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好課精選|王崧舟 陳蒸:絕望中的希望

——《好的故事》(六上)課堂實錄與品讀

梳理難詞,整體感知

師:孩子們,今天我們一起學習魯迅先生的散文詩,讀——

生:(齊)好的故事。

師:請看大螢幕!哪位孩子來讀一讀“課後思考與練習一”?(出示。生朗讀。)

課後思考與練習一:

本文寫於現代文學的初創時期,語言表達與現在不完全一樣,有些詞語比較難懂。初讀課文時,遇到難懂的詞語可以先跳過去。在讀課文時,試著聯絡上下文理解它們的意思。

師:讀得非常流利、非常清楚!孩子們,開啟課本,在初讀課文的時候,你跳過了哪些詞語?每人彙報一個。

生:伽藍。

生:烏桕。

生:膝髁。

生:潑剌奔迸。

生:陡然起立。

生:皺蹙。

生:虹霓色。

師:好的,孩子們,其實你們剛才跳過的這些詞語,有相當一部分就屬於現代文學初創時期的詞語。那麼,有沒有同學知道現代文學初創時期在什麼時候?

(生沉默)

師:其實,根本不需要查資料。細心的同學在課文當中就能找到答案。看,有人舉手了——

生:在一九二五年二月二十四日。

師:找到這個日期的請舉手。

(生紛紛舉手)

師:這個孩子很敏感,也很細心。他發現了這篇課文有一種非常特殊的格式,原來,這篇課文保留了作者的寫作時間,讀——(出示。生齊讀。)

一九二五年二月二十四日。

師:這篇寫於一九二五年二月二十四日的《好的故事》,距我們現在差不多有多少年了?是的,將近一百年,現代文學的初創時期就是一九二五年的前後。我們一起來看看一百多年前的這些詞語。(出示)

初創:石油、鞭爆、膝髁、蒙朧、伽藍、皺蹙、虹霓。

師:會讀嗎?一起讀!

(生齊讀詞語)

師:真好!這些就是你們在初讀的時候曾經跳過去的詞語。而這些詞語到了今天,到了現在,寫法就不一樣了。(出示)

現在:煤油、鞭炮、膝蓋、矇矓、寺廟、皺縮、彩虹。

師:以前的“石油”就是現在的——

生:(齊)煤油。

師:以前的“鞭爆”就是現在的——

生:(齊)鞭炮。

師:以前的“膝髁”就是現在的——

生:(齊)膝蓋。

師:以前的“蒙朧”就是現在的——

生:(齊)矇矓。

師:雖然寫法不一樣,但是意思完全一樣,所謂“蒙朧”,就是人快要睡覺的時候眼睛半睜半閉的樣子。

師:以前的“伽藍”就是現在的——

生:(齊)寺廟。

師:以前的“皺蹙”就是現在的——

生:(齊)皺縮。

師:以前的“虹霓”就是現在的——

生:(齊)彩虹。

師:那麼,既然一百年前的詞語那樣寫,一百年以後的詞語又這樣寫,我們可不可以換一換,把所有以前的老式的詞語統統換成現在的詞語?

生:我覺得不可以。因為文章中儲存的這些老式詞語,可以寫出當時的感情。如果換成現在的詞語,雖然更容易懂,但是就讀不出那種感覺了。

師:說得好!是的,這些詞語不能換。它們就像是一個個需要保護的文物,正是這些詞語,提醒我們注意這篇文章是有年代感的。我想,你們一定不會忘記這篇文章寫於——

生:(齊)一九二五年二月二十四日。

師:當然,並不是所有跳過去的詞語都跟年代感有關。有些詞語,主要還是因為含義比較難懂。對這些詞語,“課後思考與練習一”告訴我們,可以透過聯絡上下文來幫助我們理解意思。比如——(出示)

……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隨著每一打槳,各各夾帶了閃爍的日光,並水裡的萍藻游魚,一同盪漾。

師:一起讀讀帶點的詞語——

(生齊讀)

師:“澄碧”是什麼意思呢?假如你聯絡了“澄碧”前面的“倒影”,又聯絡了“澄碧”後面的“小河”,你大概能夠猜出來,所謂“澄碧”,指的是河水——

生:我覺得是指河水清澈見底。

生:我覺得是指河水澄澈碧綠。

生:我覺得是指河水很乾淨。

師:假如河水不乾淨,那麼河中的倒影還能看清楚嗎?

生:不能。

師:假如河水不澄澈,那麼水中的萍藻呀、游魚呀還能看得見嗎?

生:不能。

師:好,透過聯絡上下文,我們大概猜出了“澄碧”的意思。我們再來看一看“盪漾”。你覺得要理解“盪漾”這個詞,需要聯絡這一句話當中的哪些詞語?看看誰對語言特別敏感,看看誰的眼力特別尖銳。

生:我覺得是“打槳”“閃爍”。

師:說說你的理解。

生:因為打槳會導致水波,會

有水紋。日光本來是照映在上面的,就會因為水紋閃爍起來。

師:孩子們,知道嗎?“打槳”就是划槳。當船在划槳的時候,水面就會一起一伏;當船在划槳的時候,水波就會一圈一圈地漾開去,這就是——

生:(齊)盪漾。

師:明白了嗎?正是透過聯絡上下文,我們讀懂了“澄碧”,也讀懂了“盪漾”。來,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這句話——

(生齊讀此句)

師:“澄碧”也好,“盪漾”也好,都跟河水有關。其實它在告訴我們,這個“好的故事”主要是在哪裡看見的?

生:在水裡看見的。

師:是的,“好的故事”在水中。(板書:在水中)當然,聯絡上下文不一定侷限在一句話裡面。有的時候可以跨越一句話,甚至可以跨越一段話。我們繼續看——(出示第一段文字。指名朗讀。)

許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錯綜起來像一天雲錦,而且萬顆奔星似的飛動著,同時又展開去,以至於無窮。

師:這裡有一個比較難懂的詞語,一起讀——

生:(齊)錯綜。

師:要理解這個詞語,光聯絡這段文字是不行的。你需要開啟視野,跨入下一段,甚至下一段。我們繼續看——(出示第二段文字。指名朗讀。)

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統在上面交錯,織成一篇,永是生動,永是展開,我看不見這一篇的結束。

師:聯絡這一段文字,你大概能夠猜出“錯綜”的意思了,誰猜出來了?

生:我覺得“錯綜”是融合的

意思。

師:跟“融合”的意思有點接近,但不是“融合”的意思。注意!要聯絡第2自然段文字來理解,甚至可以找一找第二段文字中有沒有“錯綜”的近義詞。

生:我認為是好幾樣東西交錯在一起。

師:是的!第二段文字中,有一句話的意思跟她講的意思幾乎完全一樣。哪一句?讀出來!

生:(齊)一切事物統在上面交錯,織成一篇。

師:這就是——

生:(齊)錯綜。

師:“錯綜”就是指東西。橫著織,豎著織,正著織,反著織,所有織的東西都交錯在一起,這就叫——

生:(齊答)錯綜。

師:讀懂了“錯綜”,也讀懂了“交錯”,這兩段話的意思就容易理解了。我們一起讀——

(生齊讀以上兩段文字)

師:這兩段話,這兩個詞,“錯綜”和“交錯”在告訴我們,這一篇“好的故事”就像是一天——

生:(齊)雲錦。

師:有沒有同學看到過雲錦?

(極個別學生舉手示意)

師:確實,雲錦是很難看到的。看到過雲錦的同學,那是非常幸運的。孩子們,想不想看一看雲錦?

生:(齊)想。

師:一起看——(出示雲錦圖片及文字。生看到雲錦圖片,發出驚歎。)

藉助資料,增長見識:

雲錦是中國傳統的絲織工藝品,雲錦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雲錦已有1600多年曆史。

雲錦色澤絢麗,雲錦光彩奪目,雲錦如同天上的雲霞。

雲錦用料精良,雲錦織造精細,雲錦圖案精美,雲錦格調精緻,雲錦達到了絲織工藝的巔峰,雲錦被譽為“錦中之冠”。

——選自孫晨的《美如雲霞 寸錦寸金》(有刪改)

師:來,我們一起來讀一讀介紹雲錦的資料。雲錦——

生:(接讀)是中國傳統的絲織工藝品。

師:雲錦——

生:(接讀)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師:雲錦——

生:(接讀)已有1600多年曆史。

師:雲錦——

生:(接讀)色澤絢麗。

師:雲錦——

生:(接讀)光彩奪目。

師:雲錦——

生:(接讀)如同天上的雲霞。

師:雲錦——

生:(接讀)用料精良。

師:雲錦——

生:(接讀)織造精細。

師:雲錦——

生:(接讀)圖案精美。

師:雲錦——

生:(接讀)格調精緻。

師:雲錦——

生:(接讀)達到了絲織工藝的巔峰。

師:雲錦——

生:(接讀)被譽為“錦中之冠”。

師:孩子們,藉助這段資料,你對雲錦有什麼感受?

生:感覺雲錦的歷史有很多年,而且色彩明麗,很精緻。

生:感覺以前人的思想和手都很靈巧。

師:是啊,這是國寶啊!孩子們,在“好的故事”中,作者說他夢到的這一切,就像是一天——

生:(齊)雲錦。

聚焦夢境,感受美妙

師:(板書:像雲錦)這就奇怪了,為什麼“好的故事”會在水中?為什麼“好的故事”像一天雲錦?我們繼續看大螢幕——(出示)

課後思考與練習二:

“好的故事”其實是一個夢境。這故事的美麗、幽雅、有趣體現在哪裡?結合課文內容說一說。

師:誰來讀一讀“課後思考與練習二”?

(生朗讀)

師:我們先不忙說一說。憑什麼認為“好的故事”就是個夢境呢?需要找依據啊!來,孩子們,快速默讀課文,找一找,畫一畫,課文的哪些地方讓你認定“好的故事”其實是一個夢境?

(生默讀課文並圈畫,師巡視。)

師:孩子們,當我們說“好的故事”其實是個夢境的時候,我們是需要尋找依據的。那麼,依據一在哪裡?

生:(朗讀)“我閉了眼睛,向後一仰,靠在椅背上”。

師:“閉了眼睛”,說明後面看到的這一切都是在閉了眼睛之後。閉了眼睛看到的,當然只能是——

生:(齊)夢境。

師:這是依據一。好,依據二在哪裡?

生:(朗讀)“我在蒙朧中,看見一個好的故事”。

師:“蒙朧”就是快要睡著的時候,快要睡著突然看到這樣的畫面,當然只能是——

生:(齊)夢境。

師:這是依據二。依據三在哪裡?

生:(朗讀)“我彷彿記得曾坐小船經過山陰道”。

師:為什麼說這也是依據?

生:他這裡說是“彷彿記得”,就有一種做夢的感覺。

師:好像記得,好像又不記得,這種感覺只能在哪裡產生?

生:(齊)夢境。

師:這是依據三。那麼,依據四在哪裡?

生:請大家看第10自然段。(朗讀)“我正要凝視他們時,驟然一驚,睜開眼……”

師:依據在——

生:“睜開眼”。

師:睜開眼,說明前面一直是閉著眼,閉著眼看到的自然是——

生:(齊)夢境。

師:這是依據四。依據五在哪裡?

生:請大家看第10自然段,倒數最後一句話。(朗讀)“我無意識地趕忙捏住幾乎墜地的《初學記》,眼前還剩著幾點虹霓色的碎影”。這裡的“無意識”也寫出了他剛睡醒。

師:沒錯,這是依據五。依據六在哪裡?

生:(朗讀)“何嘗有一絲碎影,只見昏暗的燈光,我不在小船裡了”。

師:瞬間還在小船裡,瞬間又不在小船裡。變化如此神奇,這樣的畫面只能是——

生:(齊)夢境。

師:這是依據六。你們真的很厲害了!越往後,依據越難找。有人找到依據七了嗎?

生:依據七在第12自然段。(朗讀)“在昏沉的夜……”。

師:為什麼?

生:因為他說“在昏沉的夜”,在晚上的話應該是睡著了,在夢境裡。

師:這個依據,可以算是間接依據。有沒有更直接的依據?依據七,我在期待——

生:大家看第11自然段。(朗讀)“我真愛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還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

師:為什麼?

生:因為他說“趁碎影還在”,說明夢還沒有完全消失。

師:“碎影”在提醒我們,之前的“好的故事”就是夢的記憶。所以這是依據七了。有沒有依據八?挑戰難度越來越大了!

生:請大家看第8自然段。(朗讀)“青天上面,有無數美的人和美的事,我一一看見,一一知道”。

師:請說說你的依據。

生:青天上面,怎麼會有無數美的人和美的事,而且作者說“一一看見”,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師: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事兒絕對不可能。但是,在夢境中,這樣的事兒卻是絕對可能的。所以,這不可思議的事情,再一次說明這是——

生:(齊)夢境。

師:孩子們,如果繼續追問下去,我想,一定還會有依據九、依據十,一定還會有更多的依據。夠了,你們發現的這些依據,足以證明,“好的故事”其實就是一個——

生:(齊)夢境。

師:這個夢境,魯迅先生用了三個詞語來形容它,第一個——

生:(齊)美麗。

師:第二個——

生:(齊)幽雅。

師:第三個——

生:(齊)有趣。

師:請把這三個詞語畫下來。(板書這三個詞語)

師:來,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美麗、幽雅、有趣的夢境——(出示,背景音樂響起。)

我彷彿記得曾坐小船經過山陰道,兩岸邊的烏桕,新禾,野花,雞,狗,叢樹和枯樹,茅屋,塔,伽藍,農夫和村婦,村女,曬著的衣裳,和尚,蓑笠,天,雲,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隨著每一打槳,各各夾帶了閃爍的日光,並水裡的萍藻游魚,一同盪漾。

諸影諸物,無不解散,而且搖動,擴大,互相融和;剛一融和,卻又退縮,復近於原形。邊緣都參差如夏雲頭,鑲著日光,發出水銀色焰。凡是我所經過的河,都是如此。

(師生合作讀以上文字:師朗讀畫線部分,生齊讀其他部分。)

師:(稍停)這麼多的景物啊!明寫的就有19種,如果算上省略號,那麼,暗寫的更是不計其數啊!你不覺得有點亂嗎?

生:我不覺得亂。因為這是在夢中,夢裡的景物就是給人一種變幻的感覺的。

師:一種景物疊著一種景物,只有夢境才會顯得如此神乎其神啊!

生:我不覺得亂。這些景物其實還是有規律的,一類是植物,一類是動物,一類是人物。

師:好像是可以這麼分類。那麼,如果把所有的植物排在一起,比如:烏桕,新禾,野花,叢樹和枯樹,竹。把所有的動物排在一起,比如:雞,狗。把所有的人物排在一起,比如:農夫和村婦,村女,和尚。把剩下的景物也排在一起。是不是會更好呢?

生:我覺得這樣反而不像夢境了,而且也顯得不真實了。

師:說到真實,我想到古人說過的一句話:從山陰道上行,山川自相映發,使人應接不暇。什麼意思?你在山陰道上行走,兩邊的美景相互映襯、數不勝數,讓你都來不及看了。真實的山陰道尚且如此,何況是夢中的山陰道呢?看似紛亂的景物,既是真實的反映,更是夢境的特點啊!孩子們,讀著這令人目不暇接的夢境,你的感覺是什麼呢?

生:非常美,美得令人嚮往。

生:我有一種很舒服、很愉悅的感覺。

生:我覺得很有詩意,就像一首詩。

生:感覺夢裡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世界很美好。

師:(結合板書)孩子們,正像魯迅先生自己所寫的這樣,“好的故事”多麼——

生:(齊)美麗。

師:“好的故事”多麼——

生:(齊)幽雅。

師:“好的故事”多麼——

生:(齊)有趣。

師:繼續看,夢境在變化——(出示,背景音樂響起。)

河邊枯柳樹下的幾株瘦削的一丈紅,該是村女種的罷。

大紅花和斑紅花,都在水裡面浮動,忽而碎散,拉長了,如縷縷的胭脂水,然而沒有暈。茅屋,狗,塔,村女,雲,……也都浮動著。

大紅花一朵朵全被拉長了,這時是潑剌奔迸的紅錦帶。帶織入狗中,狗織入白雲中,白雲織入村女中……。

在一瞬間,他們又將退縮了。但斑紅花影也已碎散,伸長,就要織進塔,村女,狗,茅屋,雲裡去。

生:(齊)河邊枯柳樹下的幾株瘦削的一丈紅,該是村女種的罷。

師:原來這個夢是有顏色的,這紅色的夢境展開去,看——

生:(接讀)大紅花和斑紅花,都在水裡面浮動,忽而碎散,拉長了,如縷縷的胭脂水,然而沒有暈。茅屋,狗,塔,村女,雲,……也都浮動著。

師:夢境中的紅色繼續擴散著,一圈一圈盪漾著,於是——

生:(接讀)大紅花一朵朵全被拉長了,這時是潑剌奔迸的紅錦帶。帶織入狗中,狗織入白雲中,白雲織入村女中……。

師:光怪陸離,讓人目不暇接。但是,夢境是說變就變的,只見——

生:(接讀)在一瞬間,他們又將退縮了。但斑紅花影也已碎散,伸長,就要織進塔,村女,狗,茅屋,雲裡去。

師:我們知道,一般的人做夢,只能做到黑白的夢,是沒有顏色的。但是,這篇“好的故事”卻是一個有顏色的夢。孩子們注意看,在這些文字當中,出現了那麼多描寫顏色的詞語。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生:一丈紅。

生:大紅花。

生:斑紅花。

生:胭脂水。

生:大紅花。

生:紅錦帶。

生:斑紅花影。

師:這麼多的紅啊!紅豔豔,紅彤彤,紅燦燦。孩子們,這樣的紅帶給你什麼感覺?

生:這樣的紅帶給我的感覺是非常有生機,生氣勃勃。

生:感覺十分和諧,十分喜慶。

生:我感覺是體現出了這個故事的美麗。

師:總之,在魯迅先生的筆下,(結合板書)這個“好的故事”多麼——

生:(齊)美麗。

師:多麼——

生:(齊)幽雅。

師:多麼——

生:(齊)有趣。

藉助資料,揭示象徵

師:人們常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夢,常常跟人們的願望、盼望和希望連在一起。那麼,這個“好的故事”對魯迅先生又意味著什麼呢?我們一起來看一段資料——(出示。指名朗讀。)

藉助資料,把握意圖:

一個“昏沉的夜”裡,作者於工作之餘閉眼休息的剎那間,在矇矓中看見一幅很美麗的生活的圖畫,其中“許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錯綜起來像一天雲錦”。這一幅美麗的生活圖畫也絕不是模糊的,而是十分清楚和真實的,它像記憶中的江南農村的美麗景色那樣實在,像河岸美景倒映在澄碧的河水中那樣分明……作者希望著這樣美麗的生活,是這篇作品的主要精神。

——選自馮雪峰的《論〈野草〉》

師:孩子們,讀這份資料,我們需要學會抓關鍵資訊。這麼長的一段資料,你認為關鍵資訊是哪句話?掃描,捕捉,鎖定最關鍵的一句話。

生:我認為應該是最後一句話:“作者希望著這樣美麗的生活,是這篇作品的主要精神。”

師:同意這一句的請舉手。

(生紛紛舉手)

師:藉助資料,要學會捕捉關鍵資訊。來,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這最關鍵的一句話——

(生齊讀最後一句)

師:好!鎖定這句話,我們繼續捕捉關鍵資訊。你覺得這句話中,最關鍵的資訊是哪個詞語?考你的眼力,也考你的敏感。

生:我認為是“希望”這個詞。

師:認為是“希望”的請舉手。

(生紛紛舉手)

師:把“希望”這個詞寫到題目的旁邊。(板書:希望)

師:(結合板書)原來,這個“好的故事”,要表達的是魯迅先生的——

生:(齊)希望。

師:原來,這個美麗、幽雅、有趣的夢境,要傳遞的是魯迅先生的——

生:(齊)希望。

師:孩子們一定還記得,這篇“好的故事”寫於——

生:(齊)一九二五年二月二十四日。

師:課前,我請你們的語文老師佈置了一個預習作業,找一找“一九二五年前後的魯迅先生”的資料。誰能簡單地分享一下自己找到的資料?

生:一九二五年,剛好是魯迅先生從事的新文化運動有一些回落的時候,作者這時候有些苦悶,又有一些迷茫。

師:很好,這個資訊很重要!有點苦悶,有點迷茫。繼續分享——

生:我記得魯迅先生從一九二四年到一九二六年出過一部散文詩集,好像叫《野草》。

師:沒錯,這篇《好的故事》就選自魯迅先生的《野草》。孩子們,我也找了一份資料,靜靜地看,默默地讀。(出示)

藉助資料,瞭解背景:

一九二五的中國,正處於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帝國主義在上海租界公然屠殺、拘捕數百名手無寸鐵的革命群眾,製造了震驚中外的“五卅慘案”,血雨腥風籠罩著中國大地。

新文化戰線被分化,一部分青年鬥志冷卻,有的退隱,有的高升,有的甚至公開背叛革命,這使魯迅感到信念動搖的極度苦悶。

黑暗而殘酷的現實,讓魯迅感到求索的悵惘、戰鬥的孤獨。他說:“我時時說起自己的事情,怎樣地碰壁,怎樣地在做蝸牛,好像全世界的苦惱,萃於一身,在替大眾受罪似的。”

——選自王澤龍的《論魯迅一九二五年前後的創作》(有刪改)

(生默讀資料)

師:孩子們,假如要你從這一段資料當中,找一個詞語來形容一九二五年的魯迅的心情,你會找哪個詞語?

生:極度苦悶。

師:(板書:苦悶)苦悶。是的,血雨腥風籠罩著中國,白色恐怖威脅著魯迅,他能不苦悶嗎?

生:悵惘。

師:(板書:悵惘)悵惘。是的,新文化戰線被分化,一部分青年鬥志冷卻,有的退隱,有的高升,有的甚至公開背叛了革命。那麼,是繼續戰鬥,還是放棄戰鬥?那個時候的魯迅是悵惘的。

生:應該是孤獨的。

師:(板書:孤獨)孤獨。沒錯,一方面,魯迅先生在替大眾受罪;但是,另一方面,大眾卻不理解他,這樣的魯迅怎能不孤獨?孩子們,查詢資料就要學會捕捉這樣有價值的關鍵資訊。那麼問題來了,我們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既然一九二五年的魯迅是苦悶的,那麼,他應該夢到的是一個苦悶的夢啊!然而,他夢見的卻是——(出示,生齊讀。)

這故事很美麗,幽雅,有趣。許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錯綜起來像一天雲錦,而且萬顆奔星似的飛動著,同時又展開去,以至於無窮。

師:你不覺得奇怪嗎?按理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一九二五年的魯迅是悵惘的,那麼,他應該夢到的是一個悵惘的夢啊!但是,我們看——(出示,生齊讀。)

我所見的故事也如此。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統在上面交錯,織成一篇,永是生動,永是展開,我看不見這一篇的結束。

師:好像沒有道理啊?要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一九二五的魯迅是孤獨的,那麼,他應該看見的是一個孤獨的夢境啊!但是——(出示,生齊讀。)

我所見的故事清楚起來了,美麗,幽雅,有趣,而且分明。青天上面,有無數美的人和美的事,我一一看見,一一知道。

師:為什麼?為什麼一個孤獨的魯迅,一個悵惘的魯迅,一個苦悶的魯迅,夢到的卻是一個美麗的夢,一個幽雅的夢,一個有趣的夢?為什麼呀?

生:我覺得因為他希望世界是這樣的。

生:我認為雖然當時魯迅是苦悶的,但是他的內心向往的世界是美好的。

生:他有可能覺得以後的中國就是這樣的。

生:我認為是魯迅先生想透過這篇文章寄託他的美好願望。

師:你們的猜測有沒有道理呢?我們再來看一段資料——(出示)

藉助資料,驗證想法:

作者憧憬於“美的人和美的事”,但現實是“昏沉的夜”,沒有“美的人和美的事”,所以只能在夢中看見;醒來卻“只見昏暗的燈光”,“何嘗有一絲碎影”。表現了作者的悵惘和失望,也表現了作者的理想和現實的矛盾。

但作者最後還是堅信他“見過這一篇好的故事”,雖然“在昏沉的夜”。在黑暗的現實中,他強烈地追求“無數美的人和美的事”,把美好的事物描繪得非常“美麗,幽雅,有趣,而且分明”。表面是在描寫故鄉的景物“錯綜起來像一天雲錦”,實際是有所象徵或寄託……

——選自李何林的《魯迅〈野草〉註解》(有刪改)

(師生合作朗讀資料。師朗讀未畫線部分,生齊讀畫線部分。)

師:為什麼夢境與現實完全相反、完全對立、完全矛盾,藉助這段資料,你應該會有新的發現和理解吧?

生:因為現實非常黑暗,所以魯迅先生才要在夢境中追求“無數美的人和美的事”。

生:我覺得這是一種對比。用夢境的美好來襯托現實的黑暗,反過來又用現實的黑暗來襯托夢境的美好,因為那是魯迅先生的希望。

生:我知道了,魯迅先生把這個夢境寫得非常美麗、幽雅、有趣,實際上是有他的象徵和寄託的。

師:原來,夢境不僅是一種理想和現實的矛盾的折射,更是一種理想的寄託、希望的象徵啊!

融入夢境,昇華主題

師:孩子們,剛才我們已經瞭解了一九二五年的魯迅,前面我們也已經美美地品讀了這樣一個美好的夢境。聯絡現實與夢境,你覺得這個“好的故事”象徵著什麼?寄託著什麼?請你以“在昏沉的夜,這一篇好的故事”開頭,寫一寫你的體會和理解。(出示)

在昏沉的夜,這一篇好的故事:

(生獨立完成小練筆,師巡視,發現優秀作業打星號。)

師:孩子們,把筆放下。請所有打星號的同學起立!我們一起來聽一聽,這篇好的故事,象徵著什麼,又寄託著什麼。

生:(朗讀)在昏沉的夜,這一篇好的故事寄託著我對新中國美麗、幽雅、有趣的心願,更象徵著以後新中國的繁榮昌盛。這一篇好的故事是我心目中的世界,世界不是永遠充滿著戰火硝煙的,也可以是美好的、和平的。這樣的世界,這樣的中國,才是我想看到的,未來的中國應該是美麗的、幽雅的、有趣的。

師:是的,這一篇好的故事從此成了魯迅先生在黑夜中前行的燈塔。

生:(朗讀)在昏沉的夜,這一篇好的故事是有象徵的。它象徵著魯迅先生的憧憬和理想。這個好的故事是有寄託的,它寄託著魯迅先生對美麗、幽雅、有趣的世界的嚮往和眷戀。

師:沒錯。這是在絕望當中看見的希望。

生:(朗讀)在昏沉的夜,這一篇好的故事有小河潺潺地流著,發出好聽的聲音,像是在宣稱世界美好、世界有趣。雲朵、村女和茅屋都像是在顯示著世界的和諧安靜,還有生氣勃勃,象徵著許多美好事物在其中,是一個幽雅、美麗而有趣的世界。

師:這麼多美好的細節都已經鐫刻在你的腦海中,雖然它們稍縱即逝,但是魯迅先生還是要把它們追回來,記下來。因為,那是對希望的寄託。

生:(朗讀)在昏沉的夜,這一篇好的故事其實象徵著作者美麗的期望。作者把自己對美好生活、世界和平的追求,寄託在了夢中,與“昏沉的夜”產生了矛盾。作者的結尾是他對中國的美好的想法,而昏沉的夜正是指戰亂中的中國,是指昏沉的中國,作者想讓中國變得和自己的夢一樣,美麗、幽雅、有趣。

師:說得真好。昏沉的夜,那是現實;美好的夢,那是希望。人怎麼可以失去希望呢?

生:(朗讀)在昏沉的夜,這一篇好的故事象徵著魯迅先生對中國總有一天會強大起來,總有一天會走出昏沉的夜的希望,寄託著魯迅先生對未來的嚮往,對美的人和美的事的希望和憧憬。魯迅先生認為中國總有一天會走向美好的明天,這樣一個美麗、幽雅、有趣的故事,一定會在未來的某一天實現。

師:任何時候,都不能失去希望;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棄美好。

生:(朗讀)在昏沉的夜,這一篇好的故事如同一隻自由鴿,喜悅歡快地在高空中翱翔;也如同一片美麗的雲霞,掛在天邊,讓世上愛國的人看見。同時也寄託著對和平世界的希望,明亮而又光彩奪目的世界,是讓人們都愛、想要守護的世界,是和平,沒有戰爭,一個美麗、幽雅、有趣的世界。

師:你用鴿子,你用雲霞,詩一般地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就像好的故事是一首散文詩一樣。孩子們,你們藉由這個故事,不僅讀懂了魯迅先生的這個夢境,也讀懂了一九二五年的魯迅先生。孤獨中憧憬著美麗,絕望中守望著希望。

師:我們知道,一九二五年的魯迅是苦悶的。血雨腥風籠罩中國大地,到處都是白色恐怖,但是,魯迅先生總記得這一篇“好的故事”——(出示,生齊讀。)

這故事很美麗,幽雅,有趣。許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錯綜起來像一天雲錦,而且萬顆奔星似的飛動著,同時又展開去,以至於無窮。

師:一九二五年的魯迅是悵惘的。新文化戰線被分化,一部分青年鬥志冷卻,有的退隱,有的高升,有的甚至公開背叛革命。但是,魯迅先生總記得這一篇“好的故事”——(出示,生齊讀。)

我所見的故事也如此。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統在上面交錯,織成一篇,永是生動,永是展開,我看不見這一篇的結束。

師:一九二五年的魯迅是孤獨的。黑暗而殘酷的現實,讓魯迅先生感到求索的悵惘、戰鬥的孤獨。但是,魯迅先生總記得這一篇“好的故事”——(出示,生齊讀。)

我所見的故事清楚起來了,美麗,幽雅,有趣,而且分明。青天上面,有無數美的人和美的事,我一一看見,一一知道。

師:這一篇“好的故事”,是黑暗中的燈塔,是失望中的希望,是孤獨中的信念和力量,它永是生動,永是展開,鼓舞著魯迅先生戰鬥不止、革命到底。無論現實多麼苦悶,無論生活多麼悵惘,無論自己多麼孤獨。(板書:三個“無論”)

師:孩子們,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魯迅先生的散文詩——

生:(齊)好的故事。

師:(結合板書)這個好的故事——

生:(齊)在水裡。

師:這個好的故事——

生:(齊)像雲錦。

師:這個好的故事多麼——

生:(齊)美麗。

師:多麼——

生:(齊)幽雅。

師:多麼——

生:(齊)有趣。

師:我們終於知道,這個好的故事,寫出了魯迅先生的——

生:(齊)希望。

師:這個好的故事,也寫出了魯迅先生對未來中國的——

生:(齊)希望。

師:無論現實多麼——

生:(齊)苦悶。

師:無論現實多麼——

生:(齊)悵惘。

師:無論現實多麼——

生:(齊)孤獨。

師:其實,好的故事不僅僅是魯迅先生的。我們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

生:(齊)好的故事。

師:那是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

生:(齊答)希望。

師:無論苦悶,無論悵惘,無論孤獨,孩子們,在未來的人生當中,讓我們永遠記住屬於你自己的——

生:(齊答)好的故事。

附:板書

好的故事

在水裡 像雲錦

美麗 幽雅 有趣

那是

希望

無論 苦悶

無論 悵惘

無論 孤獨

教學品讀

那麼遠 那麼近

——王崧舟老師《好的故事》品讀

魯迅很遠。

因為魯迅先生的作品很難讀懂。從讀者的角度來說,如果不借助任何背景材料,對魯迅一無所知的情況下,去讀《好的故事》,真的很難。更何況是六年級的孩子。

魯迅又是那麼偉大,是我們的“民族魂”。魯迅到底有多偉大,他到底偉大在哪裡?這個偉大的生命來自何方?又能帶給我們怎樣的溫暖和啟迪?這也是孩子們最好奇也最困惑的地方。

如何從孩子的接受實際出發,幫助孩子逐漸接近大師名家,這需要教學的智慧和藝術。感謝王老師,用最好的示範,告訴我們,如何慢慢地將這個好的故事浸潤到孩子心中,又如何讓孩子的生命與一個偉大的生命結緣。

一、年代很遠:巧解難詞,走進語言的最近發展區

“一九二五年二月二十四日”,這個時間節點,彷彿是打通孩子和文章之間的密碼。經由它,那些飽含著年代感的詞、難懂的詞,變得親切、自然,不再陌生。當然,這得歸功於王老師的三級解鎖。

一級解鎖:放手。“在初讀課文的時候你跳過了哪些詞語?每人彙報一個。”看似隨性的聊,實則貼著學生的學情展開。

二級解鎖:牽手。“將近一百年,現代文學的初創時間就是一九二五年的前後,我們一起來看看一百年前的這些詞語。”“這些就是你們在初讀的時候曾經跳過去的詞語。而這些詞語到了今天,到了現在,寫法就不一樣了。以前的‘石油’就是現在的……”

陌生化的詞語,要想解其意,其實不難。王老師將詞語的“前世”和“今生”進行牽手,避免了詞語逐個彙報的拖沓,一目瞭然,簡單高效。

三級解鎖:聯手。“‘澄碧’是什麼意思?假如你聯絡了‘澄碧’前面的‘倒影’,又聯絡了‘澄碧’後面的‘小河’,你大概能夠猜出來,所謂‘澄碧’,指的是河水——”“聯絡上下文不一定侷限在一句話裡面,有的時候可以跨越一句話,甚至可以跨越一段話。”

聯絡上下文理解詞語,作為六年級的學生再熟悉不過,但,如何聯絡?聯絡什麼?平心而論,學生是霧裡看花的。王老師清晰地給學生指明瞭方向:可以聯絡詞語的前面和後面,可以聯絡句子中的其他詞語,還可以跨越句子聯絡理解……於是,“錯綜”“交錯”等詞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

經這一放一牽一聯手,等同於打通文章的任督二脈,學生與文章近百年的隔閡,消失了。

二、夢境很遠:造境還原,走進認知的最近發展區

這好的故事,其實是一個美麗、幽雅、有趣的夢境。為了讓學生感受到這夢境的美好,王老師在課堂上,透過充滿詩意的引讀,給學生營造了一個如夢如幻的情境。

1。緊扣“雲錦”,召喚夢境

“這兩段話,這兩個詞,‘錯綜’和‘交錯’在告訴我們,這一篇好的故事就像是一天——雲錦。”“我們一起來讀一讀介紹雲錦的資料。”

在作者眼裡,這“好的故事”就像是一天雲錦。王老師在補充雲錦資料時,一次一次不厭其煩地領讀“雲錦”,足足讀了12次。為何要這麼大張旗鼓地解讀雲錦呢?筆者以為,這不是機械重複,更不是故弄玄虛,而是在學生心裡激起萬千波浪。雲錦有多美,夢境就有多美。這是為進一步解讀夢境積蓄體驗的能量,積澱認知的力量啊!

2。 探賾索隱,確證夢境

“孩子們,快速默讀課文,找一找,畫一畫,課文的哪些地方讓你認定‘好的故事’其實是一個夢境?”

這是一個尋夢的環節,課文中沒有一字一句把這個夢境說破,但字裡行間又都是隱隱約約或明或暗的線索,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尋找,你會發現這個環節很開放、很靈動。前前後後,林林總總,學生找到了將近10種有關夢境的依據。在尋找、思考、分享、聆聽中,學生與其說是在證夢,不如說是在更深入、更細膩地進入文字、進入夢境精深幽眇的內涵。

3。還原品味,重現夢境

李何林在《魯迅〈野草〉註解》中認為:“《野草》有詩一樣的語言,有鮮明的形象性和非常協和優美的音樂性;像繪畫一樣富於色彩,像音樂一樣具有協和的聲音;用這種有聲有色的語言,表現他要表現的生活感受,他的思想感情,他的生活的詩。”

的確,作為散文詩,魯迅先生用他豐富的語言,讓這夢境鮮活、真實、如夢如幻。如何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這夢境的美好。王老師用詩意的引讀、精美的課件、恰到好處的音樂,在迴環復沓的誦讀中,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夢境的幽雅、美好、有趣。

在具體操作中,王老師對待夢境的不同片段採用了不同的教學策略。如果說第5自然段“夢中回憶‘曾經’看見的好的故事”,師生合作朗讀,像如歌的行板,又像每一處打槳,晃悠,自然,隨性。那第7自然段“夢中的‘現在’所見的好的故事”,則採用抓顏色詞、品讀顏色背後的情緒和意蘊,更像一首熱烈奔放、節奏鮮明的圓舞曲。

三、象徵很遠:藉助資料,走進思維的最近發展區

孟子主張:“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王老師認為,瞭解作者的時代背景、生活環境、文化境遇,才能真正讀懂那時候的作品,以及作品所要表達的思想內涵。

課文的象徵意象是難點,課文的表達主旨是難點。對於這個難點的突破,王老師反覆提及“一九二五年二月二十四日”這個時間,並藉助資料,將課後題中的兩段資料,以及學生蒐集的關於一九二五年的魯迅資料,再加上自己補充的一九二五年前後的資料,這些資料有機有序有策略地安排在不同的環節中,透過課堂理答、反覆朗讀、融合音樂、總結板書等方式,將學生的情感與一九二五年的魯迅的內心情感達到跨越時空的共鳴,水到渠成地讓學生走進那個黑暗的年代,走進魯迅當時苦悶無助、彷徨孤獨的內心。

這是理性思辨和情感體驗的完美融合。從現場六位學生的感言中,我們深切地感受到:學生已在不知不覺中把自己的想法和理解融入《好的故事》當中,他們已經走進了魯迅先生的精神世界,並與之共情共鳴。

四、理想很遠:喚醒希望,走進人生的最近發展區

現實世界令人絕望,夢想世界則充滿希望。明知是絕望,但仍然要和絕望抗爭。這是魯迅先生留給我們的力量。熱愛故鄉的人,才是有根的人,有魂的人。魯迅的偉大,還因為他的目光從來沒有離開過故土上的這些人。魯迅的偉大,在於他用手中的筆,跋涉在一條永無盡頭的回鄉路上。

“無論苦悶,無論悵惘,無論孤獨,孩子們,在未來的人生當中,讓我們永遠記住屬於你自己的——好的故事。”

至此,“好的故事”不再只屬於魯迅先生,不再只屬於那個黑暗的年代。王老師在課堂理答、師生對話中,總是行雲流水一般不斷喚醒、不斷點撥“好的故事”的當代意義和現世價值。他試圖藉助課堂上飽滿的場景、鮮活的語言,以及無處不在的詩意的浸潤與流淌,讓“好的故事”轉化為學生精神的營養、希望的種子。

這是王老師的課留給我們的回味和力量。從某種意義上說,王老師和魯迅也是相通的,因為熱愛,一直在路上,一直在跋涉,一直充滿著希望。

如果把以往王老師的課,比作是高山流水的話,我們只能賞之,卻很難仿之。但這堂課,王老師緊扣統編本教材的特點,緊扣課後思考與練習,將語文要素和課堂實踐緊密結合,既高瞻遠矚又很接地氣,給我們一線老師帶來了極大的觸動。原來,這麼難的文章也可以行雲流水地教;原來,課後的閱讀材料可以這樣豐富有機地使用;原來,語文要素和情感迸發真的可以做到共生共長;原來,讀懂魯迅的文章,也沒那麼難……

感謝王老師,經由他的課,讓學生與偉大的魯迅結緣,讓我們與偉大的魯迅在一起。

(作者單位:杭州師範大學/浙江金華市婺城區教研室)

原文載於《小學語文教學》會刊版2020年第12期“好課精選”欄目

好課精選|王崧舟 陳蒸:絕望中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