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震驚劉禹錫:寫下“粒粒皆辛苦”的人,後來竟然窮奢極欲……

前文提到,公元826年,54歲的劉禹錫和54歲的白居易,在揚州第一次相遇,然後攜手回了東都洛陽,並做了鄰居。從此把酒言歡、吟詩作對、結伴遊玩……好不自在。

可惜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

公元828年,56歲的劉禹錫故地重遊,又來到了長安玄都觀。

這個玄都觀,幾乎是劉禹錫生命中的煞星所在。14年前,因為一首《遊玄都觀》被貶;14年後再至此地,詩豪沒有向曲折的命運低頭,一首《再遊玄都觀》一氣呵成。

餘貞元二十一年為屯田員外郎,時此觀未有花木。是歲,出牧連州,尋貶朗州司馬。居十年,召至京師,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滿觀如紅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時之事。旋又出牧,於今十有四年,復為主客郎中。重遊玄都,蕩然無復一樹,唯兔葵燕麥動搖於春風耳。因再題二十八字,以俟後遊。時大和二年三月。

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淨盡菜花開。

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震驚劉禹錫:寫下“粒粒皆辛苦”的人,後來竟然窮奢極欲……

文人寫詩,一般來說,講究一個寓情於景、寄情於物,所有的感情都儘量含蓄一些,朦朦朧朧、若隱若現、猶抱琵琶半遮面……含蓄美是為最美。但這首《再遊玄都觀》,不僅直抒胸臆,還寫了一百多字的“詩歌背景介紹”,生怕別人不清楚他是何想法,不知道他有多麼生氣。

雖然這14年間,唐朝的皇帝已經換了4個,經歷憲宗、穆宗、敬宗,到了現在的文宗,但劉禹錫再次毫無懸念地“因言獲罪”,觸怒龍顏,貶(liu)職(fang)在所難免。

在中國好鄰居白居易的斡旋下,蘇州人劉禹錫被貶為蘇州市長。既然結局已經註定,那就回老家吧,詩魔兩年前也曾經在那裡當過一把手,還可以幫忙打個招呼。

蘇州到任後,市長劉禹錫收到一個飯局的請帖。

請他吃飯的,不是別人,正是“772唐詩天團”排行第三的李紳。

▲憫農詩人李紳。

3.司空見慣渾閒事

公元772年,李紳出生在浙江湖州。

李家曾煊赫一時。李紳的曾祖父李敬玄,一度官至中書令(宰相,唐朝為副國級)。但李敬玄晚年率兵和吐蕃打仗,失敗後裝病請辭回京,不料被唐高宗識破,進而被貶為揚州長史(副市長)。

李紳的爺爺和爸爸,隨後僅在江浙一帶做過縣令。但管轄的畢竟是富庶之地,日子也算是衣食無憂。

世事難料,李紳6歲那年,父親突然去世,家道開始中落。

還好母親盧氏腹有詩書,帶著李紳移居無錫,並且親自教授四書五經。

母子相依為命,嚐盡人間冷漠和嘲諷。含辛茹苦的老母親也沒能撐多久,就撒手人寰。多災多難的李紳,不得不寄居在無錫惠山寺,在安靜的寺廟裡潛心苦讀。

災難磨滅不掉李紳的鬥志,他心裡只有一個念頭——考取功名,一來告慰母親在天之靈,二來恢復李家的昔日榮光。

白天在蒼松翠竹間讀書,晚上在古佛青燈下寫詩。為了練詩,他甚至在佛經上龍飛鳳舞。終於,這個勤奮努力的年輕人,驚動了方丈。

然後,李紳就被達摩院十八銅人轟出門外。

因為他褻瀆佛經。

無父無母的青年李紳,只有繼續漂泊流浪。公元799年,27歲的他回到了李家的祖籍之地,安徽亳州。

亳州有一處三國古蹟,曹操觀稼臺。

震驚劉禹錫:寫下“粒粒皆辛苦”的人,後來竟然窮奢極欲……

▲觀稼臺是亳州人曹操當年在家鄉推行屯田制時所建遺蹟。他曾在觀稼臺上親自督耕觀種。東、西觀稼臺均為亳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李紳也饒有興趣地登上了觀稼臺。

此刻映入他眼簾的,除了似火的驕陽,廣袤無垠的稻田,還有不辭辛苦的農民伯伯們。

李紳詩意大發,即興詠出千古絕句,《憫農·其一》。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這首五言絕句通俗易懂,朗朗上口,1200年間幾乎在華語世界家喻戶曉,代代相傳。小孩子的啟蒙詩歌裡,前三必有此詩。

感嘆完農民“小我”的不容易,李紳不禁又放眼“大我”,隨即詠出《憫農·其二》。

春種一粒粟,秋收一顆子。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憫農·其二》的意境,其實遠超《憫農·其一》。“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一針見血地揭露了封建社會階級剝削的殘酷本質,和元朝張養浩《山坡羊·潼關懷古》裡那一句“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有異曲同工之妙。

“憫農”二首詩一出,李紳的知名度,在長安洛陽計程車大夫朋友圈裡急速提升。

804年,32歲的李紳到長安參加科考,意外失敗了。

失敗不要緊,早就名聲遠播的他,在科考現場出現時,就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包括白居易和元稹。

▲中晚唐偉大詩人元稹。為悼念妻子而寫下“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的元稹,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渣男”。

失敗後的李紳,寓居在元稹家裡繼續苦讀,不用交租金,包吃包住。

大才子元稹此時編寫了一本愛情小說,不知道取什麼名字,就來問李紳,把故事說給他聽。李紳聽後大筆一揮——《鶯鶯傳》,併為該小說寫了一首詩《鶯鶯歌》。

震驚劉禹錫:寫下“粒粒皆辛苦”的人,後來竟然窮奢極欲……

▲《西廂記》的故事原型,來自元稹創作、李紳題名的《鶯鶯傳》。

806年,李紳再次參加科考,終於如願考上進士,朝廷給的第一個官職是國子監助教,也就是在國家的最高學府裡當一名老師。

李紳志不在此。

沒過多久,聽說南京那邊的鎮海節度使李錡招聘幕僚,他便欣然投奔。

到了南京的李紳,失望地發現李錡想造反。他英勇無畏地當面痛斥李錡的謀反野心,卻被李錡關進了監獄。

807年,李錡造反失敗被殺,李紳也從牢裡被釋放。

重獲自由的李紳,沒有去跑官要官,而是回到曾經呆過的無錫惠山寺,讀書三年,修身養性,自我反思。

809年,在白居易和元稹的共同推薦下,李紳被朝廷調回長安,做了一個校書郎——掌管典籍的小官。

前文提到,這時候白居易剛剛結婚不久,和老婆也沒什麼感情基礎,成天和元稹、李紳組局,到煙花柳巷遊玩,花天酒地,樂不思蜀。

和普通浪蕩公子不同,三位大才子在玩的同時,還順便發起了一場文化運動——

提倡新樂府詩體

他們三人提議大家以後寫詩,都儘量寫簡單點,儘量寫直白一點,讓平民百姓看得懂才是王道。

新樂府運動影響深遠,使唐詩徹底告別“仙聖佛鬼”的時代(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佛王維、詩鬼李賀);從此唐詩也不再晦澀難懂,真正走進了千家萬戶。不妨“危言聳聽”一下:沒有新樂府運動,唐詩的江湖地位可能要下降很多。

820年,李紳憑藉真才實學,正式任翰林院學士,和元稹在一個部門上班。

翰林院學士,這官幾乎沒什麼職務層級。也就平常被皇帝召集在身邊,陪著說說話,下下棋,幫忙起草一下詔書等。

但是這官說小也不小。因為起草詔書時,皇帝總會諮詢和參考起草人的意見,口才好的翰林甚至會說服皇帝改變初衷。所以,翰林有很大的政治影響力,唐朝就有很多翰林最後直升丞相的。

李紳也敏銳地察覺到自己崗位的重要性。

特別是當他發現李德裕也是翰林學士後,這種感覺尤為強烈。李德裕可是已故宰相李吉甫的寶貝兒子。

821年,一場影響大唐命運的科舉考試,如期而至。此次考試金榜題名僅14人,但其中有三人是官二代,分別是中書舍人(皇帝詔書起草負責人,幾乎是唐朝最高權力)李宗閔的女婿、考官楊汝之的弟弟和宰相裴度的兒子。

吃相太難看,就會有人反胃。

來自前宰相的一封實名舉報信,火速呈報給了唐穆宗。

唐穆宗當時正在和三個翰林學士聊天,他們分別是:李德裕、李紳和元稹。

這三人並稱翰林“三俊”。

“段宰相向朕舉報此次科考徇私舞弊,你們三個說說,有這回事嗎?”

三人點頭稱是。

唐穆宗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責令14人重新考試,然而僅僅只有3人勉強過關。

科舉舞弊風波的處罰結果是,李宗閔和楊汝之等人被貶。二人對李德裕懷恨在心,發誓不報此仇,誓不為人。

李宗閔後來找了個搭檔牛僧儒,他們的黨派被稱為“牛黨”;李德裕、李紳、元稹等人組成的團體,是為“李黨”。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

牛李黨爭

”。

“德裕、宗閔各分朋黨,更相傾軋,垂四十年。”

牛李黨爭加速了唐朝統治集團的內耗,更加速了大唐帝國的衰落。

牛李黨爭四十年,兩黨的一把手(牛僧孺和李德裕)浮浮沉沉,他們的得力干將們,卻在加速上位,搶奪朝廷重要職位。

比如李紳,從一名小小的翰林學士,三年間扶搖直上,先後歷任御史中丞(主持工作的組織部副部長)、戶部侍郎(財政部副部長)、司空(類同於住建工程部部長)等要職。

有意思的是,牛李黨爭中,李紳和元稹為李黨核心,韓愈則為牛黨利劍,雙方撕咬得十分激烈。

震驚劉禹錫:寫下“粒粒皆辛苦”的人,後來竟然窮奢極欲……

▲韓愈曾經為牛僧孺站臺造勢。科考前,考生們都去拜訪韓愈,唯有牛僧孺沒去。韓愈很欣賞他的傲骨,第二天清晨和皇甫湜去客棧找牛僧孺,後者卻已離店。韓愈在店門口寫下“韓愈皇甫湜同訪牛僧孺未遇”,巧妙向大眾推薦宣傳牛僧孺。

那麼白居易呢?

白居易的態度是哪邊都不站。李紳和元稹自然是鐵哥們兒,但是老婆的堂兄楊虞卿卻是牛黨的核心成員,牛黨黨魁牛僧孺更是拜白居易為師。

這麼一來,李紳、元稹和白居易的“鐵三角”,卻在政治站隊上出現了微妙的分歧。

不過,白居易815年就遠離了中央,自然就較少地遭受到牛李黨爭的衝擊。不僅如此,牛黨和李黨為爭取這位文壇領袖加入己陣,都在暗中保護白居易。這也是前文所提到的,白居易中晚年的“左右逢源”、明哲保身。

824年,李黨失勢,李紳開始十年被貶生涯,先後在廣東肇慶、江西九江、安徽滁州等地任職。

李紳不免心情鬱悶,但是各地輾轉為官後,他也逐漸想通了很多問題,包括個人生活方面。

“人生得意須盡歡”,李司空開始過上了奢靡享受的日子。

他已將二十多年前,那個感嘆“粒粒皆辛苦”的青年李紳,完全拋諸腦後。

826年,蘇州市長劉禹錫到任。

李紳恰好短暫賦閒在蘇州的家中。

李紳瞭解到,劉市長是白居易最新交的知己,詩歌也是天下無雙。所以,他第一時間派僕人去市政府,鄭重邀請劉市長到府上一聚。

李紳現階段還是李黨的核心,所以劉市長收到請帖後自然也馬虎不得,立即隻身前往。

熱情的李紳不僅準備了饕餮盛宴,還安排了十幾個歌姬,在一旁唱歌跳舞、斟酒彈琴。

從沒見過如此奢華場面的劉市長,驚得下巴都合不攏。

酒過三巡,劉市長有點酒精上頭。朦朦朧朧中,他忽然覺得其中一個歌姬特別好看,便和李紳說:“李司空,這個歌姬,好像我一箇舊相識。”

李紳哈哈一笑,大手一揮:“劉市長喜歡嗎?那就送給您了!”

劉市長連忙擺手:“不好吧,這多不好意思啊。”

李紳:“誒,哪裡的話?李某仰慕劉市長已久,今日有緣得見,果然玉樹臨風,氣宇軒昂。能夠結交劉市長這樣的朋友,李某實乃三生有幸。您就不要再推辭了。”

劉市長:“那好吧。恭敬不如從命。多謝司空美意。”

李紳笑道:“還請劉市長不吝賜墨寶。”

高興的劉市長提起筆,望著美若天仙的歌姬,飄飄然寫下《贈李司空妓》。

震驚劉禹錫:寫下“粒粒皆辛苦”的人,後來竟然窮奢極欲……

高髻雲鬢新樣式,春風一曲杜韋娘。

司空見慣渾閒事,斷盡蘇州刺史腸。

成語“司空見慣”即來自此詩。不得不說,劉禹錫曾經也跟太子混過幾年,也算是見過大世面的詩豪,如果連他也發自內心感到驚訝和羨慕,那李紳的個人生活確實奢靡到了一定境界。

更有野史相傳,李紳特別喜歡吃雞舌,幾乎每餐一頓。而為了湊齊一碗雞舌,就得殺掉300餘隻雞。

毀掉李紳才華的,正是安逸和享受。

對比白居易、劉禹錫詩歌之路的越走越寬,李紳卻在《憫農》二首驚豔天下後,再無佳作。

他將眾人羨慕不已的才華,揮霍一空。

公元840年,李紳入朝為相,不僅恢復了李家昔日榮光,而且走到了白居易、劉禹錫、元稹、韓愈、柳宗元等同齡人可望而不可及的仕途巔峰。

但在橫亙千年的文學殿堂裡,他遠遠地排在了眾人後面。

人們更多記住的,是《憫農》兩首短短四十個字,而非詩人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