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家為何傷人》:父母的定位錯了

01 夫妻關係是家庭的根基

在中國式家庭裡,親子關係永遠是高架於夫妻關係,特別在母親眼裡,孩子就是自己的一切和生命重心。

人一生經過兩次“誕生”,一次從媽媽的子宮裡出生,一次是戀愛。縱然我們一生中會建立各種各樣的關係,但戀愛是我們生命中能自主建立的最親密的關係。正因為可以選擇,我們自己的人生才變得更有意義。

《家為何傷人》:父母的定位錯了

其實,戀愛主要意義不是讓我們找到能黏一輩子的伴侶,而是讓我們深刻意識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人,伴侶是另外一個和自己一樣獨立且重要的人。這樣獨立的人,又能親密相處。

誠然,我們常說人生是一場修行,戀愛何嘗不是如此,交往本就是確認彼此合不合適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在一起或不在一起,愛了或不愛了都很正常,透過戀愛這個過程不斷修正自己才是正確的成長,或許這個階段我們會重複童年的錯誤,也可能修正童年的錯誤。這都是生活贈予的“禮物”,主動面對就好。

記得有一期《愛情保衛戰》,一位女嘉賓因為自己的原生家庭很早破裂,成年後特別渴望擁有自己的家,跟男嘉賓一起交往時,總是迎合對方,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對其照顧有加,內心卻很自卑,就算男嘉賓要她養著,她都願意,甚至這個男嘉賓的媽媽還帶了其他女生到家裡,和男嘉賓相親,這個女嘉賓竟然還要和對方結婚,讓我無法理解。

《家為何傷人》:父母的定位錯了

不過在讀了武志紅老師的《為何家會傷人》後,我便能認識和理解一些。

但不論任何時候,就算原生家庭對自己帶來了非常大的影響,甚至傷害,我們都不要放棄自己,縱然父母這個選項你無法選擇,可自己未來想過的生活,想要成為怎樣的人,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選擇權。

其實,夫妻關係才是每一個家庭的核心,就如一棵參天大樹,深入土壤的健康根基才能讓其保持幾十甚至上百年,否則很容易被“瓦解”。

不管是面對困苦還是富足的家庭生活,作為父母都應盡力做到好好對待彼此,讓孩子看到幸福本來的模樣,愛的溫度,如果實在無法繼續,也請勇敢面對問題,不要讓孩子去承擔。

02 分離是永恆的主題

龍應臺的《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在家為何傷人》這本書裡也說到:無論分離有多疼,我們必須這樣做,因為——分離和愛同等重要,它們是生命中最重要的兩個主題,它們一起作用,讓一個人成長,讓一個人成為他自己。

《家為何傷人》:父母的定位錯了

於是,我們便在這一次次的“目送”中長大、成熟,從嗷嗷待乳的嬰兒、天真爛漫的孩童到青春年華的少年們,再到工作這一系列的過程裡,我們不斷的分離和成長,這也是生命發展的規律。

所以,這個分離最關鍵的是孩子與媽媽的心理分離。特別是媽媽對幼兒無條件的愛,能使他願意分享每一個新獲得的技能和體驗,媽媽對他發自內心地理解和鼓勵,可使幼兒在實踐期的受挫感會漸漸消失,他會重新變得自信起來。但同時,幼兒的自主感也在成長,他越來越喜歡自己做主。

如果這個分離的基礎打好,可以為孩子學會成熟分離——享受親密,更為享受距離而打下堅實的基礎。

《家為何傷人》:父母的定位錯了

而每一個懼怕親密或懼怕距離的成年人,他們的問題幾乎百分百地可以回溯到與媽媽心理分離的問題上。

由此看來,作為父母用自己的愛和鼓勵,為孩子勇敢探索未來做堅定後盾,成為孩子黑暗裡的燭火,冬日裡的陽光,讓他們完成完美的分離,勇敢做自己,便是愛的成長和真正分離。

03 別把焦慮轉嫁給孩子

這個時代好像“焦慮”橫飛就是標配,否則都要被out了,從家長、孩子到職場中人,無不涉及其中。

在以前,我們的經濟、物質比較匱乏,無處可出,便只能是放羊孩子。

但時代已然至此,孩子的彈珠變成了畫筆,跳皮筋變成了籃球,我們誤打誤撞的自學成才“進化”成系統化培訓,讓孩子看到更大的世界,接觸了更多的事物,更能規範化學習,何樂而不為呢。

但因為焦慮,所有的一切都變味了,這樣的事例在日常生活裡隨處可見,一個幼兒園小朋友最起碼3個興趣班,上小學了又開始各種文化課狂補如英語、奧數等,一個週末就在這麻木的忙亂裡紛飛,這樣做的原因到底是孩子的焦慮還是家長的焦慮呢?

《家為何傷人》:父母的定位錯了

究其原因,父母,尤其是媽媽,他們自己的成長停滯下來,對自己能否適應社會產生了巨大的焦慮,但他們不是透過自己的成長去解決問題,而是將希望更多地寄託在孩子身上,結果讓孩子承受了雙倍的壓力。

家長們要知道學生與教師的關係,核心是學習。而親子關係的核心是愛。家長們認為,愛孩子的方式就是讓孩子好好學習,而孩子們知道,成績與愛是畫等號的。

於是乎,焦慮就這樣慢慢吞噬了孩子的希望,扭曲了父母的愛,毫無節制地控制和意志的強加帶給孩子沉重的精神壓力和心理負擔,孩子慢慢沉默不語,成績一落千丈,甚至有的孩子選擇自殺來逃離。

比如全職媽媽的陪讀就是一種焦慮的轉嫁方式,自己停止成長,而將“提高競爭能力”的壓力完全轉嫁給孩子。還有一些家長,以打罵孩子為主要方式,來轉嫁自己的負面情緒,緩解焦慮,甚至一些家長,雖自己並未停止成長,但孩子則成了他們證明自己的工具,而不是獨立成長的另外一個人。只有孩子成功了,自己才有臉面。如果孩子不能出類拔萃,自己會覺得很丟臉。

《家為何傷人》:父母的定位錯了

孩子們就在這或多或少的原因和狀態下,成了焦慮的承受者,幼小的肩膀上不僅要扛起學習的重任,還要揹負家長焦慮的甩鍋。

就如武志紅老師所言:不能將你的自我,寄生在孩子身上。自己停止了成長,不能實現,或不願意努力的,就靠著孩子去做,去面對,把自己的意願強行轉嫁給孩子。這就是一種自私和無能的表現。

所以,還是好好修煉自身,為孩子提供美好的環境才是正道。

由此看來,我們做父母的要學著和孩子一起成長,用自己的一言一行逐漸感染和帶動孩子,而不是轉嫁焦慮,甩給孩子,同時進化自己愛孩子的方式,不只是提供物質,更關注孩子心理需求和見識的提升,讓我們和孩子都在成長的道路上逆風飛翔。

《家為何傷人》:父母的定位錯了

其實,愛是無限大,不會因為立場不同而放棄,也不會因為分離而終止,關鍵是我們要學著目送孩子離開,鼓勵孩子由內而外地成長,讓孩子擁有選擇權,勇敢做想做的自己。

所以,一個孩子的健康成長,主要來源於父母的關愛和家庭的溫暖,孩子需要在心裡依賴家,在行動上積極主動的探索才能踏出自己的一方天地。而我們父母則需要多反思自己,經營好感情和生活,讓家成為愛的港灣,愛成為家的語言。

作者簡介:小米大圈,樂於分享,有點毒舌的愛的踐行者,與爾一起理智看世界,自帶能量地成長。

(圖片來自網路,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