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被大咖們的育兒觀和成長史點燃,我一口刷完訪談紀錄片,強烈推薦

最近看了一檔講得很棒的訪談類紀錄片,

《生命.成長》

,強烈想分享給大家。現在一共出了兩季,我是一口氣看完的,每期都好精彩,值得多刷!

這部紀錄片,就像看一本打動人的育兒心理書一樣,是育兒,也是育己。

每期節目都會邀請一位教育界的行業大咖、心理學專家、或者教育機構的創始人,

聊一聊他們心中的理想教育和育兒故事,談一談他們的成長曆程

嘉賓有華大基因的CEO尹樺,雨果獎得主郝景芳,世界頂級薩提亞家庭治療法大師約翰。貝曼,一土教育的聯合創始人李一諾等。

看過後最大的感受是,

他們的育兒觀,包括從小接受的家庭教育,其實有很多相似之處。

這篇文章算是我的觀影筆記,我把最觸動我的內容整理了出來,

有情緒管理、適度放手,和如何發現孩子的天賦

,共三個部分,希望對你有幫助。

先從我印象最深的育兒故事說起吧,主角是心理學家賀嶺峰。

被大咖們的育兒觀和成長史點燃,我一口刷完訪談紀錄片,強烈推薦

賀嶺峰可以說是理想中的寬容爸爸,女兒從小寫完作業就可以隨便上網、打遊戲看漫畫,他從來不干涉,還主動女兒給買網絡卡,因為

“那是小孩兒的談資”。

雖然他和太太都是心理學博士,但在他的散養模式下,女兒長成了個快樂的小學渣,四年級就考59分,上興趣班不服老師管教,還自己給自己打100分。

被大咖們的育兒觀和成長史點燃,我一口刷完訪談紀錄片,強烈推薦

有次女兒同一道數學題連錯了四遍,老師一氣之下把賀嶺峰叫到學校裡,劈頭蓋臉地罵了這位“不合格的家長”一頓。雖然心裡不爽,但事後他根本沒跟女兒提被罵這件事,反而鼓勵她最近卷面整潔了很多。

他不罵女兒的理由是:

老師有情緒是她自己的問題,她自以為是個優秀的數學老師,直到遇見了我女兒,那麼簡單的題居然教四遍沒教會,自尊心受到了嚴重打擊.……所以才會想到把我叫去罵一頓。

而我有情緒是我的問題,如果我回家再把我女兒訓一通,那我跟那個數學老師有什麼區別?只是情緒的宣洩而已。

被大咖們的育兒觀和成長史點燃,我一口刷完訪談紀錄片,強烈推薦

所以我的情緒問題是我的問題,老師的情緒問題是她的問題,這些事情跟我女兒都沒什麼關係。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我和我女兒的關係,怎麼能因為外人說幾句壞話就被破壞掉?我絕對不做班主任在家庭中的代理人。

為人父母,最重要的是維護好親子關係。我們需要替孩子扛一點東西,不要老把自己的負面情緒轉嫁到孩子身上。我們應該把孩子的開心、快樂看得更重要,而不是是否能滿足自己的期待。

父母的控制慾其實是“放棄自我”的表現,我們有很多願望希望在孩子身上實現,比如當醫生、學鋼琴、考100分,但每一個個體都承載的是他自己的生命,而不是父母的慾望。

哪怕你是父母,你也沒有權利去規定另一朵花、一棵樹如何開放,因為你也是一朵花

被大咖們的育兒觀和成長史點燃,我一口刷完訪談紀錄片,強烈推薦

被大咖們的育兒觀和成長史點燃,我一口刷完訪談紀錄片,強烈推薦

華大基因CEO尹樺在另一期節目中換了種表述:生一個蛋,告訴這個蛋,我上一代是做母雞,下一代你要變成鳳凰,咱倆一起努力變鳳凰

被大咖們的育兒觀和成長史點燃,我一口刷完訪談紀錄片,強烈推薦

。但她忘了自己應該先變鳳凰呀,是不是自己也沒做到呢?這是問題的核心。

我們對孩子不安全感的投射,其實都源於自己對外界的不安全感,實際上是對自己沒信心,對世界沒安全感。

在孩子身上抱有太多期待,是希望我們的孩子能替我們找到安全感,所以孩子成了父母不安全感的替罪羊。

只有父母自己找到了安全感,孩子才不會被父母的焦慮影響。如果每位父母能有這樣的心態,還會出現輔導孩子作業雞飛狗跳,突發心梗的事嗎?

被大咖們的育兒觀和成長史點燃,我一口刷完訪談紀錄片,強烈推薦

除了深呼吸,再給一些切實可行的情緒管理小方法:

1. 每天和家人一起做一些有互動的事。

比如擁抱孩子四分鐘,雙眸凝視對方四分鐘,在寒冷的冬日你們的身體一定會因此溫暖起來,家人間的肢體接觸、打打鬧鬧很重要。

2.

多笑。

人的笑臉是一種天生的本領,外周肌肉和大腦前額葉已經成了一種無條件的反射,所以裝笑的最後會變成真笑。別把工作中的負面情緒帶回家,你可以對著鏡子傻笑五分鐘,再去和孩子相處。

3. 多說一些積極的話。

用心關注孩子的變化。比如五個字母錯了三個,那就關注寫對了的兩個字母,讚美孩子的進步,而不是做得差的方面。

被大咖們的育兒觀和成長史點燃,我一口刷完訪談紀錄片,強烈推薦

第二個想分享的是《老子說》、《莊子說》的作者蔡志忠的故事,可以總結為——

讓孩子為自己的人生負責,給孩子無限的愛和自由。

蔡志忠的人生經歷很特別,家境普通,15歲離開家去臺北畫漫畫,全靠自學成才,只念到初二。他是位非常成功的漫畫家,作品銷量超千萬冊,更是很多年輕人瞭解中國古代智慧的媒介。他還獲得過亞洲橋牌的冠軍,又花了十年研究數學和物理,在多個領域風生水起。

這樣鬆弛隨意,又能把每件事做到極致的性格源於他的家庭教育,

在15歲離開家之前,他們家從沒出現過問號❓。

不用問“媽媽我能吃月餅嗎?”,直接把六顆月餅都吃了就行。

被大咖們的育兒觀和成長史點燃,我一口刷完訪談紀錄片,強烈推薦

即使最後要永遠地離開家,也不是去問他父母不可以,

而是去告知父母自己的決定。

“爸爸,我明天去臺北。”

“去幹嗎?”

“去畫漫畫。”

“找到工作了嗎?”

“找到了。”

“那就去吧

被大咖們的育兒觀和成長史點燃,我一口刷完訪談紀錄片,強烈推薦

。”

被大咖們的育兒觀和成長史點燃,我一口刷完訪談紀錄片,強烈推薦

27個字對話結束,不帶懷疑和擔心。他從小遵循的家庭準則也對標他對女兒的教育:

你身為蔡家的小孩,你就是自己的主人,你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父母會永遠支援孩子,不問為什麼。

在另一篇採訪裡,蔡志忠提到了女兒的童年趣事,兩三歲讓女兒自己決定選單,上小學第一天做甩手掌櫃讓女兒自己回家,14歲支援女兒獨自去日本旅遊✈。

他的理念是,

如果父母幫孩子做了選擇,即使她順利地走完這條路,也會懷疑可能她自己決定會更好。

所以父母能做的只能是舉雙手支援孩子的選擇,讓她自己承擔後果,同時告訴她:

你可以犯一百萬次錯,可以考一百次零分,這些都不會改變你是我女兒的事實。”

全世界七十億人,在七十億中間最樂意幫助你,實質幫助你最多的人一定是我,所以你犯了什麼錯,或者需要我處理的,第一時間告訴我,我一定不會罵你。

即使你突然懷孕了,想去拿小孩,如果需要我幫忙,第一時間告訴我,不要有因為害怕而錯過了那個最佳時機。

我的意思是,我永遠會沒有底線地幫你。

這些話他從女兒三歲開始,講到二十三歲,說過無數次。也因為如此,他和女兒一直是無話不談的朋友,考零分、選男友,選興趣班,任何話題都可以,理想中的親子關係。

再回到現實。我對一位心理學家的這段話印象很深,大意是:翻開家庭教育史,古今中外從來沒有一批家長在孩子的教育上面,花費如此多的時間、精力和情感。

但是說實話,如果再過幾十年或者上百年,回顧並評價現在這段中國教育史時,

我相信,那個評價保證是負面的,這代家長做得是非常不合格的。

被大咖們的育兒觀和成長史點燃,我一口刷完訪談紀錄片,強烈推薦

原因就是我們一直在為孩子做決定,卻不能為孩子承擔可能造成的後果,而不是像蔡志忠、賀嶺峰這類父母一樣,我們缺乏說出

“我不支援你的選擇,但如果你選擇了,我會支援你”

的勇氣。

愛你的小孩,“愛”就是讓那個小孩敢於冒險奮鬥,因為ta知道,家是最堅強的後盾。

被大咖們的育兒觀和成長史點燃,我一口刷完訪談紀錄片,強烈推薦

第三點想總結《生命。成長》中,大家對如何去發現孩子天賦(報興趣班)的觀點,思路是相似的。

藝術教育的本質,是給人生找點樂子

首先需要考慮的是,

我們為什麼要給孩子報興趣班?

原因不外乎是為了孩子升學、為了能有一項拿得出手的才藝,或者先塞兜裡再說,反正總有一天孩子會用到。

然而所有技藝的養成,都需要熬過那個漫長重複,外界看來會相當枯燥無趣的狀態。所謂的“一萬小時定律”一定需要自身興趣的加持,靠家長打雞血很難走到最後。

被大咖們的育兒觀和成長史點燃,我一口刷完訪談紀錄片,強烈推薦

△嚴伯鈞覺得拉空弦完全不是個枯燥的事,因為每拉一小時,他就離拉曲子的目標更近一步了

藝術教育的本質,應該是讓人生變得有趣,讓一個人獨處也能過得開心。

這種開心的方式是持久的,而且隨著修為不斷地提升,孩子會越來越能感受到其中的美好,學習是一件非常快樂、享受的事,尤其是學成的快樂。

不要急於評判,先讓孩子培養興趣

在讓孩子嘗試各種興趣班的時候,他們一定會發現自己更擅長的方面,可以比其他小朋友做得更好。“努力就會成功”是個善意的謊言,

人只有在做自己最拿手、最喜歡的事情時,ta才可能做到極致。

而在找到孩子的愛好之前,試著進入孩子的世界,盡情地傻玩吧,

不要急於評判,別太在乎眼前的成品,先讓孩子培養興趣。

心理學教授賴念華早年間是一位美術老師,她說她太清楚怎麼教孩子,創作出一份「讓家長滿意的作品」了。但這個過程中,孩子的創造力會被完全剝奪,那不是孩子真正想表達的東西。

被大咖們的育兒觀和成長史點燃,我一口刷完訪談紀錄片,強烈推薦

所以市面上出現那麼多迎合家長心理的速成興趣班,模板式教學。

被大咖們的育兒觀和成長史點燃,我一口刷完訪談紀錄片,強烈推薦

△賀嶺峰的女兒很喜歡畫畫,但他只送女兒去上了三天興趣班,原因是“老師在不斷否定我女兒,但我女兒以後又不準備做油漆工。”

因為當孩子被一再地否定,達不到父母的要求時,孩子就會本能地退縮說自己做不到,這是得不償失的事。

指導的步驟交給老師就好,父母的任務不是去糾正對錯,評判好壞,僅僅去表揚孩子做得好的方面就夠了。

比如我希望孩子往左走,別往右走,那她往右我不鼓掌,稍微偏離右邊我就鼓掌,越往左走我就鼓得越大聲,這樣才是正確的反饋。

要自身作則,才能靜待花開。

最後最重要的一點是,

身教重於言傳,父母對孩子的習慣養成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如果我們想讓孩子看書,我們自己就要養成閱讀的習慣,每天抽出足夠的時間閱讀,而不是刷手機。家裡有足夠多的書,把書放在孩子夠得到的地方,每天給她講繪本,做階梯式的閱讀,孩子自然也就會養成閱讀的習慣,她會覺得書是家和生活的一部分。

而如果你搓著麻將,說讀書好,孩子一定不會相信,沒有任何說服力,我們願意為一件事件付出的心力和它的重要程度絕對是正相關的。

在和孩子日常相處時,父母的喜好是沒法表演給孩子看的。

只有你真正地想這樣去生活,你的行為和價值觀知行合一的時候,才有可能影響孩子。

被大咖們的育兒觀和成長史點燃,我一口刷完訪談紀錄片,強烈推薦

△林曦平時很喜歡在書房看書寫字,她驚喜地發現自己對讀書的喜歡居然影響了兒子。

說到底,給予孩子無限的寬容和耐心,俯下身去傾聽孩子的情緒和想法,就是養娃路上的寶典啊。

這檔紀錄片的內容分享就到這裡了,也歡迎留言對你觸動最大的育兒紀錄片,或者育兒書片段給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