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于謙當年被勸退,要不是他用皮帶一頓打,相聲圈就沒有他了

在最近上映的電影《老師。好》中,于謙一改在臺上的逗哏形象,本色出演了一位嚴厲、負責的老師,在該片播出後,這部電影得到了一致的好評,而於謙的演技也再次征服德雲社的演員,同時也改變了觀眾對於德雲社只拍爛片的傳統。而在電影火熱後,于謙也做客綜藝節目,回憶起當年的老師,並提到當年被勸退的經歷。

于謙當年被勸退,要不是他用皮帶一頓打,相聲圈就沒有他了

什麼才是好老師?自古以來,師者負責傳道授業解惑。在於謙考入相聲班學藝後,就曾經遇到一位好老師。這位老師在相聲界也是有名的前輩,馬季相聲曾說過,他是相聲界的巨人,王世臣王先生。

于謙當年被勸退,要不是他用皮帶一頓打,相聲圈就沒有他了

王世臣先生

于謙13歲考入相聲班學藝,就跟隨王世臣先生學習相聲。在經過初試、複試等考試之後,于謙終於開始了在相聲藝術路上的啟蒙功課。當時的于謙確實不知道什麼是相聲,也不知道學相聲意味著什麼,但小小年紀貪玩是肯定的,再加上于謙自身條件不是很好,結果在半年之後的集訓上,出了問題。

王世臣先生認為,于謙確實不是幹這行的料,而且給出了對於謙客觀、綜合的評價:死羊眼、一張臉、身上板、嘴裡顫。什麼意思呢?就是于謙的眼沒有神氣,臉上也只是一種表情,身體動作僵硬,說話的時候嘴裡顫抖,這種惡劣的條件都集中在於謙身上,這肯定就不是一塊說相聲的料。

于謙當年被勸退,要不是他用皮帶一頓打,相聲圈就沒有他了

王世臣先生當時就和團裡的領導商量,捎帶著通知了于謙的家長,說這孩子剛集訓了三四個月,功課也沒耽誤多少,看樣子他不是吃這碗飯的料。王先生又跟團裡的領導說,咱得對這孩子負責任,別讓他一味地在這混,我覺得他幹這行確實不行,哪天大家都集中過來看一下,最後咱們給他來個定論看他到底行不行。團裡最後決定,半個月之後再過來看一下這孩子,然後下個定論,要是真不行就讓家長趕緊領回家該幹嘛幹嘛去。

于謙當年被勸退,要不是他用皮帶一頓打,相聲圈就沒有他了

當時團裡的一個大哥哥,知道了這個情況以後就找到了于謙,直言不諱道:“你整天糊里糊塗的,什麼都不往心裡去,你知道有這事(勸退)嗎?”于謙那時候那懂這個啊,搖搖頭說,不知道。這師哥又說了,你也別往心裡去,我好歹幹過幾天,我幫你練練,我覺得你能幹這個。

接下來的半個月,這個師哥專門對於謙展開“特殊”訓練。哥倆關係好,知道這時候要不出手就晚了,於是拿起那練功用的板帶就開始打,說錯一個字要打,忘詞要打,唱錯了要打,反正只要不對了就打。打了大半個月,于謙也被打的“開竅”了。

于謙當年被勸退,要不是他用皮帶一頓打,相聲圈就沒有他了

半個月過去了,王先生領著團領導來了,最後看一眼這孩子到底行不行。一開始所有人都是按這孩子不行的念頭去看得,結果演著演著,團領導一個個瞪起了眼:這孩子挺不錯啊!演出結束後,王先生也表示“這不挺好的嗎?怎麼和我之前看得這個差那麼多呢?”于謙這才躲過了被勸退的命運,也由此真正開始在相聲路上起航。

三人行,必有吾師。王世臣先生肯定是最負責的一個好老師,他見你年歲小,也不是說這行的料,便讓你退學。不是說勸你退學就不是好老師,因為好老師是對你負責的,王先生是舊社會的人,文化知識可能不是很高,但是他既然作為你的師者就要對你負責,我既然教了學,我就要對我的學生好。本身的出發點是為你好,不耽誤你的一聲,而不是出於一種毀你的心態去讓你退學。

于謙當年被勸退,要不是他用皮帶一頓打,相聲圈就沒有他了

而另外一個老師則是故事中的大哥。或許他是和于謙同輩的學生,但他的行為足以成師者的典範。師哥的出發點也是好的,我知道你有這能耐,就是愛玩收不住心,所以拿皮帶打你是盼你成才,這也是師者的心態。但縱觀現在好多師者,已經沒了這份責任心和好心,有的是不敢,有的是不能。傳統教育和現代教育的出發點不一樣,但傳道授業解惑的初衷沒有變,變的只是責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