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別讓假性情緒干擾到你

1。

小的時候性子急,去哪都要跑著去。

在外面跑得多了,難免摔跤。回到家指著傷口跟父母訴苦,父母卻十次有九次責備說:你看你!一點不知道小心,跑步不知道看路的嘛?該。

我心想:明明是你們的寶貝兒子受傷了,這才是重點好麼。怎麼反倒教訓我一頓呢?

類似的狀況接連發生,我小小玻璃心裡的這道坎,也就一直過不去。

直到有一次,大人們都不在,我照看弟弟。

一轉身的功夫,人沒了。

不到十分鐘小傢伙哭唧唧跑回來跟我說:我剛剛去馬路上玩,一個車開過來,可快了,差點把我撞到。

我問:車呢?他答:跑了。

你猜我怎麼說?按理說,我應該安慰他,抱抱他什麼的,畢竟他是“受害者”嘛。

但我的第一反應竟和父母如出一轍:你怎麼這麼皮?過馬路不會看車嘛?再有下次看我怎麼收拾你!

2。

弟弟自然如小時候的我一般,委屈地抹眼淚,估計在心裡也會偷偷埋怨:什麼破哥哥,對我沒有一丁點感情。

但這件事卻讓我徹底原諒了當初父母的反應。

我也才明白過來:他們當初發火,不是衝我,就像我發火也不是衝弟弟。

甚至可以說:在現實情境中,這種“責備”是種必須。

一來能讓我和弟弟長記性,以後注意安全,加小心。

二來確實不得已,他們又能怎麼辦?總不能去找絆倒我的樹枝報仇吧?弟弟也沒受傷,我也不可能像影視劇裡一樣拿把槍去千里追司機。

難不成要父母責備自己?也不太近人情。他們雖是監護人,卻無法保證每一秒都護在我身邊。

又在情急之下,脫口而出一句:哎呀你怎麼這麼不知道小心!完全可以理解。

這時的話是沒有物件的,這種話也不能當話來聽,僅僅是傳播者在表達一種心情。

別讓假性情緒干擾到你

3。

這件事也讓我明白一個道理:他人給你的情緒,你不必都接著。別人發火生氣或者對你說不好聽的話,那未必是針對你。

有的時候是宣洩,有的時候是滿足心理所需,有的時候受制於種種元素導致他們必須那樣講,有的時候,只是他們自己的問題。

就像我的一位朋友,剛進單位時是個非常優秀的姑娘。直屬上級也非常欣賞她,私下裡以姐妹相稱,誇讚之餘難掩寵愛之情。

可一進辦公室,領導立馬嚴肅冷漠起來,這種變臉屢屢發生,讓她很不適應。

最“離奇”的一次,是她代表單位去參加某個比賽,領導在辦公室對她說:你這次好好比,你上次的表現就讓我很失望。

她別提多失落,心想“完了,我讓領導失望了,她肯定是看不上我這個人了。”

沒成想剛下班,領導就從後面追上她:走呀妹妹,一起吃飯去?

這種事幾乎讓她崩潰,跟我反覆唸叨說:實在是摸不透她的脾氣。

我笑著勸她:你不需要猜她脾氣,你只需要分清楚你們的關係。你不必太在意你們的談話內容,無論她在辦公室的場域內跟你說什麼,都不是衝你這個人去的,也不會影響到你們辦公室外的感情。

當她再在辦公室對你說些冷話時,你就在心裡告訴自己:她聊的不是話,是關係;她的發火、冷靜、停頓、拉長音等,都是“戰術所需”,甚至有點像“演戲”,我不必想太多,執行就行。

沒過多久,朋友終於能把這些處理得遊刃有餘。

4。

記得剛畢業時,與一位同學吃飯。

他進入職場比我早,我就打算向他取取經,問他在公司內需要注意什麼問題。

他提到一點讓我印象很深:有一種衝突叫戰略性衝突,當它發生時你不要當真,別覺得對方在刻意整你,也不必自責,或過度反思是不是自己這個“人”哪裡有問題。

它只是一種普遍的職場特殊現象,有時候必要的“爭吵”能激發創意,一方必要的“強勢”能推動團隊效率。

這就像甲請乙吃飯:

甲問:吃什麼?

乙說:啥都行。

甲看似很衝地懟了乙一句:老闆,來份兒啥都行。

這時乙才反應過來,趕忙說:給我來份炒餅。

難道從這個情境我們就該推測出:甲這個人很刻薄?或者甲對乙有意見?

都不是,甲的情緒是環境下的必要,對乙來說,算假性情緒。

如果不這樣,相互你一句我一句的推辭,倆人是很和諧,但一道菜也點不下去。

5。

除了父母跟孩子對話時的情急之語、領導跟下屬對話時的戰術性冷漠、同事之間常發生的戰略性衝突外,日常生活中還有種“假性情緒”,你完全不必太在意。

那就是:對方的問題。

有的時候,是對方在跟你溝通時,生理狀況不太好。

我們都知道女性會有些不舒服的時候,或者一個人在被病痛折磨時會心焦,甚至在氧氣不夠充足的環境下跟你交流,都會影響到她的神色、語氣。

這時如果對方話語裡有情緒,不是衝你,他的情緒只是“假性情緒”。

有的時候,是對方在跟你溝通時,表面上是一個人,背後卻站著家裡面突發的一大堆狀況——公司裡剛和同事犯急、上午因為沒送孩子上學被老婆批評,找到你之前,吃泡麵把手機掉到湯裡……

這時如果對方話語裡有情緒,不是衝你,他的情緒只是“假性情緒”。

別讓假性情緒干擾到你

6。

當一個人能意識到與他產生交集的物件,是有可能存在假性情緒的時候,他就會更能包容他人,也更容易放過自己。

也會活得更灑脫,更開心。

忘了是哪位明星,接受專訪時,主持人問他:你怎樣看待網路上的一些負面評論,甚至有人專門去你微博上進行言語攻擊?

他釋然道:批評建議的話就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唄;

要是遇到些人身攻擊,我就問問自己:他這樣的話,敢當著我的面說麼?於是我發現:不是我的問題,也不是他的問題,只是網際網路釋放了人的一些動物性。

7。

當一個人能意識到與他產生交集的物件,是有可能存在假性情緒的時候,他就會收穫到更多、也更有質感和韌性的友誼。

曾有讀者朋友向我傾訴道:我越來越不敢發朋友圈了。有時我買件新衣服,拍個照分享下,就被人說秀曬炫。有時我只是單純地轉發個連結,就有人在下面酸酸地評論:喲,還關心上了時事問題。

有時我說我喝了杯咖啡,就有人含糊其辭地說:有的人吶,都到中年了,還在裝小清新。

你說,是不是他們羨慕嫉妒恨?還是我被針對了?或者真是我有毛病?

我跟讀者講了點自己的經歷:當我過年回家的時候,母親偶爾會提到一些同輩人的發展狀況。比如,某某都當上大公司主管啦。

每當此時,我就會情不自禁地說:哼,有什麼了不起,天天忙得腳打屁股,有什麼了不起。

注意,我是對那個人有意見嗎?不,我都不認識他。我是吃不著說葡萄酸?也不,我覺得我過得也挺甜蜜。

那是為啥呢?

就是咱們人這種生物啊,在擺脫幼稚之前,會特別脆弱和狹隘:生怕自己的生活方式“不正確”,每分每秒在每個領域都想透過把他人壓下去,來展示自己的優越性。

這種優越性不全是給別人看,主要用來說服自己,安慰自己,彷彿在潛意識裡對自己說:你活得對,咱的道路沒啥毛病。

這與其說是嫉妒,虛榮,其實就是脆弱和狹隘,脆弱到草木皆兵處處假想敵,狹隘到看不見多元性,意識不到人可以到達很多方向上去。

這種反應,不是針對你一個人,這種情緒,也是一種假性情緒。況且誰也無法完全脫俗,不必掛心。

別讓假性情緒干擾到你

8。

意識到假性情緒的存在,是人走向自我和解的最佳途徑。

早晚你會發現:我們表面上都是黑頭髮黃面板黑眼睛,但人跟人真的不一樣。並不是每一條魚都生存在同一片大海里。

早晚你也會明白:人在世上走,七情六慾纏繞,貪嗔痴功利名,沒人能走得乾淨。誰的心裡沒點坑兒?誰的成長經歷沒留下點陰影?誰又能保證沒有一點病。

當問題成了每個人的共性,那就不算什麼問題。只是個可愛的遊戲設定。

在這場人間遊戲裡,不必事事計較,更不必事事當真。

進而你也會明白:你還不真正瞭解自己,他人說出來的話也都沒有百分百的正確性。

所以,你不是標準的尺子,別人也不是。他人的看法之所以不能衡量你的價值,原因就在這裡。

知道哪些情緒是假的,哪些反饋是失了準的,才能輕鬆活出真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