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幸福生活,就藏在做飯這件小事裡

文:任豔

現在的年輕人沒幾個會做飯,三餐常常是叫外賣。

吃飯很重要,要吃出健康,吃出幸福,外賣從來都不是首選。最好的方法,當然是自己做了。幸福生活,就藏在做飯這件小事裡,而做飯,就要從娃娃開始抓起。

幸福生活,就藏在做飯這件小事裡

學會做飯,就是學會謀生

去年年初,一個頭頂風霜上學的“冰花男孩”引起社會廣泛關注。他頭髮和眉毛已經被風霜粘成雪白,臉蛋通紅,看得人好心疼。

幸福生活,就藏在做飯這件小事裡

記者問這位男孩:生活上的問題怎麼解決?

他說:“我們兩個(我和姐姐)在家,自己煮飯,自己照顧自己。有時候姐姐作業多,就我來煮飯,我作業多就姐姐煮,就這樣。”

記者問他生活苦嗎?

他回答:“生活不苦,我會做飯……”

是啊,會做飯,能餬口,食物帶給我們溫暖和動力,就有了抵禦艱難的勇氣,生活也沒那麼苦了。

另一個日本小女孩阿花的故事,曾感動無數人。

媽媽千惠在女兒阿花出生後不久,得了重病,她意識到自己在世上時日不多了,為了自己走後女兒能照顧好自己,她決定教給女兒一些生活的技能和本領。

2007年夏天,阿花4歲生日那天,媽媽送她的禮物是一條漂亮的碎花圍裙,而爸爸的禮物更酷,是一套小學生用的刀具。

而第二天清晨5點,千惠就狠心地把女兒從被窩裡拽了出來。她決定讓女兒學習切菜。

第一次看阿花用刀的樣子,千惠說:相當嚇人,可還是忍住沒出聲,也沒伸手。

因為她認為,會做飯就意味著能活下去,學習可以放在第二位,只要身體健康,能夠自食其力,將來無論走到哪裡,做什麼,都能活下去。

2008年千惠走了,留下了五歲的女兒和丈夫。

而阿花學會了做飯,她說:“當我做飯的時候,我會覺得自己是最幸福的人!當然,這也是媽媽教給我的。”

會做飯的孩子走到哪裡都能活下去,學會做飯,就學會了謀生,好好活著,生活就有了希望。

做飯,是一個家庭最好的儀式感

生活需要儀式感,做飯,就是一個家庭最好的儀式感。

同事小文特別喜歡做飯,她女兒耳濡目染,也喜歡做飯。女兒上初中後住校,每個週六休息,必定會給全家人做頓飯。頓時,所有學習的壓力,生活的煩惱,都拋之腦後。做飯是女兒的人生樂趣,做自己喜歡的事,一點也不累。

女兒喜歡逛菜場,週六上午學習完,她就和媽媽一起逛菜場,看看生雞活鴨、新鮮的瓜果、紅彤彤的辣椒、綠油油的小青菜,熱熱鬧鬧,挨挨擠擠,熙熙攘攘,讓人感到一種生之樂趣。

下廚房,她享受做飯的每一分鐘,遠離喧囂的世界,給自己留出一片小天地,思考、創作,每一盤飯菜都是一個精心製作的小作品,大大的成就感填滿了學習的枯燥的苦悶。

精心準備每一頓飯菜,讓父母開心而健康地用餐,可口的飯菜讓家人胃口大開,是女兒最大的幸福。

當然,小文夫婦也不會白吃,做飯的時候,小文常給女兒打下手,比如:摘菜、洗菜、切菜……減輕點兒她的勞動,而洗碗就落到了小文老公的肩上。

好容易全家聚在一起的週末,一家人在廚房裡勞作,這是一天中最美好、最輕鬆的時光了。

小文洗洗切切,女兒煎炒烹炸,她們一邊各自忙碌,一邊傾訴交流。

彼此都開啟心扉,盡情訴說最近的所見所聞、學習工作生活,開心的、傷心的、疑惑的、鬱悶的……統統都可以一股腦地傾吐出來,沒有任何壓力。

做飯時輕鬆快樂的交流,就是最好的排憂解壓方式。

一家人一起分享快樂與煩惱,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人生,處處都可以有儀式感。

過儀式感的生活,先從簡簡單單的一頓飯做起吧。

幸福的孩子,從做飯開始

每個孩子,都應該學會做飯。

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研究結果也顯示,經常自己動手做飯吃的人,比不做飯的人幸福感更強。

因為在獲取食物時付出的努力,會增加人們的價值感;吃飯時的快樂感覺和美味感受,會持續24小時。

幸福的家,離不開一個熱氣騰騰的廚房。幸福的孩子,從做飯開始。

等孩子放寒假了,有時間了,教教他做飯吧。

帶他去逛逛菜市場,生活處處皆學問,去菜場買菜,都能教會孩子各種數學和生物知識。

春節,一家人團圓的日子,必定要吃餃子,那就從最簡單的包餃子開始教他吧。

幸福生活,就藏在做飯這件小事裡

擀皮、包餡、下餃子,讓他一起參與家庭勞動。

可能,他擀的皮厚薄不均,包的餃子醜陋無比,那也沒關係,寒假的時間很長,慢慢來,彆著急。

當孩子吃上自己包的餃子,當自己的勞動成果惠及父母與親人,那份喜悅與驕傲,無與倫比。

如果你真的愛孩子,就教他做飯吧,讓孩子在做飯中感受成長的快樂,感受自己被需要,感受自己付出帶給親人的幸福。

盼望著,盼望著,春節的腳步近了。孩子,這個春節的團年飯裡,你做的是哪樣?

作者介紹:

這樣de媽媽,兩個美麗可愛女娃兒的媽媽,熱愛生活育兒專題,歡迎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