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最俗套的開頭和結尾,卻為何拿了年度最高分?

還記得5月份的國產愛情片《我要我們在一起》嗎?

儘管這是個陳舊而俗套的故事,整體很難稱的上佳作,但影片最後“殘酷的不是愛情,而是人生”的落點表達,還是打動了我。

看完電影,我一直在想的是,如果這個故事,換個更加細膩、更加溫柔的導演來拍,會是什麼樣呢?

沒想到的是,這種“暢想“在日本電影

《花束般的戀愛》

中實現了。

最俗套的開頭和結尾,卻為何拿了年度最高分?

這部今年口碑最好的愛情片,本質上有著和《我要我們在一起》一樣不新鮮的故事框架和人物設定——一對普通的年輕人,在人生最好的年紀,遇到最好的愛情,然後在各自不同速度的成長中,慢慢錯開,直至走散。

沒有驚奇,沒有狗血,沒有慘烈的拉扯,只有普通愛情裡的血淚、溫柔和煙火味道。

最俗套的開頭和結尾,卻為何拿了年度最高分?

可正如我說過很多次的那樣,同樣的故事,經由不同的口吻、不同的敘述方式,以及不同的細節和暗號去標記出來,就是完全不一樣的作品和感受——如同《我要我們在一起》,有人看到的是男主角的幼稚和不自量力,而我看到的則是人生一直是一場身不由己的殘酷遊戲,而愛情只是讓我們更加切膚的感受到了它的殘酷罷了。

《花束般的戀愛》在我看來,就是《我要我們在一起》的高階版。

沒有我害怕的聲嘶力竭,沒有情感交鋒之中的對壘感,沒有挑撥、挑逗觀眾的情緒,儘量不讓愛情標籤化,也不去渲染兩性關係裡那些宏大的部分,就拿一支細細長長的筆,去慢慢慢慢勾勒營造過程裡的每一寸感受。

它把我看《我要我們在一起》前半段裡的所有不滿意,都添平了。

《花束般的戀愛》的男女主角由非常可人的菅田將暉和有村架純主演,他們當然表演的很美很恰當,尤其是菅田將暉,有一種動人的真誠。

最俗套的開頭和結尾,卻為何拿了年度最高分?

但這部電影的功勞,應該歸功於導演土井裕泰和編劇坂元裕二這對白金組合。

他們就是我大愛的日劇《四重奏》的編導組合,他們太會寫臺詞,太會寫普通人普通情感裡那些砂礫般存在的部分。

他們是蹲下來靠近著寫人物,而不是居高臨下拿著放大鏡去尋找人物的標籤。

把俗套的故事,把普通人寫出“仙氣”,才是至上的功夫。

《花束般的戀愛》中,觀眾在感受這段愛情如花束般盛開和枯萎的過程中,與其說也回顧了自己愛情裡的遺憾,不如說回放著自己是如何一步一步變化成今日模樣而覺得理所當然的。

故事以男人和女人各自的視角同時展開,講述兩名即將畢業的大學生,從2015年1月認識,到2019年冬天分手,這4年多的愛情經歷。

最俗套的開頭和結尾,卻為何拿了年度最高分?

大多數雙視角的表現形式,是為了展現同一件事情在雙方視角中的錯位和誤會,最典型的就是美劇《婚外情事》——出軌的男人和女人都覺得是對方主動勾引自己,而自己只是沒把持住而已。

但《花束般的戀愛》卻不同,男女主角在他們分手一年之後的2020年,帶著各自的伴侶在咖啡廳偶遇,然後同時開始回憶他們的舊戀情,兩個人的回憶,絲毫沒有偏差:那是一段如花束般美妙盛放,但如今已徹底枯萎的愛情。

21歲,大四即將畢業,愛好文學、民謠和木乃伊的文藝女生,在一次小眾聚會上,遇到一個平平無奇的21歲男生。

兩人穿同款小白鞋,看同一本非著名作家的小說,都喜歡拿電影票當書籤,等著看同一個還未開始的展。

最俗套的開頭和結尾,卻為何拿了年度最高分?

看起來是俗套的相遇開場,但坂元就是能用臺詞把過程寫的鮮活而靈性。

甚至我想說,這部電影最好看的,是每一場的聊天戲。

激情不是愛情的證明,兩眼發光的和對方熱切交談,才是。

兩人一起唱完KTV“停表錯覺”之後,舉著日清啤酒,抱著媽媽讓買的家庭裝衛生紙,在凌晨的街頭初次敞開心扉聊天。

最俗套的開頭和結尾,卻為何拿了年度最高分?

還有表白之前,兩人在斑馬線的紅燈前面,大段暢聊。

“我不喜歡男人穿白色牛仔褲,如果碰到這種人,就會沒由來的討厭他。”

“好,那我以後不穿白色牛仔褲。”

“我不喜歡那種玩優諾時說‘你剛剛沒說優諾,我要拿兩張牌’的人。”

“好,那我以後不說這句話。”

為了貪戀陽臺的風景,寧願租離地鐵站30分鐘遠的房子時,同樣頻率的興奮。

一起協作,把粉紫色的窗簾掛上去的舒心。

最俗套的開頭和結尾,卻為何拿了年度最高分?

驕傲的牽著手你一口我一口分享新鮮出爐的麵包的甜蜜。

這些才是愛情。

後續的發展也如你預期,學生時期大家的人生頻率都差不多,但畢業之後,每個人的行進速度就不一樣了。

是一輩子胸無大志,過讀讀小說聽聽音樂的自我人生,還是丟棄小自我,邁入提倡協作的效率社會中,獲得更廣闊的人生呢?

媽媽說進浴缸一開始很痛苦,但一旦適應了裡面的水溫,就會超級爽。

但她沒說的是,還有很多人沉默的在浴缸裡窒息了。

所以,終於攢錢買到了switch,卻沒有時間一起玩塞爾達。

她搶到最愛作家的首發新書,可男朋友卻開始看“職場溝通技巧”。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重映,但直到下線也沒時間一起去看。

最俗套的開頭和結尾,卻為何拿了年度最高分?

好容易搶到大師考里斯馬基的電影票,可身邊人卻在電影院裡閉眼悄睡。

行進速度不一樣,走的路自然就慢慢錯開了。

當年立志要靠畫畫養活自己的男人,成為了銷售骨幹。

而當年把所有的零花錢用來看展、買小說和CD的女生,卻依然如昨。

這個毫無意外的故事,最終其實是在問:這個時代,你是追求效率,還是追求感受?

要效率就意味著丟棄個人情感,要個人感受就只能低效率。

兩個人被生活做出了不同的選擇。

最俗套的開頭和結尾,卻為何拿了年度最高分?

我很喜歡的是,結局以溫和而深入的交談來抵達。

不是對峙,不是控訴,不是比價到底是誰辜負了誰,就如同最初那樣敞開心扉的交談。

“30多歲的男人,都是不需要愛情活著的,我對你負責,對你好,難道不比愛情更可貴嗎?”

“我現在的心情,就像2104年世界盃決賽1比7輸給德國隊之後,巴西隊長盧西奧的發言一樣:在此之前,我的職業生涯堪稱完美。”

最俗套的開頭和結尾,卻為何拿了年度最高分?

但今天以後,就不一樣了。

《花束般的戀愛》不以故事的開頭和結尾打動人,靠的是故事發生過程中,諸多隱秘的標記和鑲嵌在人生裡剔不掉的小細節。

無論你最終是選擇服從“效率”,還是選擇忠於“感受”,你都能從這個過程中,聞到昔日屬於你的花束香味。

不僅是愛情的味道,更是人生被照耀過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