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印度再現高分片,所謂人生《起跑線》,不過是傷仲永式的自縛

印度再現高分片,所謂人生《起跑線》,不過是傷仲永式的自縛

推薦語:泯然眾人矣的填鴨式教育,經受資本腐化的起跑線,真的能助贏嗎?

印度再現高分片,所謂人生《起跑線》,不過是傷仲永式的自縛

世上所有父母,大概都有一顆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

他們巴不得將自己最好的都拿來,獻寶似的全給孩子,繼而冠冕堂皇地,將自己畢生未完成的夢想,交予孩子去延續輝煌。

問題是,現代競爭如此激烈,如何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是當下父母殫精竭慮思考的問題。

印度再現高分片,所謂人生《起跑線》,不過是傷仲永式的自縛

17年,印度高分電影《起跑線》,就很諷刺地講述了富人與窮人間,關於孩子人生起跑線的話題。全片用較為娛樂的口吻,描述出當今社會畸形現狀:

父母為了幫孩子贏,究竟會做到何種地步?

又或者說,所謂贏取人生,究竟是孩子自身的想法,還是父母一意孤行的意願?

當現代教育,淪為上層人士把玩的遊戲,那窮人家的孩子,出路在何方?

印度再現高分片,所謂人生《起跑線》,不過是傷仲永式的自縛

影片一開始,男主人公拉吉開了家服裝店,收入穩定,可以算是當地小有名氣的有錢人士。

拉吉是個很隨意的人,過日子圖個輕鬆痛快就好,可妻子米塔不是這樣,她事事追求完美,要面子爭口氣,不服輸的性格,在對待女兒的態度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米塔是個女兒奴,小到給女兒噴驅蚊水,抹防曬霜,穿防曬衣,大到讓女兒幾點吃飯洗澡,看多久電視,看什麼節目,都要安排得清清楚楚。

可謂是事無鉅細,都得親手操刀。

比如帶女兒去公園玩,滑滑梯還得用溼巾消毒,不允許女兒和貧民玩耍,怕他們身上有病菌。

在她眼裡,事關女兒,沒有大小事,全部都要親力親為。

其操心程度,可以說是有點吹毛求疵了。

印度再現高分片,所謂人生《起跑線》,不過是傷仲永式的自縛

正是米塔對女兒人生精確的控制慾,所以她在給女兒選擇學校的問題上,就格外認真。

其實這點也不難理解,每個父母想的是,學校是孩子進步的殿堂,比起不太高階的公立學校,那些榜上有名的學校,才更符合孩子身份,才有利孩子走向美好未來。

所以米塔執著於,讓女兒皮婭進入幾大名校之一,認真學習英語,並跨入上一個階級,做個人上人。

米塔認為,在這個社會,過得挺好是沒有用的,孩子如果沒有選對學校,學到真材實料,那孩子只會重複父母失敗的人生。

這對於米塔來說,著實無法接受。

在印度,英語甚至成為了階級的鑰匙,誰掌握了英語,就跨入上一層的世界,成為那個受人尊敬的人上人。

可問題來了,這些名校都不好進,要想獲得入學資格,得住進市區,也就是所謂的劃片校區。

所以為了能入學,要賣掉長久以往居住的房子,躋身上流社會的居住地區。

印度再現高分片,所謂人生《起跑線》,不過是傷仲永式的自縛

剛才也說到過,拉吉和米塔算是兩種不同的人,他們對待人生的態度也是截然不同的。

前者是隨性生活,強調天大地大快樂最大,他對孩子的教育,講究適合,覺得適合孩子的,孩子快樂的,就是最好的。

米塔相反,她是追求精英派的代表,要做就要做到最好,沒有挺好中間值這一說,為了不讓女兒重蹈自己平庸無奇的人生,所以她凡事都要給女兒拿到最好的。

比如交往上流社會的朋友,比如吃最營養無公害的食品,比如上最好的學校等等,無一不是希望女兒皮婭出人頭地,過令人豔羨的一生。

電影中的學校,說白了,已經不是簡單學習進步的地方,是貧富階級的鬥爭,是無法跨越的階級壁壘。

正如拉吉吐槽的:“教育已經失去了它的本質,而淪為了一樁生意。”

名校的教育,剝開表面光鮮亮麗的軀殼,內裡不過是上層社會利用錢權交易的地方,成為上流人士的兒女私人教育場所。

印度再現高分片,所謂人生《起跑線》,不過是傷仲永式的自縛

雖然爸爸拉吉不太贊同,給女兒這樣階級教育,但鬧不過媽媽米塔的偏執。

於是夫妻倆想方設法,裝作有錢有勢的人,躋身上流社會的居住所,試圖託關係走後門,用盡一切法子,去追逐高聳的入學門檻。

在影片裡,媽媽米塔就是典型被半腐蝕狀態下的不完全體,她看不起自己家庭,是充滿銅臭味的,顯得很世俗,不夠高階。

所以她一來,就舉辦派對,拉上富人區裡的街坊鄰居,強迫父女倆去適應沒必要的階級交流,學習那些上等人該有的涵養。

她禁止女兒和爸爸跳舞,因為那不得體,要求女兒多說英語,因為母語顯得很下等……

種種言行舉止,顯示出米塔內心的矛盾。

她其實明白階級的不公平,階級化下的畸形,也正是明白,所以不停追逐,渴望脫離下等的集體。

這種違心的生活,讓夫妻倆都苦不堪言,矛盾頻發。

印度再現高分片,所謂人生《起跑線》,不過是傷仲永式的自縛

說到底,時至今日,還是很多父母不明白,教育對孩子的意義,不單單只是學校給予知識而已,父母的言傳身教,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才最為重要。

父母是什麼樣的人,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孩子成為哪一類人。

我一直不太喜歡“幫孩子贏在起跑線上”這句話,因為這條線,很容易受父母主觀意願的影響,成為他們心中認為會贏的線,而不是專注孩子自身。

什麼意思呢?

就是在孩子天賦還沒顯性的時候,強迫他去學習你認為很好的東西,其結果就是,使得明明一個天才舞蹈家,你讓他成為了平庸的數學家。

資本主義階級論入侵教育的結局,迎來的就是傷仲永的悲劇,讓人才都泯然眾人矣。

你看電影中,為了讓女兒皮婭入學,他們甚至背後買通關係裝窮人,剝奪貧民窟孩子入學的機會,在年幼的皮婭面前,上演一場又一場成人的詐欺術。

試問,在道德觀念上模稜兩可成長起來的孩子,今後三觀會正確到哪裡去?

印度再現高分片,所謂人生《起跑線》,不過是傷仲永式的自縛

這世上父母說過最毒的話,怕就是“

我是為你好

”,這種毒性,無異於男人說的“

我養你

”。

表面上是為你好,實際根本沒有顧慮你真的好不好。

當孩子成為父母的附屬品,被無情剝奪童年的快樂,亦步亦趨按照父母想法過一生時,這種囚禁實在是令人窒息。

所幸影片的最後,爸爸拉吉醒悟了,他不再聽從米塔的想法,勇敢自曝,歸還窮人家孩子的讀書名額,帶著女兒和米塔,昂首闊步地走出充滿黑幕的名校。

印度再現高分片,所謂人生《起跑線》,不過是傷仲永式的自縛

這部電影,直面當今社會熱門的階級問題和教育話題,點破了一個病態的社會現象。

記得三毛說過一段話:

“大部分的中國父母,將孩子當作命根,將孩子視為自己生命的延伸與繼續,期望自己一生沒完成的理想和光榮,都能在孩子身上實現,更認為,自己人生的經驗,百分之百,都可以轉移都教育下一代的身上去。”

顯然,這是不對的。

任何一個人要是想要起跑,想要贏,什麼時候都可以重新出發,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和人比,而是和自己比。

所謂贏在人生的起跑線,應該是適合每個人自身的線,追逐自己想要追逐的夢,而不是被資本腐蝕,成為追名逐利的風箏。

萬一哪天風停線斷,怕是輸的更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