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看見孩子眼中的溫柔,就明白了“陪伴”的真正意義

第一次,如此笨拙地練習愛一個人

當孩子被產科醫生像小青蛙一樣地,拎著肉肉的小腿肚子,給提溜出來的時候,我心底的母愛還沒有被完全喚醒,我甚至沒有意識到初為人母的“危機”。

當孩子餓極了,一直在我的懷裡哭,還一頭扎進我的懷裡尋找母乳。我懷著少女般害羞又好奇的心情,讓孩子接觸到了“奶源地”,他竟一口含在小嘴巴里,用力地吮吸,費了好大的力氣,可依然沒有吃到奶。他又氣惱地別過頭去,繼續哭。

我驚歎於他“吃奶的力氣”和“吃奶的本能”,也第一次感受到了心裡滿滿的愛意,甚至有些著急。看到旁邊的二胎媽媽,孩子一出生,就立刻有母乳吃,我都恨不得讓寶寶去借吃幾口母乳。這個想法,實在難以啟齒,就只好責怪自己不能及時給孩子需要的奶源。

月子裡的時候,孩子每天幾乎就只做三件事:吃、睡、拉。我常常偷偷看他熟睡的樣子,一看一個多小時,怎麼看怎麼喜歡。孩子,是媽媽的心頭肉,是媽媽眼中的小天使。每一天的凝視,都讓我體會到做母親的心情,對孩子的愛意日漸濃郁,他真的成為了我們這個三口之家的一份子了,我是如此愛這個小小人。

直到滿月後,我才真正感受到危機和考驗的逼近,

我第一次感覺到:想要愛一個人,有多難!

月嫂走了之後,也沒有更多的幫手,就只有我和愛人,兩個人照顧孩子。愛人的陪產假期也結束了,他回到了早出晚歸的工作中,而我告別了原來的崗位,接受了一個偉大、光榮又難上加難的新工作——做全職媽媽。

寶寶第一次做我的孩子,我不能讓他失望,不能讓他沒有安全感,不能讓他不開心。可是,我也是第一次做媽媽,第一次嘗試著如此笨拙地去練習愛一個人。

我從不曾知道,愛一個人也是需要練習的

。在月嫂即將離開的最後一週,我再一次回到了學生時代,拿出筆記本和圓珠筆,詳細記下養育孩子的細節和要點:寶寶粑粑顏色變化,各自代表什麼,要怎麼改善;寶寶常用藥有哪些,是什麼牌子,有什麼作用;適合下奶、追奶、回奶的食譜、禁忌······我都事無鉅細地記在了本子上。

手機裡還拍下了月嫂給寶寶洗澡、塗潤膚霜、做保健操的全過程,生怕日後自己遺漏了哪怕一個細節。第一次給寶寶洗澡、第一次給寶寶換尿片、第一次給寶寶泡奶粉,我前所未有地不自信,一項項地去反覆練習、回想、實踐,原來做媽媽是這麼難。

都說母愛偉大,卻從未有人告訴我,作為母親的卑微,在寶寶面前,我感受到自己是那棵低到塵埃裡的花。

看見孩子眼中的溫柔,就明白了“陪伴”的真正意義

人生的第二次改變,我給了孩子

我人生中第一次重大改變,是認識了愛人,他讓我看到了自己身上的光。他出現以後,我變得自信,生活中滿是光彩,只是愛情帶給我的力量和改變。

被愛是幸福的,愛一個人則是滿懷期待的,期待自己做得更好,期待自己能讓他感到更加幸福和快樂,這也是做母親的心情。

在愛人面前,我是需要呵護的玫瑰,還常常帶刺;而在孩子面前,我卻變成了十足的超人,邊抱著孩子,邊炒菜做飯。但

孩子給我第二次重要的改變,更加認識自己,肯定自己,完善自己。

其中,對我來說,最大的一點改變,是讓我學會了做自己情緒的主人,學會了控制情緒。

我常常想讓孩子,把媽媽當成是超人,無所不能,聰慧過人。但孩子讓我看到,我也不完美,偶爾還很脆弱,會無助地孩子一起崩潰大哭。但哭過之後,我會反思,為什麼情況會變得如此糟糕?為什麼我總是情緒低落?為什麼我連一個嗷嗷待哺的孩子都照顧不好?

操乾眼淚,我開始讀書。讀育兒的書,讓我學習孩子成長階段的特點,不再面對新問題手足無措;讀心理方面的書籍,讓我自己正視自己的弱點,肯定自己,學會掌控自己的情緒;讀婚姻類書籍,讓我從親子關係中跳脫出來,開始重視夫妻關係的經營和改善。我再把自己的心得體會,寫成文章,分享給有著同樣困惑的讀者看。

當指尖敲擊在鍵盤上的時候,飛躍跳動的聲音,讓我覺得歡呼雀躍,心裡覺得異常的滿足。當孩子熟睡時,我就開始閱讀、寫作,堅持早起,孩子醒了,就一心一意地陪伴孩子,和他一起玩遊戲、陪他聊天,他開心了,我就感覺心滿意足了。

在讀《這樣做父母就對了》這本育兒書時,看到一句話,讓我醍醐灌頂:“不穩定的情緒,會堵塞愛的通道。”

近段時間,我剛巧被自己控制不住情緒,衝孩子發脾氣,甚至打罵孩子,事後後悔不迭,還跟愛人商量,如何才能控制住我的壞脾氣。愛人說,對待孩子不好的行為,要淡定。我總感覺說服力不夠,而書中的這一句話,就讓我明白,自己該怎麼做了。

我對待孩子的初衷是好的,我希望他有良好的習慣,我愛他,但我不當的行為和情緒,卻堵塞了我表達愛的通道。孩子都感受不到我的愛了,就算他在我的逼迫下順從了我,那又有什麼用呢?那根本不是我想要的啊。

看見孩子眼中的溫柔,就明白了“陪伴”的真正意義

愛他,不是你一個人的事,是一家三口的事

我和愛人都是第一次做父母,對於這個角色,我們並不是從孩子一出生,就迅速進入角色當中的。就我自己來說,就曾有過一段時間的排斥,對寶寶這個新成員的排斥。家裡突然從二人世界變成了“三口之家”,作為全職媽媽的我,一下子失去了自由,沒有工作,沒有交際圈,整天圍著寶寶的吃喝拉撒睡轉。有一天,我很苦惱,甚至很好奇當初為什麼那麼迫切地想要一個孩子。

孩子和父親沒有切膚之痛,沒有十月懷胎的親密感,就更難以進入父親的角色了。愛人總是加班,似乎在躲著我和寶寶,我心裡忽然冒出三個字“多餘的人”。我胡思亂想著:愛人眼裡,我和寶寶是不是多餘的人,讓人總想躲著?

有一天晚上,愛人加班回來得比較晚,我和寶寶都已經睡著了,他就沒有進房間,直接在書房睡下了,半夜醒來,我看到床的另一側空空無人,心裡一陣淒涼,覺得萬分委屈和傷感。後來,愛人告訴我,他只是怕吵醒了我和寶寶,我誤解他了,還暗自傷懷了一個晚上。

幾乎所有媽媽都會吐槽孩子爸,是甩手掌櫃,“喪偶式育兒”常常被他們用來描述自己家庭的現狀。愛人也曾因為難以進入父親的角色,又因為總是做不好育兒小事,被我罵,後來乾脆就少幹,或者不幹,這樣就能避免捱罵。

看見孩子眼中的溫柔,就明白了“陪伴”的真正意義

我們也快陷入了“喪偶式育兒”的悲劇模式,但在讀書的過程中,我意識到一個問題,愛人在育兒路上的缺席,可能正是女人的強勢。

當他正準備給孩子泡奶的時候,我會想著他給孩子泡奶的水溫會不會太燙;讓他給孩子換尿布,他會不會把粑粑弄得到處都是;讓他哄孩子睡覺,外套馬甲都不知道脫,就和孩子一起睡得鼾聲咋起。下一次,也許我就一個人包辦了所有這些事。

當我明白這個道理時,在該剎車的時候剎車,讓自己停下來,和孩子靜靜地待一會兒,當爸爸笑嘻嘻地拿來泡好的奶時,我一摸奶瓶,果然是合適的溫度,是我多慮了。我一次次放手,一次次誇獎和鼓勵,讓愛人對“父親”的角色更加自信了,不知不覺地加入到了育兒的“事業”中來。

愛孩子,養育孩子,是我們夫妻兩個人的事情,可我們往往強勢地搶著做了這所有的事,把自己累到以後,又回頭來責怪丈夫的不參與。

讓愛人“歸位”,回到他作為父親的角色當中來,參與到育兒中來,時刻鼓勵他。你一個人的愛,不足以給孩子健全、快樂的童年,只有你和愛人共同的愛,才能讓孩子獲得最好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