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餘華:“人類是無法接受太多事實的”,但《活著》就是為了活著

餘華:“人類是無法接受太多事實的”,但《活著》就是為了活著

文|椰子也愛笑

單看“活著”二字,不免讓人覺得有些空乏,如果有人問我們為什麼而活,想必絕大多數人都會回答:為了給自己和家人帶來更好的生活。

人生在世浮浮沉沉,我們每天都在生活的海洋中漂泊,一刻不停地擺動著船槳,生怕自己捲入浪潮之中。

生活中我們的每一個舉動都在證明自己真真實實地活,小到每一次呼吸,大到為社會、國家做一份貢獻,可

每天機械化的行動、兩點一線的生活,使我們沉浸在紙醉金迷、燈紅酒綠的世俗世界中不能自拔,卻不曾有人真正地坐下來思考“活著”的本質意義是什麼。

一百多年前,後印象派巨頭畫家保羅·高更在塔希提島上創作了一幅具有深遠象徵意義的油畫作品《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現收藏於美國波士頓美術館。這幅作品令人們譁然,人生之根本不過於此:我們是誰、從哪兒來又往哪兒去,這三個問題彷彿可以概括人的一生,而其他的附加條件在它面前都不過是浮雲一般,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這類哲學性的問題開始讓人審視自己,可即便是這樣也沒有人給出對於“活著”二字的完美解答。

終於在2012年一位作家透過文學的形式向我們傳達了“活著”的意義,他就是餘華,而他筆下的《活著》為我們一層一層地揭開了生活的神秘面紗,也由此向我們傳達了生命的本質。

餘華:“人類是無法接受太多事實的”,但《活著》就是為了活著

01餘華:人們不願接受苦難,但《活著》中福貴生存的意義,就是每個人“活著”的意義

《活著》講述了一個名叫福貴的人因為好賭把家底輸光,而後中年接連遭遇不幸,他的父親、母親、兒子、友人、女兒、妻子、孫子一個個相繼去世,最後只剩下福貴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

但在失去一切後,福貴卻活的比以往更加灑脫和堅強

的故事。

很多人第一遍看《活著》時,並沒看懂餘華透過書所向我們傳達的意義,但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重讀《活著》便會對其中的情節有更深的理解。為什麼福貴在失去了一切後反而活的更加豁達?因為

他目睹了身邊每一位親人的離去、經歷了起起落落的一生後終於得以明白,那些他曾經看重的物質、親情、友誼,與生命本身相比根本不值一提。

而這個簡單的道理,人們往往都在失去珍貴的事物後才會更加明晰。

餘華:“人類是無法接受太多事實的”,但《活著》就是為了活著

餘華曾說:“人類是無法接受太多事實的。”

我們隨著福貴一家跌宕起伏的命運感嘆世事的不公,無法接受他辛勞一生,到頭來卻竹籃打水一場空的結局,可福貴映射出的正是每個小人物赤裸裸的生活常態。張藝謀曾把《活著》改編成了電影,電影的結局並不像小說中有如此敗落的景象,而是妻子、女婿、孫子都在福貴的身邊,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飯。

就連藝術作品都忍不住要去美化苦難,就更別提人心無法接受苦難的程度之深了。

可餘華偏偏打破了“好人有好報”、“付出就一定有回報”這樣的心靈雞湯

,而是讓我們用一種旁觀的方式審視福貴的人生,從故事中體會福貴最後不存有任何希望、也沒有任何絕望的生活。

我們從局外人的視角看福貴,無一不認為他的一生充滿了苦難,可《活著》中的福貴或許早已嘗不出苦和甜的區別了。

我們要在生活中不斷去掙扎、去痛苦、去感受幸福、去接受卑微,在經歷了一切後,直到某一天我們可以和生命和平共處,除去那些物質、情慾等一切附加條件的外殼,就只是簡單的活著,這就是我們活著的意義。

餘華:“人類是無法接受太多事實的”,但《活著》就是為了活著

02餘華:《活著》與舊時代時局相關,卻也反映了現代人生活的本質

有些人覺得《活著》是餘華刻意塑造出來的一部悲劇,實則不然。福貴的一生經歷了幾個重大變革,建國時期、抗美援朝、文革等,同時《活著》後半段人物的死去速度明顯比之前要快一些。

小說中這些非自然死亡的人物,其實是餘華童年記憶的反射,與他當時所經歷的舊時代時局有關。

餘華的父母都是醫生,在他小時候,父母常常剛給患者做完手術便回家吃飯,甚至連衣服也來不及換,所以

在餘華的腦海中,充滿血的印記便不足為奇。文革時期餘華更是親自目睹了遊行、逮捕、槍斃等景象,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在餘華的小說中經常會出現小人物淒涼的命運。

就像《活著》中,福貴所經受的苦難異於常人,而這苦難卻都是實實在在的舊時代人們的縮影。餘華把所有的苦難都集中給了福貴一人,將故事埋在了曾經的時代背景中,讓讀者更加能夠融入其中,感受故事中的真實。

更加真實的則是,《活著》讓我們看到了生活的本質。福貴最後失去了一切,可他並沒有埋怨命運的不公,反而更加用心的生活。現實中的我們也是如此,當苦難來臨時,我們沒有時間去抱怨一切,每個人都只能選擇去經歷它,然後再咬咬牙堅強地挺過去。

或許福貴在跳出身份看待自己的一生時,也會和我們一樣,隨著他所經歷的每一次磨難而難過,也會隨著他每一個歡喜而感動,所以與其說《活著》是悲劇,倒不如說它是每個人都要接受的生活本質。

餘華:“人類是無法接受太多事實的”,但《活著》就是為了活著

03總結:《活著》帶給我們哪些思考?

《奇葩說》裡曾有這樣的一個觀點:據說每個人都會死三次。第一次,是人們停止了呼吸、意識消失,不再有思考的能力,這是生物學上的死亡。第二次,是在下葬的時候,親朋好友來參加葬禮,活著的世界上不再有這個人的位置。第三次,當世界上最後一個記得他的人也把他忘掉的時候,這時候才說明他是真正的死亡、永遠的死去了。

可這世上有多少的可憐人,即使在將死之際也未曾真正體會到人生的真諦。我們總是在盲目地追尋活著的意義,每個人來到世上都追逐著名利、地位,有的人為了得到這些甚至不惜用盡一切手段,殊不知當我們某天面臨死亡的時候,這些都不過只是過眼雲煙、轉瞬即逝罷了。

當年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生前為了仕途追名逐利,完全不顧李清照想要歸隱田園的想法,一心前往異地做官。然而世事難料,趙明誠剛與李清照分別兩月便因病去世。趙明誠一生喜愛金石字畫,去世前叮囑妻子即使自己遭遇不幸,也不要讓這些字畫消失匿跡,然而李清照後來也慘遭不測,這所有的一切未能如趙明誠所願,十年的生命累積都好似隨著他的消失而消失了。

蘇軾曾說:“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人生彷彿是一趟艱難的旅程,而你我都是那匆匆過客,如同在不同的客棧裡走走停停。沒有什麼會與我們永遠結伴而行,唯有自己才是自己的旅伴。

“老人和牛漸漸遠去,我聽到老人粗啞的令人感動的嗓音在遠處傳來,他的歌聲在空曠的傍晚像風一樣飄揚,老人唱到: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炊煙在農舍的屋頂嫋嫋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後消隱了。女人吆喝孩子的聲音此起彼伏,一個男人挑著糞桶從我跟前走過,扁擔吱呀吱呀一路響了過去。慢慢地,田野趨向了寧靜,四周出現了模糊,霞光逐漸褪去。我知道黃昏正在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了。我看到廣闊的土地坦露著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召喚者她們的兒女,土地召喚著黑夜來臨。”

到這裡我們也徹底明白了《活著》的意義,餘華在書中並沒有回答,卻也不需回答。因為答案在每一個讀者的心中,我們就這樣按著生活的本質過一生足矣。

餘華:“人類是無法接受太多事實的”,但《活著》就是為了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