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生死朗讀》:另類二戰反思電影,世紀審判背後的愛情與人性

工作中,想必大家都聽過這樣一句話:

“別問為什麼,去做就行了!”

這是大多數領導的口頭禪,要求下屬無條件服從上級命令。這樣做無疑能夠提高公司的執行效率,是一件好事。

但是,

如果讓你去做不道德的事情,你還會照做嗎?

大多數人肯定選擇,不做!

可在歷史上,選擇照做的人卻有很多,今天講述的影片《生死朗讀》恰好記錄了一場世紀審判:因為服從上級命令而涉嫌謀殺,這樣的罪犯該如何判決?

站在到的層面看,殺人罪無可赦;但根據法律,他們卻並沒有過錯。影片裡的漢娜一生敬業,可是卻成了人人喊打的惡人。

然而,她真的壞嗎?

這也是影片想要討論的話題,漢娜的特殊身份造就了她的奇特際遇,

這一切不能輕易被非黑即白的“好壞”二字所定義。

從某種角度來說,她也只是戰爭的受害者。

《生死朗讀》:另類二戰反思電影,世紀審判背後的愛情與人性

電影《生死朗讀》海報

本文將透過分析

漢娜和邁克的象徵意義

以及

他們的愛情故事

,試著解答影片《生死朗讀》展現的問題:

面對父輩的罪過,下一代如何救贖?面對平庸之惡所造成的歷史困境,我們又能做什麼?

01 邁克的愛情故事:呈現戰後新一代德國人的靈魂流浪

影片的敘事可以被分成三個階段:

邁克與漢娜的地下戀情→邁克知曉漢娜的秘密→邁克為漢娜朗讀。

《生死朗讀》:另類二戰反思電影,世紀審判背後的愛情與人性

顛倒蒙太奇

是整部影片的敘事手法,先展現故事現在的狀態(1995年),再回到“過去”(1958年)介紹前情,透過打亂的時間和空間順序,擴大影片的敘事容量,更添劇情跌宕起伏之感。

在講述審判庭發生的故事之前,電影先借邁克的視角回憶一段愛情故事。這樣做的好處,不僅能成功吸引觀眾並製造懸念,

更重要的是,一旦失去了愛情戲的鋪墊,邁克這個角色也就失去了理解漢娜的基礎。

《生死朗讀》:另類二戰反思電影,世紀審判背後的愛情與人性

父母對於邁克身體狀況的態度,形成強烈對比

從邁克家中的擺設以及他所接受的教育來看,他生活在一個富足的中產階級家庭中,但這個家庭卻沒有帶給他溫暖。擁有絕對話語權的父親在方方面面透露出“不管不顧”的姿態,而母親的關心也並不純粹。

《生死朗讀》:另類二戰反思電影,世紀審判背後的愛情與人性

聽到邁克需要隔離,媽媽狠心離去

邁克生病後需要隔離,母親起身就走頭也不回。病好後,邁克想到了那個幫助他的女人,於是攜花前去道謝。也正是這個時機,漢娜結識邁克,讓他為自己朗讀。而這一舉動,恰好幫助邁克增添信心,

漸漸從男孩成長為男人。

影片的第一階段不僅表達了男主人公邁克的成長曆程,同時隱喻著德國新一代青年的“迷失”狀態。他第一次在漢娜公寓留宿後,回到家中謊稱“迷路了”,被妹妹無情戳破:

“你撒謊!誰會在自己家鄉迷路啊?”

《生死朗讀》:另類二戰反思電影,世紀審判背後的愛情與人性

而在漢娜離開後,邁克再次在她公寓裡留宿一夜,回到家中父親說:

“我們都知道你一定會回來的。”

《生死朗讀》:另類二戰反思電影,世紀審判背後的愛情與人性

但是邁克真的“回家”了嗎?影片有兩個值得注意的細節——

·邁克再次回到漢娜的公寓,空蕩蕩的房間只有他一人。他掃視房間後,

從自然光照射處退到黑暗的陰影裡。

《生死朗讀》:另類二戰反思電影,世紀審判背後的愛情與人性

·下一個鏡頭,邁克躺在漢娜的床上,他

如同嬰兒一般蜷縮

著,光照完美避過他所在的地方。

《生死朗讀》:另類二戰反思電影,世紀審判背後的愛情與人性

這兩處細節暗示觀眾,漢娜離開後,

邁克始終處在這段關係的陰影之中,看似回到家中的邁克,其實心靈依舊流浪在故土之外。

貫穿全片的《奧德賽》隱晦地表達邁克的心路歷程,這本書看似是講返鄉,實則

全書都在描寫主角奧德修斯獨自流浪的過程

。只有足夠有智慧,才能夠成功回到家鄉。

縱觀邁克的後半生,他與妻子離婚,與女兒生疏,不參加父親的葬禮,也不與女友坦誠相待。不僅因為他曾經愛上過一個比自己大11歲的女人,更是因為他無法理解愛上的女人,竟然犯下如此滔天大罪。

《生死朗讀》:另類二戰反思電影,世紀審判背後的愛情與人性

多年後邁克回到故土,他心有隱憂不敢說

漢娜與邁克是兩個人,同樣也象徵著兩代人的關係。下一代對父輩們有著天然的崇拜和嚮往,但解開香豔的面紗,露出醜陋的歷史瘡疤後,邁克又做何感想呢?

《生死朗讀》:另類二戰反思電影,世紀審判背後的愛情與人性

這不僅是邁克個人的糾結,更是參加研習小組所有同學們痛苦的根源。從歷史的角度,必須承認二戰的納粹行徑是罪無可赦的,對此無法原諒;

但身為罪犯的下一代,父輩們的過錯該如何化解?

02 世紀審判:什麼才是善與惡的邊界?道德,還是法律?

法庭場景中的鏡頭語言值得深思。研習小組入場時,鏡頭對準旁聽席採用了仰拍視角,當鏡頭望向審判席時,卻採用了俯視的角度。仰拍增強了

邁克的“正義感”

,而俯視則顯得

漢娜弱小而無助

《生死朗讀》:另類二戰反思電影,世紀審判背後的愛情與人性

仰拍視角下的邁克

《生死朗讀》:另類二戰反思電影,世紀審判背後的愛情與人性

俯拍視角下的漢娜

此時的邁克正坐在旁聽席上,他就像上帝一樣俾睨著被審判的罪犯,而這場世紀審判無可避免地需要接受

大眾的審視

在大眾的眼中,戰犯看起來應該像怪物,而審判也應涇渭分明——正義就是對,非正義就是錯。

當他們直面真正的謀殺犯時,才發現她們也只是普通女人,

正義與非正義的界限也變得模糊,審判也變得不再“刺激”。

《生死朗讀》:另類二戰反思電影,世紀審判背後的愛情與人性

第一次庭審後的邁克給我很深的印象,他獨自一人在宿舍,看著對面玻璃窗中狂歡著頹靡的人們,一切顯得很沒意義。他拿出一支菸點燃,雖然燈光是暖色的,卻顯得他很憔悴,

內心充滿了陰鬱

《生死朗讀》:另類二戰反思電影,世紀審判背後的愛情與人性

頹靡的邁克看著狂歡的人們

如果像邁克的同學所說,這件事本應很“刺激”,將“正義”和情緒的峰值畫上等號,只有戰勝才是正義,輸了就該認罰,

這又符合哪門子對錯?

《生死朗讀》:另類二戰反思電影,世紀審判背後的愛情與人性

這位同學的偏激不止於此,在第二次小組研討中,他認為應該被審判的不僅僅只有這6個女人,範圍應該要擴大到所有德國人身上。

二戰時歐洲可謂遍佈集中營,如果要清算,沒人能逃脫罪罰。

《生死朗讀》:另類二戰反思電影,世紀審判背後的愛情與人性

麥克的痛苦來源於他試圖“理解”

如果說清算者的態度是試圖割裂與父輩所作所為的關係,那麼邁克的視角則意味著他試圖透過“理解”去看清歷史。參觀集中營時,

他看到了戰爭遺留的傷痛,以及無知造成的傷害。

《生死朗讀》:另類二戰反思電影,世紀審判背後的愛情與人性

彼時德意志自詡自己是高等民族,於是對其他民族發動戰爭,然而在社會上卻依舊存在著漢娜這樣的文盲,難道這不是經濟投入戰爭而忽視教育所導致的惡果嗎?

教授在研討小組上講的一段話值得深思:

人們認為,社會靠道德維繫;實則不然,而是法律維繫著人類。你不會因為在奧斯維辛工作,就感到罪惡。有八千人在奧斯維辛工作,已經有19人被判刑,但只有6人是被判謀殺罪。

要證明謀殺,就得證明謀殺動機,這就是法律。問題並不在於,它是對是錯,而在於它是否合法。不是根據我們現在的法律,而是根據當時的法律。

《生死朗讀》:另類二戰反思電影,世紀審判背後的愛情與人性

教授的言下之意,

善惡≠對錯

,而維繫社會運轉的也不是道德,而是制定的法律。可若是法律非正義,那麼服從的人有錯嗎?

這是個兩難之題,影片也沒有正面回答。但影片卻展現了國家為了發動戰爭而培養出的千千萬萬個言信行果的機器,他們認真、勤懇,可是卻對人性乃至更高階的文明缺乏思考,這是錯的嗎?

我們無法回答,但

平庸之惡所造成的的後果,卻真實存在。甚至比戰爭本身帶來的傷害更深遠。

03 如何化解歷史之罪:不原諒,不忘記,不扭曲

無論方式如何,傷害一旦造成,就難以無故消失。邁克帶著女兒回到故土,女兒象徵著第三代人。儘管在成長過程中,她沒機會像父親一樣直接觸碰歷史,但父親身上的隱痛卻無時不刻影響著她的人生。長大後的女兒不願留在德國,她不斷逃離父母和故土,好像靈魂流離失所。

《生死朗讀》:另類二戰反思電影,世紀審判背後的愛情與人性

邁克的心病影響到下一代,女兒也在不斷逃離

此時影片第三階段的主題顯得至關重要:

救贖。

邁克回到故土,他的生活看似美滿,實則內裡支離破碎。他知道了漢娜的秘密,這一事件便成為他生命中的阿喀琉斯之踵,邁克的半生沒有一天不受煎熬,他希望做點什麼來救贖自我。

《生死朗讀》:另類二戰反思電影,世紀審判背後的愛情與人性

這一問題的關鍵,還要回到漢娜身上。

只有她真心懺悔,才能讓下一代也漸漸放下沉重的歷史枷鎖。

消除無知的最好方式,便是獲取知識,

於是邁克用“朗讀”的方式進行懺悔,也試圖幫漢娜走出迷惘。

導演史蒂芬·戴德利說:“也許並不是每個人生下來就註定是一個殺人不眨眼的償子手,更多的人會像漢娜這樣,不自覺的參與到一個罪惡當中,並且自己也最終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在某種程度上而言,他們也是受害者,只是從來就沒有人關注過他們。”

《生死朗讀》:另類二戰反思電影,世紀審判背後的愛情與人性

書籍《牽小狗的女人》

事實上,漢娜的人生經歷決定了她的閱讀高度,以至於直到邁克朗讀那本《牽小狗的女人》時,她才主動去選擇去識字,與邁克進行交流。所以結局並不難以預見,

邁克希望她為二戰的罪行懺悔,可她只是對1958年夏天那場無疾而終的戀愛而感到抱歉。

《生死朗讀》:另類二戰反思電影,世紀審判背後的愛情與人性

邁克和漢娜最後一次見面

雙向理解的障礙造成了無法逾越的鴻溝,邁克的冷漠把漢娜推向死亡的救贖之地。漢娜死後,邁克拿著她的遺物找到猶太倖存者。

倖存者反駁得振聾發聵:“你指望什麼呢?原諒她嗎?還是讓自己內心好受?或者是想宣洩某種情緒?給你一個建議,我的建議是,想宣洩感情就去劇院,或者去讀文學作品。別去集中營!在集中營裡,你什麼也得不到!”

《生死朗讀》:另類二戰反思電影,世紀審判背後的愛情與人性

漢娜留下的那筆錢,最後捐給了掃盲組織。走完這一程的邁克,終於認清找到了心靈的歸屬,他決定把這段往事告訴女兒:歷史不應被遺忘,也不能輕易原諒。

寫在最後

《生死朗讀》無疑是一部視角獨特的反思二戰類影片,縱觀整部電影,沒有對戰爭殘酷畫面的回憶,也沒有對慘絕人寰集中營的描寫,但這個故事所展現的核心卻依舊值得後人思考。

漢娜死前的有一個鏡頭,書架上擺著一本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關於艾希曼審判的報告》

,書中提出一個觀點,即“平庸之惡”。比起極權主義統治本身的罪大惡極,不經思考就加以服從所帶來的的傷害,並不比前者更少。

一段愛情,一場審判,一生的反思。從普通人的視角觀察戰後所遺留的問題,比直接將宏大而殘酷的場面來得更為震撼人心。

其實,影片最後邁克已經找到了解決之法,那就是

勇敢向下一代承認歷史的過錯,坦誠內心的真實,才能避免歷史的悲劇再次發生。

《生死朗讀》:另類二戰反思電影,世紀審判背後的愛情與人性

作者:一顆甜橙

追光逐影,記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