如丘吉爾所說,刀都架在脖子上了,他們還想去談個城下之盟來苟且偷生。相反許多普通民眾,反倒決不妥協堅持抗戰到底,而很多工黨議員,由普通民眾選舉而生的議員,也是如此。這是真令人感慨,商人無祖國,那些權貴也無祖國,因為他們隨時可以腳底抹油開溜,不開溜也非常憐惜自己的財富。普通老百姓卻不能如此,普通老百姓離不開自己的土地,也沒有那麼多家當,只能堅守自己的土地保護自己的財產和家人。當時的外長哈利法克斯,甚至還勸國王喬治六世去加拿大,組建什麼流亡政府,這令國王十分生氣,所以國王因此堅決支援了丘吉爾。普通老百姓離不開自己的土地,國王凡是稍有點榮譽感,也不願放棄祖先留給他的神聖故土。

另外敦刻爾克這件歷史事件,當時英國能把自己的三十萬大軍都撤回來,都說是英國非常走運。當時希特勒的軍隊剛好打了很多天的仗需要休整,而當時的天氣,也不利於德國空軍的襲擊。在這部片子裡講,是張伯倫和當時的外長哈利法克斯,暗地裡透過義大利希望與希特勒談成一個和談。應該也是希特勒當時也並不想直接派軍隊打下英國,而是和英國談下一個城下之盟更划算,也許就沒下命令堅決去消滅那三十萬大軍吧,不想把事情徹底弄僵。應該是希特勒瞭解英國人的性格,英國人幾百年來本土從未受到攻擊,沒有過生死存亡的大義。他們英國人很多都是商人的性格,投機左右逢源,並沒有那種堅決如鐵的意志。只是出了丘吉爾這個少數的異數,再加上英國民眾的堅持,才讓希特勒的願望沒有達成。

不過,不從電影的角度,從歷史史實的角度看,張伯倫他們,未必就如臉譜化表現的那般,是賣國賊一樣的人物。張伯倫他也許預見了未來,如丘吉爾那樣,堅決與希特勒對抗,那麼本來就搖搖欲墜的英帝國,必然分崩離析。所以張伯倫的如意算盤,還是自己堅守英倫島嶼,與希特勒達成某種妥協,犧牲法國和西方歐洲大陸的利益,讓希特勒與蘇聯斯大林纏鬥去,讓他們兩敗俱傷。這樣或許英帝國還能維持下去,印度不至於在二戰後馬上就丟掉。英國幾百年來對待歐洲,就是這種攪屎棍的辦法,才讓歐洲始終沒能產生一個統一的強大力量。只是歷史上對待希特勒這次,日不落帝國的這個辦法,不再有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