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拳論》(十)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原創 單增昕

《拳論》(十)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武術界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這是練武取得成就所需要的兩個必要條件,但我相信絕大多數人只重視了後半句,而未在意前半句。因為大家都會認為既然拜了師、開始跟師父學了,就是入了門,至於將來練得怎麼樣,那要靠自己的努力,屬於自己的修為。

現在,我們就來重新審視一下這句話。先看前半句:“師父領進門”。

這個“門”並非指練武、學拳這個行當,而是門道的意思,入了門就是找到了門道,知道自己要做什麼、該怎樣做、能做到什麼程度。學拳、練拳必須入門,必須找對明師,否則一輩子都是在瞎練。

入門並不是搞個儀式磕個頭、打打拳踢踢腿、學學套路那麼簡單的事,教拳的人不少,練拳的人更多,可真正入門的人並不多,即便是師父級的,入門了的又有幾個?

凡是練武多年或者已經收徒授業的人基本上都認為自己是內行,都認為自己有相當的水平,豈止是入門?

這可不一定。明師並不是自己認為的,沒有幾個人認為自己是外行、是個糊塗師父,尤其是那些名拳、名家的傳人,都覺得自己得到了真傳,往往以明師自詡。

明師不一定名氣都很大、人人都識得,他們腦門上也沒貼著特殊的標籤。

明師自有明白清晰、系統完整的理論和更深層次的見解。他如果要真心教你,會毫不隱瞞地告訴你練拳到底需要練什麼、究竟應該怎樣練、需要注意的細節有哪些、身體的感受是什麼、練功的步驟及應當注意的事項等等,絕不是天天跟你念叨諸如:“手眼身法步、精神氣力功”這些戲臺上用的套話和“一膽二力三把式”這種外行話,更不是故作神秘地跟你炫耀“絕招”和“絕技”。

明師不僅在理論方面明白,身上也有真東西。只有理論沒有功夫算不上明師,因為只有把功夫練到身上,才會對理論理解得更準確、更透徹,才能有目的、有計劃、有重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能把他的理論、觀點用身體展示出來,讓你對功夫瞭解得更直觀。

明師不多見,即使遇到了,人家也未必教你,這也要看你是不是那塊料,也要看有沒有那個緣分。一旦認可你,願意把東西教給你了,剩下的事情就要看你的了。

再來看看後半句:“修行在個人”。

同一個老師,教出的學生成績不一樣;同一個師父,教出的徒弟水平有差別,這與個人的素質、學習的方法和努力的程度有關。

拳不是人人都願練、人人都能練、人人都能練好的,需要有發自內心的愛好、堅持一生的執著、超人的毅力、極高的悟性和科學合理的方法。

這種愛好不是一般的愛好,不是牽強的愛好,不是停留在口頭上的愛好。看到別人的成就和收穫,心裡有點癢癢也正常。井裡的蛤蟆天天想著吃天鵝肉、豬八戒做夢都想娶媳婦,可這種想只能是想一想而已,不會有什麼結果。

大家也許體會到口渴了想喝水、肚子餓了想吃飯那種感覺,練拳就是要有這種如飢似渴的感受,想方設法、挖空心思都想學、都想練,把拳真正當成自己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當成生命中最可靠、最重要的朋友,甚至是惜拳如命。愛好達到了這種地步,就會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條件和時間去學、去練,有不明白的地方就會不厭其煩去問,能做到這點,一旦遇到了明師,不愁練不出功夫。

執著與人的性格有關,只要想做一件事,就要不達目的不罷休;只要踏上這條路,就要堅持到底不回頭。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不行,朝三暮四也不行,練拳是一種追求,生命不息、追求不止。

無論做什麼事情都需要有毅力,練拳更是如此。堅持幾天很容易,堅持一年就不簡單,能堅持一輩子就不是一般的人。尤其是工作繁忙的時候、壓力過大的時候、身體疲憊的時候、心情煩躁的時候、環境惡劣的時候,很容易自我放鬆要求,甚至半途而廢。要一如既往堅持下來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所以能堅持多年練拳的人絕不是一般的毅力。

練拳不是單純的體力活,那是一種技術活,需要具備較高的智商和悟性,平時要多想、多問、多琢磨,對於師父說的每一句話、做的每一種動作、每一個細節都要細心觀察、認真思考,細細體味身體的感受,不僅要做到腦子裡明白,還要做到身體上明白。古人說練拳要用心練不是沒用道理,到了一定的層次,練拳就是練心,練拳就是修念頭。

無論幹什麼都要講究個方法,這是關係到提高效率的事,需要經常動腦總結,找出竅門和捷徑。笨人做事事倍功半,聰明人則是事半功倍,差的就是動腦子。

作為徒弟,如果具備了以上這些條件,怎麼會學不會、練不好呢?相反,如果僅憑三分鐘熱血,嘴巴饞麼哈、身上懶踏踏、腦子不想事、專把滑頭耍,師父再好也是爛泥糊不上牆——乾著急沒辦法,你一輩子也不會有出息,還白白浪費了師父的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