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隨筆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隨筆

作為一個現代人,但凡想有點作為的人,都是在學習繼承前人的知識經驗基礎上,有所創新的。比如想從事文學創作,就得認真閱讀名家的作品。特別是經典作品,要反覆地看,要不斷地看,要百讀不厭。經典著作,讀一遍有一遍的認識體會,讀一遍有一遍的領會收穫。因此古人有“書百讀遍,其義自見”說法。

無獨有偶。早晨在網上看到一篇《凡是把一本書讀100遍的人,沒有一個不成大器》文章,單從題目,就把一本好書多讀推到了極限。作者引用猶太人格言:“學習就是重複。”強調重複的價值。

猶太法典《塔木德》闡釋得透徹》:“只有你把書念100遍,你就有能力讀懂世界上任何一本書。”猶太小孩在12歲時候,人人把相當於中國《三國演義》那麼厚的《舊約全書》讀100遍。舊約不僅僅是聖經,更是一本文學名著。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隨筆

在中國把名著讀100遍的大概只有三個人:一是巴金,他把《古文觀止》讀了100遍;另一個是茅盾,把《紅樓夢》讀100遍;再一位是蘇步青,放牛時把鄰居家的殘破不全的一部《三國》,讀了100遍。

那時候,培養人才的效率,與猶太人相比都毫不遜色。西南聯大幾千人,留在大陸的有118人成為院士,去了臺灣的成大器者並不比大陸少,去了美國的有世界級數學大家陳省身,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李政道,以及一大批美國一流大學的教授;燕京大學是一所教會學校,每年招生300多人,1919年創辦,1952年結束,歷時33年,前後共計9988位學生,產生了33位院士,91位學科奠基人。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隨筆

有人把民國教育與現在教育比較,認為現在的碩士研究生,無論漢語英語,不如70年前的中學生。那時中學生進入大學,能用英語上高等數學課,而現在不行。進而尖銳地批評道:許多人甚至老師,也不明白,唸書是修路,讀書才是自己走路。今天的學生,從6歲入學,到二十二歲大學畢業,一直都是考生,一部忙於考試而無暇讀書的機器,不可能成大器。一個忙於考試而無暇讀書的民族,不可能有希望!

這從一個側面印證了為什麼近年中國那麼多有條件的人,把孩子送出國上學原因。這是每一箇中國人應該深思的一個問題,特別是教育管理部門,更應該反思中國目前的應試教育的弊病,給國家民族發展帶來的不利與滯後,給以充分正確估量。在此基礎上,對應試缺陷和弊端,大膽改革,大力推行素質教育,為振興中華民族和實現中華復興夢,提供最重要、最寶貴而又充足的各方面人才。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