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Beyond,青馬大橋,喧囂和安靜

天津市區河多橋多,每次走在水邊或橋上時,腦子裡便會偶爾想起Beyond這首安靜畫風的青馬大橋。

青馬大橋,作曲黃家強,出自1997年的專輯《驚喜》,並被作為25首精選作品之一入選了次年的《Beyond Playback》。這是一首貝斯唱主角其他樂器襯映和鳴的純音樂。木吉他和鑔片一起負責節奏推進,兩者的音色格外清脆悅耳。下層的貝斯像一條游魚般怡然自得,上層的鍵盤如一位觀察者在感慨抒發。朝陽清風,水聲潺潺,不時傳來的車流之音更添一分人與自然的和諧。靜靜地凝視著眼前這一切,內心也漸漸歸於平和。無論何時聽到這首音樂,無論旋律如何肆意跳動,給人的感覺都是一派靜謐安詳。全曲聽似雜亂,實則意在表現喧囂中的安靜,可謂鬧中取靜。

Beyond,青馬大橋,喧囂和安靜

香港青馬大橋

藉著這首出色的音樂,成蹊想討論一下喧囂和寧靜。

喧囂和安靜,哪個更好?哪個更高明?當然沒有絕對答案。人在不同年齡不同閱歷不同背景下,會做出不同的選擇。

沒有動,就談不到靜。沒有靜,動也失去了意義。動和靜,本就是一體,它們之間的關係酷似有和無。

刻意去追逐喧囂,可能是年紀太輕,可能是閱歷太少,也可能是還不瞭解安靜的可貴。

歌迷黃大貓曾問過我,為什麼就算人家贈票,你也懶得去聽演唱會呢?答案很簡單,與現場粉絲的聒噪相比,我更喜歡在耳機裡聆聽安靜。如今的時代,喧囂常見,安靜難尋。

對餘秋雨的兩句話深以為然,“世間真正溫煦的美色,都熨帖著大地,潛伏在深谷。”“不管你今後如何重要,終會有一天從熱鬧中逃亡,孤舟單騎,只想與高山流水對晤。”

在天津生活的前15年,我一直更喜歡繁華熱鬧的市中心,比如河西區、南開區這些地方,總覺得熙熙攘攘和滿街霓虹才像城市的樣子。但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我逐漸改變了看法。

我不喜歡自己樓下就有一排商鋪,我不希望每天清晨被汽車的鳴笛聲叫醒,也不願意一出門就看見如織的人流,更厭煩了為找一個狹小的停車位而繞上半個小時……

人真是一種自相矛盾的動物,明明之前很喜歡的東西,現在卻心生厭煩。

這就跟音樂人寫歌的道理一樣。就算再暴躁的音樂人,也不會一直保持生猛剛烈的曲風。不信你去看,很多重金屬和硬搖滾的樂隊,往往也會有抒情慢作。還有很多音樂人,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加,會變得越來越靜,到了後期,整體風格與早期已經截然相反了。

喧囂當然不全是負面的,熱鬧和便利也是生活追求的一個方面。比如過年過節,一家人可以鬧到把房蓋掀了,氣氛嘛。可一旦這種鬧持續得時間久了,所有人又會感到不適,可能真是距離產生美吧。看來,春節只給幾天假期還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

遠離喧囂並不是徹底遮蔽之,如果需要,大可以主動去找它,然後回來繼續享受安靜即可。但如果喧囂是常態安靜是奢求的話,那就有點顛倒了。

我屬於那種天生就愛胡思亂想的人,顯然安靜更利於思考,由於至今還有許多事沒想明白,所以我現在越來越嚮往安靜。

細細一想,有很多安靜一直就在我們身邊,即使窗外再喧囂,你依然可以找到它們。

說起喝茶,我和很多人一樣也犯過相同的錯誤,這不就是故作深沉麼?這不就是裝高雅麼?想喝的話舉起大茶杯就咕咚咕咚喝唄,何必小杯小盞地搞這麼複雜,難道慢條斯理就能讓水帶了仙氣兒不成?

錯了,全然錯了。喝茶的目的並非是解渴,其意義在於過程本身。盞、水、茶和人,四者之間的對話,精緻無聲,愜意溫暖。氤氳的香氣發散開來,心靜神和,寵辱皆忘。抿一口茗,思一件事,好不自在。這不是什麼虛偽的儀式感,而是一種難得的境界。

對於讀書,我聽身邊朋友最常說的是四個字,靜不下來。確實,生活的壓力,家庭的瑣事,似乎讓讀書變得遙不可及。但我們真的有那麼忙嗎?恐怕不見得,是不是將大把時間花費在其他無謂的事情上了呢?另外,越是忙碌,越該及時梳理自己,而讀書是梳理思想的最佳方式。

開啟一本書,進入到作者描寫的故事中,與人物同喜同悲,隨矛盾起伏波動。不用多,看上一小時,本來混亂的思維就會逐漸清晰,躁動的情緒也會變得沉穩,甚至還能解開某個繫了許久的心結。讀書,是一種休息。讀書,讀的是自己。

戴上耳機,用心聆聽音樂之美,這也是一種安靜。悠揚的旋律可安撫人的情緒,樂器之音能呈現清晰的畫面,深邃的歌詞帶來清醒的思考。一旦透過音樂語言捕捉到作者預設的想法,雙方相視一笑,默契盡在不言中。

淺層刺激和深層共鳴,有本質的區別。不過,人們總是習慣拋棄深度共鳴,轉而熱情擁抱那些淺層刺激。看點好書?聽點好歌?抱歉做不到,那太難了。

內心空虛者,立於滾滾鬧市仍倍感荒涼。思想豐盈者,隱於寂靜山林也不覺孤獨。真正的熱鬧不是外界給你的,而是從心田自然長出的。

別忘了常給那塊田澆澆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