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泗州戲歌《要聽還是拉魂腔》

本文由孫淑兵創作

《要聽就是拉魂腔》(簡稱《拉魂腔》)是由許成章作詞、晨見作曲的泗州戲歌。這是一首帶有泗州戲味兒的原創男女聲對唱的聲樂作品,曲調朗朗上口,為樸實無華的唱詞插上了騰飛的翅膀。該作品由宿州市泗州戲劇 團陳若梅、李書軍演唱,安徽省泗州戲劇院周斌、李芳芳表演,自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於皖北大地問世以來,快速傳播到蘇、魯、豫、晥接壤地區的廣大城鄉,享譽千家萬戶,央視一套、三套、七套和十一套的有關欄目曾多次播放過它。

一、早期的“拉魂腔”與“泗州戲”

泗州戲是安徽省的主要戲曲劇種之一,源於“拉魂腔”。拉魂腔最早起源於江蘇的海州,其音樂源頭可追溯到清代乾隆年間,原為民間傳唱的“太平歌”和“獵戶腔”。這些簡單的秧歌、號子,經過了漫長時間的傳唱後,才演變成為後來廣義上的“拉魂腔”。

它之所以被稱為“拉魂腔”,大致有兩種含義:一是早期的“拉魂腔”藝人們大多為生活所迫,經常“以藝乞食”。在“唱門子”的階段,有的藝人手持“太平鼓”演唱,專門替有災難的農民開鎖子還願,為被驚嚇的孩子“叫魂”,起到安神、驅邪之作用,傳說這種曲調可以拉人之魂魄,故稱“拉魂腔”。二是由於這種曲調非常優美動聽,尤其是女唱腔,委婉悠揚,好多人為聽此調,廢寢忘食、趕場看戲,好像魂被拉去了一樣,故被譽為“拉魂腔”。

在安徽,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前,唱“拉魂腔”的藝人,大多為古泗州人。為突出地方戲曲的區域特徵,1952年將安徽的“拉魂腔”正式命名為泗州戲,它與山東、江蘇的柳琴戲以及蘇北的淮海戲同出一源。

二、當代的戲歌與《要聽還是拉魂腔》

“戲歌”是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在中國文藝舞臺上出現的一種以戲曲音調為素材創作的歌曲演唱形式。八十年代初,黃梅戲演員吳瓊率先在以黃梅戲音調為素材創作的聲樂作品中融入了民歌和通俗歌曲的唱法,並錄製了一批“黃梅歌”的音帶,如《夫妻雙雙把家還》等。這批黃梅歌既帶有黃梅戲的韻味,又有歌曲抒情而有親切感的旋律,加上現代音樂的配器手法和新穎的唱法,深受青年歌迷的青睞和不少中老年聽眾的喜愛。

“戲歌”不僅保留了傳統民族戲曲的音樂神韻,而且還具有一定的時代氣息。聽起來像戲又像歌,感染力很強,耐人尋味。如京歌《故鄉是北京》、《說唱臉譜》、《沒有黨就沒有新中國》和以民間說唱京韻大鼓為元素創作的《前門情思大碗茶》、《重整河山待後生》等作品都是戲曲與歌曲成功嫁接的典型範例。

《拉魂腔》即是在那個年代裡橫空出世的第一首泗州戲歌。其歌詞運用了以七言句式為主的結構;韻轍上選擇了泗州戲的“彷徨”韻。唱詞格式和篇幅上的要求既不同於戲又不同於歌。在音樂創作上,曲作者為男聲選擇了泗州戲最具特色的“揚腔”、“起腔”、“撩也子”和“拉後腔”的曲調;為女聲選擇了“立腔”、“回龍調”和“小嗓子”作為創作元素,最大限度地向觀眾展示了泗州戲聲腔的

藝術

特色,以充分表現在淮北大平原上男人們的豪爽、純樸性格和女人們婀娜多姿的浪漫風韻。為了滿足年輕觀眾的審美需求,更好地體現時代氣息,除了加上男女伴唱外,還設計了一領眾和式的RAP:“喇叭吹、鑼鼓響,開口就愛唱那拉魂腔,唱得(那個)高粱紅了臉,唱得(那個)小麥穗兒黃,小夥兒聽罷了渾身的勁兒啊,唱得(那個)大姑娘更漂亮。爺爺奶奶要是聽了這個調哇,(眾問:怎麼樣啊?)包叫他返老還童壽無疆!”隨之,出現了男聲的自問自答句:“你要問我心裡想的啥呀?”眾和:“想讓你再來一段拉魂腔!”緊接著女聲以清脆甜潤的歌喉、以“緊打慢唱”的大抒情,以泗州“回龍調”嫵媚多姿的聲腔沁人心脾,使聽眾如痴如醉。結尾部分男聲以高亢激昂的“揚腔”和女聲委婉抒情的“小嗓子”互相輝映,再次強化了“要聽還是拉魂腔”的主題,從而給人以美的享受,給聽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拉魂腔》曾獲‘98全國戲歌邀請賽的優秀表演獎、優秀作曲獎(本屆比賽最高獎);1999年該作品又被攝製成MTV在中國電視學會舉辦的“全國百家電視臺音樂類節目評選”中一舉奪得金獎。近年來,《拉魂腔》還被改編成棗莊柳琴版和江蘇淮海戲版,由多個專業文藝團體演出,並多次參加國家級、省級的重大藝術活動。一首泗州戲戲歌能在黃淮大地上傳唱20年,足可見《拉魂腔》的生命力。

綜上所述,國家級非物質

文化

遺產泗州戲是由拉魂腔發展而來的,在中國戲曲史上佔有一定的地位。泗州戲歌《拉魂腔》結合了泗州戲音樂元素與歌曲的創作手法,是中國文藝舞臺上的一個新型音樂品種,拓寬了傳統泗州戲曲與歌曲創作的思路,在泗州戲音樂和現代歌曲的創作中找到了一個最佳契合點。

泗州戲歌《要聽還是拉魂腔》

泗州戲歌《要聽還是拉魂腔》

泗州戲歌《要聽還是拉魂腔》

泗州戲歌《要聽還是拉魂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