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豆瓣8.6分,《長安十二時辰》憑什麼?除了服化道我還注意到這個

哈嘍大家好,我是你們的親親小編,芒果醬~

今天,咱們就來說說豆瓣高分劇——《長安十二時辰》。

豆瓣8.6分,《長安十二時辰》憑什麼?除了服化道我還注意到這個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這部劇改編自馬伯庸馬親王的同名小說,主要內容就是唐朝天寶三年上元佳節這一天所發生的故事。

這一天,長安城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局,死囚張小敬臨危受命,被靖安司司丞李必從死牢裡撈了出來,為了長安城的安危,也為了自己活命,張小敬不得不和李必一起聯手,在十二個時辰之內拯救長安城。

原小說故事節奏極為緊湊,種種懸疑設定扣人心絃,改編後的劇情也毫不遜色,演員們的演技全都可圈可點,這個答卷,《長安十二時辰》劇組無疑答得十分完美。

除了劇情和演技,這部劇的服化道更是獲得了極高的讚譽,我們不是沒有看過好的服化道影視劇,但近些年無數浮誇的服裝造型和妝容早已讓觀眾們陷入了審美疲勞之中,花花綠綠的古裝時不時就讓人眼前一瞎,小編隨便上幾張圖給大家開開眼。

豆瓣8.6分,《長安十二時辰》憑什麼?除了服化道我還注意到這個

一張圖無數種顏色,簡直堪比七彩霓虹

豆瓣8.6分,《長安十二時辰》憑什麼?除了服化道我還注意到這個

霍建華的顏值都要hold不住這身衣服了

豆瓣8.6分,《長安十二時辰》憑什麼?除了服化道我還注意到這個

這是我的胡靜?

這一點上來看,《長安十二時辰》無疑是誠意滿滿,不僅服裝色調讓人極為舒適,各種場景道具服裝和妝容的還原度也是極高的,隨便上幾張電視劇截圖。

豆瓣8.6分,《長安十二時辰》憑什麼?除了服化道我還注意到這個

將士們披堅執銳,魚鱗甲很還原了

豆瓣8.6分,《長安十二時辰》憑什麼?除了服化道我還注意到這個

老百姓的妝容也很有誠意,並沒有因為群演就糊弄

豆瓣8.6分,《長安十二時辰》憑什麼?除了服化道我還注意到這個

上元佳節,大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

豆瓣8.6分,《長安十二時辰》憑什麼?除了服化道我還注意到這個

老百姓的妝容也很有誠意,並沒有因為群演就糊弄

不過關於這部劇的服化道,相信大家已經看過很多相關文章了,小編今天著重要講的呢,其實是裡面提到的一些稱呼名詞。

我們所看過的古裝劇之中,很多劇的各朝代官職混用,各朝代名稱混叫,實在是亂七八糟的很。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

大家都知道很多大臣和百姓們都會尊稱皇帝為“陛下”、“皇上”,但並不是什麼朝代的大臣百姓都是這種稱呼習慣。

“陛下”這個稱呼幾乎是每個朝代的一個通稱,但隋朝和唐朝的大臣們更習慣叫皇帝“聖人”,咱們《長安十二時辰》中也是稱呼玄宗為“聖人”的。

宋代則喜歡叫皇帝“官家”,明朝一般就叫“陛下”,而“皇上”這個詞,是清朝時期才成為對皇帝的稱呼的。

在清朝之前,其實沒有人會叫皇帝“皇上”,但很多古裝劇都會犯這個錯誤。

除了對皇帝的稱謂之外,平常的一些口語稱謂各個朝代也並不一樣。

咱們單獨來說說唐朝。

在很多影視劇之中,我們經常可以見到兩個職別不同的官員互稱“大人”,但在唐朝,以及唐朝以前,比如漢朝、三國、兩晉、南北朝和隋朝這幾個時期,“大人”一般只作為對父母的稱呼,比如“父親大人”和“母親大人”,而萬萬不會拿來作為同僚之間的稱謂。

如果兩個官員見面需要寒暄,卻又不知對方官職,則會按照年紀來稱呼。

年紀輕的可以稱呼其為“阿郎”或者“郎君”,年紀大的,則可以在其姓氏後面加上一個“公”字以示尊稱,比如“王公”、“張公”等。

“娘子”和“郎君”這兩個稱呼在後面的一些朝代漸漸演變為夫妻雙方對各自的稱呼,但在唐代,凡是男子皆可以稱呼其為“郎君”,凡是女子皆可以稱呼其為“娘子”。

有時在稱呼的時候,也常常會帶上對方的行輩,比如“陳十二郎”、“孫三娘”等等,“十二郎”指的是陳家排行第十二的男子,“三娘”則指的是排行第三的女兒。

值得一提的是,這裡的排行一般並不以一家一戶為準,而是以整個宗族裡同輩的排行為準。比如“陳十二郎”可能是家中長子,但在宗族同輩之中排行第十二,那對他的稱呼就是“十二郎”而不會是“大郎”,“孫三娘”也是同一個道理。

而在劇中,崔六郎之所以叫六郎,也是一樣的。

我們都知道的公孫大娘,並不是像不少人以為的是個年紀大的大娘,而是一個年輕貌美,擅長舞劍的,姓公孫排行第一的小娘子呢。

大家有沒有發現其他劇中比較有意思的稱呼呢?可以留言和芒果醬一起探討哦~

我們今天就說到這裡,大家下次再見,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