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讀書筆記63《擬管錐編》(胡文輝)

“六蠹”何為

把讀書筆記的小集命名為“六蠹集”,源自胡文輝著的《擬管錐編》。

蠹魚爾何知

讀書筆記63《擬管錐編》(胡文輝)

在《蠹魚·老鼠·書》一文中,胡文輝解釋了“蠹魚”一詞:

蠹魚,虫部,又名書魚、衣魚、白魚、蟫魚等等,以紙為故鄉,以書為桃源,故最適宜喻指嗜書如命者。

讀書筆記63《擬管錐編》(胡文輝)

因為蠹魚有此含義,故有不少讀書人在編文集時用“蠹魚”為名。比如民國年間的《蠹魚篇》,臺灣傅月庵的書話集《生涯一蠹魚》,浙江古籍出版社也推出了“蠹魚文叢”,計有陳子善《浙江籍》、揚之水《問道錄》、子張《入浙隨緣錄》等文集多種,頗可一讀。

讀書筆記63《擬管錐編》(胡文輝)

蠹魚,可比擬為藏書家,若比擬為讀書人,自然也是貼切的。民國政客陳群的藏書印作:“來生恐在蠹魚中。”紀曉嵐也自作一聯:“浮沉宦海如鷗鳥,生死書叢似蠹魚。”蠹魚也可以指考據癖患者,袁枚在《隨園詩話·補遺》卷十中,卻以“蠹魚爾何知,終日會糟粕”一句,就將考據家貶作只知鑽故紙堆的蠹魚。

讀書筆記63《擬管錐編》(胡文輝)

除了借蠹魚擬人,還有借蠹魚比喻圖書館的。楊絳在《〈錢鍾書手稿集〉序》裡說:

“他做筆記的習慣是在牛津大學圖書館(Bodleian——他譯為飽蠹樓)讀書時養成的。因為飽蠹樓的圖書向例不外借。到那裡讀書,只准攜帶筆記本和鉛筆,書上不準留下任何痕跡,只能邊讀邊記。”(《錢鍾書手稿集·容安館札記》第一冊)“飽蠹”即“飽蠹魚”,古代形容圖書之多;故錢鍾書將牛津圖書館譯作“飽蠹樓”,音義兼備,堪稱妙手偶得。

讀書筆記63《擬管錐編》(胡文輝)

錢鍾書是玩文字遊戲的大行家,我在“六蠹”這個詞中玩文字遊戲,也是出於效仿先賢之義。“蠹”為“蠹魚”,“六”則是指過去舊曆六月六有晾曬物事的風俗。

讀書筆記63《擬管錐編》(胡文輝)

胡文輝在《小腳大賽》一文中,提到“每逢此日,皇宮則晾曬文獻,寺廟則晾曬經卷,店鋪則晾曬商品,一般人家則晾曬衣物。”在胡文輝看來,“六月六,人曬衣裳龍曬袍”恐怕有些炫耀的意味,而我以“六蠹”一詞代指曬書,實為整理讀書筆記,也有幾分自得的意味。

蠹、讀、毒

讀書筆記63《擬管錐編》(胡文輝)

“蠹”與“讀”諧音,在江浙一帶,有將“書呆子”讀作“書讀頭”的說法。比如杭州圖書館開設微信公眾號“書Today”,自稱“讀頭君”。胡適在《現代中國學人眼中的“摩托車”》一文中,也提到了同音的“書踱頭”。

讀書筆記63《擬管錐編》(胡文輝)

“你開著汽車,兩手各有職務,兩腳也有職務,眼要觀四處,耳要聽八方,還要手足眼耳一時並用,同力合作……什麼書呆子,書踱頭,傻瓜,若受了這種訓練,都不會四體不勤,五官不靈了。”

讀書筆記63《擬管錐編》(胡文輝)

胡適筆下的“書踱頭”,還有寫成“書獨頭”“書堵頭”“書督頭”“書篤頭”“書鐸頭”或“書踱頭”的,意思都是形容一個人讀書讀得死板了,刻板了,什麼都要照書上講的,或者書生氣太足,足過頭了。

讀書筆記63《擬管錐編》(胡文輝)

不過有網友指出,某《辭典》裡,將“書讀頭”寫成了“書毒頭”,讓人想起數十年前對一些書籍以“毒草”的評價。不過有些大學者,對自己的學問,也往往以“有毒”自矜。胡文輝在《學問·毒》一文中,先舉例五十年代臺灣的獨裁者稱胡適思想為“毒素思想”,又舉例說陳寅恪、錢鍾書兩位大學問家,對自己的研究和著作也自稱有“毒”。

讀書筆記63《擬管錐編》(胡文輝)

此外還有做歷史學研究的唐長孺先生,在中華書局工作時,也曾被調皮的孩子說:“你又放毒呀”,這當然是動盪年代的遺毒了。

讀書筆記63《擬管錐編》(胡文輝)

另外,杭州話裡,有一個詞“六二”是用來罵人“笨蛋”的,從“六二”中擇“六”,加上書讀頭的諧音“蠹”,也能湊出一對“笨蛋”來,倒是與我名字諧音“愚者”相映成趣。

胡文輝的書

讀書筆記63《擬管錐編》(胡文輝)

讀胡文輝的書,得對上腦電波,如果你和我一樣,是信奉“東海西海,心理攸同”,對各種雜七雜八的知識感興趣,希望能透過閱讀更新自己知識庫的人,或許會讀得很愉悅。

讀書筆記63《擬管錐編》(胡文輝)

比如著名的“一恨鰣魚多刺,二恨海棠無香,三恨紅樓夢未完”,我們都會下意識地將其按在張愛玲頭上,但實際上,只有“恨紅樓夢未完”是張愛玲在寫《紅樓夢魘》時的獨創,“鰣魚多刺、海棠無香”根據胡文輝查證,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彭淵材,典出宋人釋惠洪(即彭淵材之侄)的筆記《冷齋夜話》卷九:

讀書筆記63《擬管錐編》(胡文輝)

“淵材迂闊好怪……又嘗曰:‘吾平生無所恨,所恨者五事耳。’人問其故……乃答曰:‘第一恨鰣魚多骨,第二恨金橘大酸,第三恨蓴菜性冷,第四恨海棠無香,第五恨曾子固不能作詩。’”

讀書筆記63《擬管錐編》(胡文輝)

所謂“若干恨事”,後來還有清人張潮《幽夢影》的“十恨”與弇山草衣《幽夢續影》的“三恨”,但流傳至今,卻是張愛玲從古人中摘來兩句,加上自己一句“恨紅樓夢未完”為人熟知,此中緣由,恐怕是張氏盛名之故。

讀書筆記63《擬管錐編》(胡文輝)

同樣是“文抄公”的周作人,晚年刻一印章“壽則多辱”,這句話雖出自《莊子》,但周作人在翻譯日本古僧吉田兼好《徒然草》(上卷第七章)時,也用到了這個詞。

“在不能常住的世間,活到老醜,有什麼意思?‘壽則多辱。’即使長命,在四十以內死了,最為得體。”

讀書筆記63《擬管錐編》(胡文輝)

這句“在四十以內死了,最為得體”既影響了周作人,也影響了同樣留學日本的錢玄同,因此有了“四十歲以上的人都應該槍斃”這句名言。

讀書筆記63《擬管錐編》(胡文輝)

錢玄同在52歲時因腦溢血不幸早逝,周作人則一直活到82歲,在他生命最後時光遭遇的衝擊,也正應了“壽則多辱”四個字,而反過來說,如果只看周作人的前四十年,甚至前五十年,說他是中國最好的文學家,應無異議。

讀書筆記63《擬管錐編》(胡文輝)

對於周作人,胡文輝有句話頗為合適,也不妨作為本書結尾:

對於歷史,我們固然要儘可能接近真相,但殊不必陷於追求絕對真實的偏執之中。認識歷史固難,但理解歷史中的人,其實更難。對歷史的認識之難,歸根到底是對人的理解之難。人比歷史更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