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呂后臨朝稱制十六年,站在權利巔峰的她,看似風光,卻一敗塗地

呂后臨朝稱制十六年,站在權利巔峰的她,看似風光,卻一敗塗地

呂雉影視形象

呂雉,

一個因愛恨糾葛而貼上毒婦標籤上千年的女人。她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后,更是中國歷史上在男權統治的社會中,第一個站在權力巔峰的女人。司馬遷在《史記》中對她的政治評價:

“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刑罰罕用,罪人是稀,民務稼穡,衣食滋殖。”

這樣一個有治國能力的女人,看似風光無限的一生,就個人得失而言,其實她輸的一塌糊塗。

從亭長妻子到母儀天下,其中艱辛與曲折只有呂雉才深有體會;從賢妻良母到深宮毒婦的轉變,只有精分的呂后才嘗過錐心嗜血痛的滋味;從後宮走向前朝,只是為了維護劉姓江山,她竭盡所能地與各方勢力爭鬥。

紅顏未老恩先斷,當苦盡甘來的時候,丈夫身邊早已有了解語花。中年喪夫、喪子,為了平衡各方政治利益,她在無硝煙的政壇上與男人‘廝殺’,去世後家族被連根拔起,有呂氏血脈的後人被清算乾淨。呂雉的一生為劉邦而活,為劉邦而鬥,最後卻什麼也沒有得到。

呂后臨朝稱制十六年,站在權利巔峰的她,看似風光,卻一敗塗地

劉邦 呂雉影視形象

如果說女人的幸福,是夫貴妻榮,那麼貴為一國之母的呂雉,得到女人最高的榮譽。但她真的幸福嗎?

呂雉嫁給比自己大15歲的劉邦,進門不僅要操持家務,還得了一個便宜兒子,需要撫養劉邦與外面女人生的兒子劉肥。

項羽和劉邦互掐過程中,呂雉和家小被項羽抓起來做了人質。失去自由、隨時可能掉腦袋的呂雉一點也不耽誤劉邦在外面搶地盤的時候收攏各色美人。戚夫人、薄姬等一些戰爭中獲得的美人讓劉邦的軍旅生活一點也不匱乏。

呂后臨朝稱制十六年,站在權利巔峰的她,看似風光,卻一敗塗地

戚夫人影視形象

劉邦奪得天下初期,經常帶著戚夫人去關東征戰。而經過顛沛流離的呂雉榮獲一國之後的封號,常駐京城,與劉邦聚少離多,幫他守住大本營,免他後顧之憂。

劉邦寵愛的戚夫人經常吹枕邊風,邀寵獻媚,為兒子謀福利。劉邦更是多次表示喜歡戚夫人的兒子劉如意,放出話來,劉如意是所有兒子中,最像他的。作為一國之君的父親,說出這樣的話,讓人意味深長。

這就是劉邦說的與呂后共治天下?這就是夫貴妻榮的幸福?

呂后臨朝稱制十六年,站在權利巔峰的她,看似風光,卻一敗塗地

劉邦 呂雉影視形象

如果說夫妻感情是經營出來的,呂雉作為成功男人背後的女人,她一直支援著劉邦的事業,幾乎到了劉邦殺人,呂雉幫著遞刀;劉邦埋人,呂雉幫著挖坑的地步,如此夫唱婦隨,她得到劉邦的珍惜了嗎?

劉邦做亭長時,出差期間因私下放走服勞役民工,害怕政府問罪,自己帶著百十來號人跑山上躲了起來。呂雉受牽連被關進衙門問責,要不是有蕭何等人私底下幫助打掩護,呂雉或許早就成一堆白骨了。出獄之後,對劉邦不離不棄,隔三岔五給潛伏在山上的丈夫送吃送喝。

天下大定,劉邦想要收攏韓信手裡的軍權,又怕遭人非議,呂雉又急人所急,主動做了劉邦手裡的刀,在劉邦領兵外出之際,和陳平商議將韓信騙進宮,殺於長樂宮內。

即便這樣,到了後期,劉邦多次流露想要廢太子的意思,要不是一幫大臣和呂雉極力反對,或許戚夫人早就翻身做主把歌唱,做不成皇后改做一國太后了吧。

呂雉苦心經營的一切,差點被戚夫人摘了桃子,這難道就是她對劉邦一片真心付出的回報,就是劉邦對她的信任和珍惜?

呂后臨朝稱制十六年,站在權利巔峰的她,看似風光,卻一敗塗地

呂雉影視形象

如果說老公靠不住,還有兒子、孫子帶來的天倫之樂,可以彌補婚姻失敗的遺憾,呂雉的兒子劉盈貴為天子,呂雉享受到子孫滿堂的樂趣了嗎?

劉邦去世後,呂雉的兒子劉盈(漢惠帝)繼位。呂雉因戚夫人壓抑的情緒隨著劉邦的去世而爆發,開始清算舊賬,罰她在內宮做苦力。因戚夫人一邊做事一邊唱歌諷刺呂雉,氣急敗壞的呂雉做了一個讓她臭名昭著的決定,把戚夫人做成了人彘。

也是這個決定讓呂雉母子離心,漢惠帝認為這個行為太惡毒了,加上呂雉不聽規勸,對劉邦其他兒子進行迫害。漢惠帝乾脆放任自流,不管朝政,每天放縱淫樂,二十四歲便去世。呂雉為了穩定劉氏江山,扶持漢惠帝兒子劉恭繼位。

從扶持兒子當皇帝,再到扶持幼小的孫子登基,一直到她去世,呂雉可謂汲汲營營十五年。這十五年外有虎視眈眈的匈奴環視,內有各地諸侯,朝廷文武元老級重臣爭權奪利,還有天災人禍需要應對。為了劉邦打下的江山不被易主,呂雉給自己增加政治籌碼,加封呂氏族人和各方權利抗衡,可謂殫精竭慮。

呂雉去世後,呂氏族人被劉氏眾人聯合以周勃為首的開國之臣清算得一乾二淨,曾風光一時的呂氏家族隨著呂雉的退場,也煙消雲散。

呂后臨朝稱制十六年,站在權利巔峰的她,看似風光,卻一敗塗地

呂雉影視形象

結語:呂雉前半生是賢惠的國民好妻子,後半生是被妒忌扭曲了心靈的魔鬼。她為劉邦守護的劉氏江山最後落在了與她沒有分毫血緣關係的劉恆肩上。而她一心要扶持的孫子們,卻在她死後和所有呂氏族人一起,因諸呂之亂而遭到滅族。

參考文獻:

《漢書》

《史記》

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