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大明王朝的最後一幕,崇禎皇帝真的不應該是亡國之君

崇禎十六年(1643)年底,攻佔西安的李自成,十分明確地表明瞭他的意圖,渡過黃河進入山西,向東攻佔北京,取明朝而代之。

當時朝廷上下對於這一重大軍事態勢,沒有確切的情報,竟然以為是譁變士兵的騷擾。內閣大臣都沒把這個當嚴重的事。

李自成的戰略方針十分明確,在北京的外圍消滅明朝的有生力量,一旦兵臨北京城下,明朝再無援軍可以徵調,拿下北京猶如探囊取物。

連李自成都沒有料到的是,戰略重鎮太原、寧武、大同、宣府等地的守軍,竟然不堪一擊,一觸即潰。什麼道理?長期積累的弊政導致的總崩潰。從嘉靖年間以來,邊防軍拖欠軍餉的問題始終得不到解決,士氣低落到了極點,在農民軍的強大壓力下,迅速土崩瓦解。

大明王朝的最後一幕,崇禎皇帝真的不應該是亡國之君

二月二十八日,皇上總算知道了事情的嚴重性,他召見兵部尚書張縉彥,向他核實這一情況。張縉彥回答:不曾聽說。朱由檢有點光火,指責道:朕都已經知道了,你為什麼還要隱瞞?張縉彥回答:沒有看到塘報。朱由檢說:真定已經陷落,當然不可能傳出塘報。兵部為什麼不派人去偵察?張縉彥的回答更加莫名其妙:派人偵察,需要錢糧,兵部沒有錢糧,無法偵察。朱由檢聽了這樣的回答,氣得無話可說,推案而起。

本來崇禎皇帝本人有南遷之意,想到南京重整旗鼓。同時也有調邊關的守將勤王之意,可惜滿朝文武沒有給皇上足夠的支援,導致皇帝猶豫不決。等到皇上終於下定決心,加封遼東總兵吳三桂為“平西伯”,吳三桂接到命令後,姍姍來遲,三月上旬才從寧遠率領五十萬軍民啟程,日行數十里,十六日才進入山海關,二十日趕到豐潤時,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軍早在前一天進入了北京。

大明王朝的最後一幕,崇禎皇帝真的不應該是亡國之君

三月十七日,農民軍東路進至高碑店,西路進至西直門外,開始炮轟城牆。紫禁城內,早朝依然照例進行,皇帝和大臣們相對哭泣,手足無措,有的說,應當起用“閹黨逆案”中遭到嚴懲的官員;有的說,應當加封劉澤清為“東安伯”,要他從山東趕來“勤王”。朱由檢知道這些都是“馬後炮”,不予理睬,低頭在御案上寫了十二個字,讓站在旁邊的司禮監太監王之心看了一下,隨即抹去。據說,其中六個字是“文臣人人可殺”,在皇帝心目中,朝政就是壞在這幫文臣手中的。

中午時分,農民軍開始攻打平則門、彰義門、西直門。守衛這三處城門計程車兵,所謂“三大營”,其實是一些老弱殘兵和太監,號稱一萬幾千人,毫無戰鬥力。何況沒有人燒飯,個個都飢餓不堪,哪裡能夠抵擋排山倒海般的攻勢!雖然城牆外面的陣地上佈滿了火車、巨炮、蒺藜、鹿角等障礙物,仍然阻擋不住像潮水一樣湧來的身穿黃色衣甲的農民軍,把京城圍得水洩不通。

三月十八日,李自成指揮農民軍冒雨猛攻。城上的守軍向外面放炮,卻沒有炮彈,只有一陣硝煙和一聲空響,彷彿在那裡放爆竹煙火,敷衍塞責而已。

大明王朝的最後一幕,崇禎皇帝真的不應該是亡國之君

在宮殿內徘徊的朱由檢,得到太監報告,內城已經陷落,問道:大營兵在哪裡?李國楨在哪裡?得到的回答是:京營總督李國楨早已自顧逃命,大營兵也已渙散逃亡。他們勸皇上“急走”,事已至此,只有逃命了。他們沒有料到,皇上選擇的不是“急走”,而是以身殉國。

皇上要在自己殉國之前,命令家屬先殉國。

他對周皇后說:大勢已去,你身為“母儀天下”之人,應該選擇光彩而節烈的死。周皇后傷心地痛哭,說道:妾身跟隨陛下十八年,今日一同死於社稷,死而無憾。兩人淚流滿面,相對無語。

接著,他要左右侍從傳旨給嬪妃和懿安太后(天啟皇后),命她們自盡,不要壞了皇祖爺的國體。然後吩咐:傳主兒來。所謂“主兒”,就是他的三個兒子——太子及定王、永王。

三個兒子趕來,他叫宮女取來舊衣服,親自給他們換上,繫上衣帶,告誡他們:你們今日是太子、親王,城破以後,就是小民了,各自逃生去吧!不必懷戀我,我必定要為社稷而死,否則沒有面目見祖宗於地下。你們千萬要小心謹慎,如果遇到做官的人,年老的稱呼老爺,年輕的稱呼相公;如果遇到平民,年老的稱呼老爹,年輕的稱呼老兄;文人稱呼先生,軍人稱呼長官。然後交代一句:萬一不死,將來不要忘了報父母之仇,不要忘了我今日的告誡。這是他作為一個父親對兒子的臨終囑託,在深宮之中長大,不瞭解外界世俗民情的皇子,如何在這個亂世安身立命。父子親情中流露出無限的感慨,終於在臨別時爆發出來,大聲地嚎叫:你們三人為何不幸而生在我家!說罷無所顧忌地大哭起來,左右的侍從都被這生離死別的情景感動得失聲痛哭。

大明王朝的最後一幕,崇禎皇帝真的不應該是亡國之君

周皇后在訣別三個兒子後,痛哭著返回坤寧宮。朱由檢目送太監帶著三個兒子出宮,急忙來到坤寧宮,看到周皇后已經上吊自盡,連聲說:好!好!十六歲的長平公主(朱由檢的長女)在一旁哀傷地哭著。這樣一位婷婷玉立的花季少女,落入敵人手裡,後果不堪設想;但是又不忍心叫她自殺,朱由檢只得自己下手,結束她的生命。嘆息著對她說:你為什麼生在我家?乘她不備,拔劍向她砍去,公主本能地用手臂擋了一下,手臂被砍斷,血流如注,當即昏厥過去。

農民軍進入紫禁城後,以為她已經死了,把她抬到外公周奎家,料理後事。不料五天以後,她甦醒了。順治二年,長平公主請求出家為尼,清朝當局沒有批准,要她與朱由檢選定的駙馬都尉周世顯完婚。次年,她因思念父母,過度悲傷,吐血而死,年僅十八歲。松江人張宸深深為之感動,寫了一篇《長平公主誄》,用典雅的文字來哀悼這位不幸的公主。

大明王朝的最後一幕,崇禎皇帝真的不應該是亡國之君

卻說朱由檢從坤寧宮趕往南宮(仁壽殿),命令宮女動員懿安太后張氏自縊,便倉促離去。張太后並不知道外界的情況,沒有自縊。次日凌晨,宮女喧譁,慌亂一片。張氏知道大事不好,便懸樑自盡。宮女把她救下,送入側室休息。幾個時辰以後,張氏在側室自縊。農民軍先頭部隊進入宮內,砍斷繩索,張氏逐漸甦醒。這時農民軍將領李巖進來,他一向敬佩太后,命令士兵不可對她凌辱。當天晚上,張氏從容自縊。後來,清朝當局把她安葬於熹宗的德陵。

朱由檢從張太后那裡出來,已經是深夜了。留給自己的時間不多了,他必須儘快為自己安排光彩而體面的死。輪到他選擇去路了,他要壯烈地告別人世,告別他臨朝十七年的紫禁城,告別他的“皇祖爺”朱元璋一手打下的天下,大明王朝。

然而,這種壯烈的告別,實在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天空一片黑暗,一片寂靜,沒有任何的旁觀者和見證者。朱由檢在司禮監太監王承恩陪同下,來到煤山(景山),在壽星亭附近一顆大樹下,上吊自盡,王承恩隨後也上吊殉葬。他們兩個在黑暗陰冷的夜空中,形影相弔,終於和紛繁擾攘的人世永遠告別了。

大明王朝的最後一幕,崇禎皇帝真的不應該是亡國之君

大多數官僚貪生怕死,卑躬屈膝地賣身投靠新朝,追求榮華富貴。這種卑劣行徑,暴露了士大夫劣根性的陰暗面,受到當時及後世人們的鄙視、譴責。

大學士魏藻德、陳演等領袖人物,在李自成入主紫禁城的第二天,就前往拜謁,表示改換門庭之意。魏藻德恬不知恥地說:臣在內閣三年,皇帝不聽我的話,以至於有今日的下場。李自成訓斥道:你受到皇帝重用,應當為社稷而死,為什麼偷生?他連忙叩頭,稱呼李自成為“陛下”,說:如果陛下赦免我,一定以赤膽忠心相報。對於這種朝秦暮楚之徒,李自成根本不屑一顧,命令士兵把他囚禁起來。魏藻德還不死心,透過監獄的窗子,向外喊話:如果用我,什麼官都可以,為什麼拘押我?

負責守衛京城的總指揮、京營總督李國楨,臨陣脫逃,求見李自成。

大明王朝的最後一幕,崇禎皇帝真的不應該是亡國之君

李自成斥責他:你身負重任,既不堅守京城,又不為皇帝殉節,厚著臉皮來見我,為了什麼?李國楨沮喪得無話可說,連聲稱呼李自成為“陛下”,吞吞吐吐地說:陛下應運而興,我願意用餘生為陛下效勞。李自成勃然大怒:你辜負你的君主,我為什麼要用你這種沒有忠心的人?誤國奸賊還想求生嗎?

其他投降的官員一千二百多人,按照農民軍的佈告,身穿青衣,戴著小帽,前往會極門集合,自報姓名、職銜,等待牛金星的錄用。這些昔日八面威風的官僚,如今好像囚犯一樣坐在地上,聽憑農民軍士兵的戲弄侮辱。目擊者這樣描述他們的醜態:平日老成者,乖巧者,負文名才名者,嘵嘵利口者,昂昂負氣者,至是,皆縮首低眉,直立如木偶,任兵卒侮謔,不敢出聲。亦有削髮成僧,帕首作病。種種醜態,筆下不盡繪。他們從黎明一直等到黃昏,都沒有受到召見,飢渴疲憊之極,橫七豎八地躺倒在地上,醜態百出。李自成對這批降官十分反感,對牛金星等人說:官員們在城破之日能夠為國殉難的就是忠臣,怕死偷生的都是不忠不孝之人,留他幹什麼?

大明王朝的最後一幕,崇禎皇帝真的不應該是亡國之君

牛金星對待這批前來等候錄用的官員,也很蔑視,用手摸著他們的頭頂,口中“一雙”、“兩雙”的報著數目,如同對待牲口一般。點完數目後,挑選九十多名,送往宋企郊處聽候差遣。其餘的都押往劉宗敏處等待處分。劉宗敏正忙於和歌妓舞女尋歡作樂,根本沒有心思審問,把他們關押起來。這些官員身穿囚服,飢腸轆轆,顧不得體面,撿起士兵丟棄的食物往嘴巴里面塞。

三月二十二日,太監在煤山發現了崇禎皇帝的遺體,用門板把他抬下來,與周皇后的遺體一起,停放在東華門外“茶庵”的蘆蓆棚內。

先前信誓旦旦效忠於皇帝的大臣,這時竟然擺出另一副面孔,揚鞭策馬而過,對帝后的靈柩根本不屑一顧。在這一點上,他們還不及公開和明朝分庭抗禮的李自成。李自成雖然推翻了明朝,卻能冷靜地遵循傳統禮儀、人情世故,下令殯葬帝后,給他們的棺材刷上紅漆和黑漆,為皇帝換上皇冠、龍袍以及靴子,也為周皇后更換了服裝。他還宣佈:一切殯葬事宜按照皇帝皇后的規格進行,他自己還來到祭壇,向帝后的棺材進行祭拜。

大明王朝的最後一幕,崇禎皇帝真的不應該是亡國之君

形勢實在是瞬息萬變。李自成在山海關兵敗後,退回北京,四月二十九日在武英殿稱帝,第二天就倉皇撤離北京。

五月初三,清朝的睿親王多爾袞,率領清朝軍隊進入北京,紫禁城又由大順改變為大清。多爾袞為了緩和矛盾,釋出公告,宣告清朝軍隊進入山海關,進入北京,是為了打擊李自成,為明朝“雪君父之仇”。出於同樣的目的,他在五月初六,為崇禎皇帝設定靈堂,允許群臣為先帝哭陵三日。他還任命李明睿為禮部侍郎,負責先帝的諡號和祭葬事宜。李明睿向多爾袞報告,擬定先帝諡號為“端皇帝”,廟號為“懷宗”,並且提議另行改葬。不少大臣以為,先帝既然已經葬入田貴妃墓中,改葬似乎有背禮儀,便把田貴妃墳墓改名為思陵。

如果說,上述舉措帶有明顯的“為爾雪君父之仇”的政治目的,那麼順治十四年(1657)清世祖(即順治帝)下令修繕思陵,則是從表彰朱由檢的道德層面考慮的。這位年輕的皇帝給工部的諭旨說:“朕念明崇禎帝,孜孜求治,身殉社稷,若不急為闡揚,恐千載之下,竟與失德亡國者同類並觀。”顯然,他認為朱由檢是孜孜以求地在治理國家,最後以身殉國,應該予以表彰,否則,後世人們會把他與沒有道德的亡國君主相提並論。為此,他特地書寫了一道碑文,勒石以後,立在思陵前面,目的就是為了“以垂不朽”。據營建思陵碑的大學士金之俊說,清世祖對於明朝滅亡的緣由瞭如指掌,知道崇禎帝之所以失天下,另有深刻原因,他本人並非亡國之君。

大明王朝的最後一幕,崇禎皇帝真的不應該是亡國之君

“思陵碑”是一個四邊各長四丈四尺的方形建築,中間有一個龍首龜趺石碑,高一丈六尺,寬六尺,正面鐫刻九個金色大字“大明壯烈愍皇帝之陵”,背面是大學士金之俊寫的“奉敕建明思陵碑記”。享殿中供奉木神主牌位三塊:中間是皇帝的,左面是周皇后的,右面是田貴妃的。

順治十六年(1659)十一月十四日,清世祖前往明十三陵祭掃,十七日祭掃思陵,失聲痛哭,連呼“大哥,大哥”,發自內心的激動之情,溢於言表。他的祭文,鐫刻後立於碑亭的東門。文中稱讚崇禎皇帝“英姿蒞政,志切安民,十有七年,勵精靡懈”。看來,這並非為了宣傳的官樣文章。因為一年以後,他特地下詔重修思陵。原因是,明十三陵中,各個陵墓都宏大壯麗,唯獨思陵簡陋而荒涼。可惜的是,不久他就與世長辭,修陵之事也就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