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劉禹錫的一首絕句,最後7個字頗受爭議,卻一字難改

劉禹錫是中唐著名詩人,他學識淵博、為人磊落,雖然人生經歷了無數狂風暴雨,卻始終意志堅強、屹立不倒。他一生勤於創作、筆耕不輟,既留下了無數傳世之作,也影響了很多後輩詩人。

劉禹錫的一首絕句,最後7個字頗受爭議,卻一字難改

以黃庭堅為代表的江西詩派,就深愛劉禹錫的詩作。黃庭堅認為,劉禹錫的有些作品在元、白之上,也有些作品可與杜甫媲美,更有些作品可以上配《詩經》。黃山谷甚至還舉出蘇軾評價劉禹錫的話語,以助聲勢,可見其用心良苦。而劉禹錫也確實不凡,所以才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下面介紹劉禹錫的一首絕句,最後7個字頗受爭議,卻一字難改。

劉禹錫的一首絕句,最後7個字頗受爭議,卻一字難改

生公講堂唐代:劉禹錫生公說法鬼神聽,身後空堂夜不扃。高坐寂寥塵漠漠,一方明月可中庭。這首詩的大意是:當年的生公講道說法非常精彩,鬼神都認真聽講,就連石頭也不斷點頭。而如今這裡卻一片冷清,夜間也不用上鎖。莊嚴的高座佈滿了灰塵,更無人問津。唯有一方明月高掛,又恰好照著中庭。

劉禹錫的一首絕句,最後7個字頗受爭議,卻一字難改

劉禹錫曾經寫過《金陵五題》,描寫了古都金陵曾經的繁華、以及後來的逐漸衰落。詩人借景抒情,託物言志,表達了對大唐王朝未來的擔憂,更抒發了內心的憂悶之情。讀者對《石頭城》、《烏衣巷》等都非常熟悉,甚至可以倒背如流。而這首詩雖然影響力不如前兩首,卻深受黃庭堅的偏愛,他甚至在一次講學中將其作為範文加以朗讀。當時在座聽講的還有很多高僧,其中有一位就問山谷,可不可以將最後一句改為“一方明月滿中庭”。山谷沒有作答,只是一笑而去。

劉禹錫的一首絕句,最後7個字頗受爭議,卻一字難改

僅僅是一字之差,到底能否更改,這個問題暫且不說,先看看劉禹錫的這首詩的藝術風格。首先這首詩也是弔古懷今,詩人並非單純地抒寫金陵的一處佛教古蹟,而是透過對其滄桑過往的詠歎,表達一種悵惘心情。生公是對東晉高僧竺道生的尊稱,相傳他剛開始講道時無人問津,後來就對著頑石宣講,竟然讓其點頭讚賞。而“鬼神聽”三個字,雖然有些誇張,卻很好地反映出高僧的道行之深,宣講更是引人入勝。

劉禹錫的一首絕句,最後7個字頗受爭議,卻一字難改

而後三句卻開始轉折,“空堂、寂寞”,甚至“夜不扃”,都形象地展示出此後的蕭條場景,也是整個金陵的一個縮影。高座上佈滿灰塵,大門無須上鎖,遊客更是稀疏可數,完全不見了當初高朋滿座的情景。一種悲涼和孤寂之感,穿越了時空,透過了歷史,直達詩人心中。劉禹錫彷彿心中堵著一個石塊,他感到有點透不過氣來。

劉禹錫的一首絕句,最後7個字頗受爭議,卻一字難改

最後一句更深化了主題,往事如煙、流年易逝,曾經的繁華只留在人們的記憶之中。群山依舊、潮水如昔,而那些風流人物早已化為灰燼。唯有那輪玉盤似乎還是當初模樣,不捨不棄,又若即若離。她好像一位歷史的見證者,又是其中的參與者,深深留戀,卻不願離得太近。

劉禹錫的一首絕句,最後7個字頗受爭議,卻一字難改

如此看來,在最後一句中,劉禹錫採用了一個“可”字,表達恰好的意思,其實也是委婉地表達出一種獨具匠心的優美意境,增添了一種迷人和朦朧的味道。若將其改為“滿”字,則顯得太過明亮,沒有一點滄桑和古樸的感覺。而山谷之所以不想點破,也在於很多道理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朋友們有何高見,也歡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