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為什麼說這天是三個節日?有何歷史淵源?

“偶來人世值中元,不獻元都未日閒”,唐朝詩人令孤楚對生死看得很開,大概是因為人生的不得意。時值中元,他卻覺得自己偶來人世,但仔細品讀,世間眾人又莫不是偶爾來之。

中元節,是一個飽含思念的節日。

可以是逝去的先人,也可以是曾經陪自己一起過中元節的家人、朋友、伴侶。

作為中國傳統節日,中元節的來歷可並不簡單,經過了一番變化歷程。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這些知識你需要了解一下;

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為什麼說這天是三個節日?有何歷史淵源?

一、“七月”,為何如此神秘?

“七月半”,農作物成熟的時節到了。遠古先民在農事豐收之際,會祭拜天地,感謝神靈庇佑。久而久之,“七月”,成了這個古老的國度極為重要的一個時間節點。

《易經》曰:“反覆其道,七日來複,天行也”。

可見,七,具有難言的神秘色彩。《西遊記》中,太上老君將孫悟空置於煉丹爐中,一練便是七七四十九天,為何一定要是四十九天?練他個八九十天豈不是更穩妥些?

據《易經》記載,

七乃陽數

,天地之間有陽氣,陽氣七天一反覆,每七天滅絕一次,七天後又可以重生。所以,七,乃是天地執行之道,遵循陰陽消長之理。

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為什麼說這天是三個節日?有何歷史淵源?

二、“祭祖、慶收”之節

故而,每年七月意義重大。隨著後世發展,到了先秦時代,七月半基本定型,成了祭祖節日。人們秋收之後,為報先祖恩情,便會獻上新米,告知祖先自己生活的很好,以盡孝道。

至於為何七月半的內涵會發生改變?大家可以參考春秋戰國時期“儒家思想”的發展。先秦時代雖然法家一家獨大,但儒家思想更得民心。

眾所周知,世間沒有放之四海皆準的道理,因為世間無時無刻都在變化。七月半中多了“孝道”這一內涵,僅僅只是個開始。

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為什麼說這天是三個節日?有何歷史淵源?

三、“鬼節”的由來

東漢後期,道教盛行。道教諸神中有天官、地官、水官,稱之為“三官大帝”,三官各司其職,到了七月半這一天,各有各的事。

天官,要在七月十五上元賜福。地官,則要在七月十五中原赦罪。水官,要在七月十五下元解厄。

且不去說天官和水官,兩個職責大家一看就明白,至於這地官的

“敕罪”

,如何說道?

赦罪,地官開啟地獄之門。咱們知道地獄的乃是冥界,冥,界鬼魂之所也。地獄之門大開,鬼魂得以重返人間,有家的回家,沒家的瞎逛。

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為什麼說這天是三個節日?有何歷史淵源?

顯然,人們對這些鬼怪更為忌憚、畏懼,但又因為自家親人可能會回來看自己,又有些期待。於是,各地便開始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

久而久之,本是祭祖、慶豐收的佳節卻變成了鬼節——中元節。

不過,這樣一來很多道士、和尚的工作就來了,他們要為這些亡魂超度。有些地方政府會籌資舉辦大醮,也有些地方百姓會自發組織舉辦,邀請道士來超度亡魂。

四、為何說中元節是三個節日?

關於中元節“三個節日”的說法,就不得不說說中國文化的包容性,到底有何歷史淵源呢?

當一個民族人口越多,所形成的文化便愈加宏大,加上歷史足夠悠久。江山代有才人出,文化的影響力愈發強大,同時也會具備更不可抗拒的吸收能力。

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為什麼說這天是三個節日?有何歷史淵源?

“吸收能力”,顧名思義,外來文化只要進入中國就會被同化、被吸收、被融合,比如佛教文化、蒙古文化等。

文化一多,就有各自的立場,“中元節”就是最好的體現。

在民俗語言、道教、佛教的說法中,七月半這一天可稱之為

祭祖節、中元節和盂蘭盆節

,三者不分高下,成並列關係。

前面解釋過道教的中元節,盂蘭盆節又有何說法?

“盂蘭盆”,是梵文的發音,意思是救倒懸,“倒懸”即地獄。解救地獄正在受苦的鬼魂,很多人覺得盂蘭盆節與道教的中元節基本一致,實則不然。

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為什麼說這天是三個節日?有何歷史淵源?

道教中元節,由地官釋放關押在地獄的鬼魂回家探親,乃是赦罪,盂蘭盆節則是解救。

道教中,中元節結束後,鬼魂回到地獄,而盂蘭盆節的鬼魂則被超度了。所以說,二者還是不同的。

結語

中元節,是中國極為古老的傳統節日,經過歷代演變,內涵也在發生變化。但是所有內涵均不會捨棄,均可用。

也就是說,到了中元節可以祭祖,可以慶豐收,可以祭鬼神,皆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