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君子之學必好問

君子之學必好問

漢代王充曾說:“不學不成,不問不知。”不懂就問,精益求精,既是做人的道理,也是為學必不可少的精神。

孔子到了周公廟,每件事情都要問一問。有人看不慣他的行為,於是說他:“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誰說叔梁紇的這個兒子懂禮呢?他到了太廟,每件事都要問。孔子聽了之後便說道:“是禮也。”每件事情都向別人請教,這正是禮啊。

其實孔子說這些話時已到了知天命之年,當時任魯國司寇,他的知識與文化水平已不是一般人可比擬,而他“每事問”,正表現出他謙虛謹慎,虛心好學,不恥下問的精神。知識是無窮無盡的,時代是在前進的,情況是在變化的,因此學習沒有終止的時候。人應該時時學習,活到老學到老,人生才會不斷進步。

君子之學必好問

虛心求教,不恥下問,不僅體現了一個人的道德素養,而且在實際的學習和生活中,也會讓自己受益匪淺。

唐朝詩人鄭谷自幼聰明,七歲就能吟詩作對。鄭谷有一位詩友是個和尚,叫齊己。他年長於鄭谷,經常和鄭谷吟詩唱和,因此二人的友誼十分深厚。有一次,齊己做了一首詩,詩名是《早梅》,詩云:

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

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

風遞幽香出,禽窺素豔來。

明年如應律,先發望春臺。

筆落詩成,齊己吟誦再三,自我感覺十分好,便去邀鄭谷品評。鄭谷看後,說此詩都好,但須改一字就更加完美了。齊己聽後,很著急地問:“哪一字?”鄭谷微笑著說,詩中“昨夜數枝開”,如果改為“一枝開”,豈不是把早梅的這一“早”字寫活了?齊己聽後連連點頭稱是,不覺佩服得下拜致謝。時人於是稱鄭谷為“一字詩”。

俗話說:“聖人無常師。”即是說有學問的人沒有固定的老師。這正如猶太法典所言:“能向任何遇到的人學習其好處的人,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

君子之學必好問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天地是個悶葫蘆,悶葫蘆裡有妙理。您不問它您怕它,它一被問它怕您。您若願意問問看,一問直須問到底。”又說:“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智者問的巧,愚者問的拙。人力勝天工,只在每事問。”

可見,最聰明的人不是依靠固有的天賦,而是透過不恥下問以獲取新的知識,不斷充實自己。所有的智者都會比普通人更加用心地去請教別人,在“每事問”中獲得學問。清代劉開說:“君子之學必好問。”只有問與學相輔而行之,做一個胸懷廣闊的人,勇於探詢,方能心明眼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