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何以為家》——為了生存而掙扎的人們

《何以為家》,由黎巴嫩著名的導演娜丁·拉巴基執導,先期進行實地調研,最後才拍攝成電影的,前後花了六年的時間才製作而成。這部電影主要講述的是一個12歲的小男孩扎因在惡劣的社會環境和家庭環境中艱難求生的故事。它以小男孩所經歷的一切、以小男孩的視角告訴我們要專注兒童的成長,優生優育,關注那些在艱難環境中為了生存而掙扎的人們。

導演先丟擲了12歲小男孩為什麼要控告父母,這樣一個疑問在觀眾心中,隨後又詳細講述了小主人公對抗世界的艱難過程,反映了黎巴嫩的三個主要社會問題:父母生而不養、女性地位低微、宗教壓迫。樸實且不添枝加葉地完成這部電影的創作,是因為這個世界的原貌本身就不是非黑即白的,導演並沒有想去批判身不由己的父母,更不需要觀眾去同情或者理解孩子們的痛苦,導演只是想讓更多人知道,在今天,仍有這樣一群孩子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得不到救贖,並試圖利用影視的微博力量,幫助他們尋找救贖。

小男孩扎恩是黎巴嫩貧民窟的孩子,十二歲的他為了生活早早出來打工,一家人擠在一個破舊的房間生活。在這一部分裡展現的種種悲慘日常,看起來離我們很遠,可實際上它就是中東人民真實生活的寫照。扎恩很愛自己的家,然而貧困與動亂讓他們每天在生活的泥潭裡俞陷愈深。

扎恩的十一歲妹妹生理期來了,扎恩不敢告訴家裡人,因為這樣會讓家人覺得女兒長大了,到了可以賣給別人的年齡,殘酷且現實。導演在這裡大量全景別鏡頭的環境展示,再輔以細膩的中近景神情描寫,極為真實深刻地展現了這個家庭的生活狀態,將現實的殘酷揮灑的淋漓盡致。

扎恩的父母為了抵扣上漲的房租,把妹妹薩哈交給房東,他拼盡全力去阻止,卻被母親打翻在地,他憤然離家開始流浪的生活。

直到走投無路的他被一個單身母親黑人女工拉希爾收留,全劇唯一的溫暖,便在此照亮。但是,好景不長,拉希爾因為簽證問題被抓了起來,就剩下扎因和拉西爾的小孩兩個。一人尚難自保,兩人怎得求生,儘管扎恩帶著小孩子做了一次又一次嘗試,可現實告訴他們,活不下去

最終,歷經掙扎的扎恩答應了將孩子賣給人販子,扎恩拿著賣孩子換來的錢去辦護照,他想要逃離這裡,可惜,他連笑都差點忘了。

一個定格的特寫笑容,讓人的眼淚奪眶而出,一個十二歲的孩子不應該承受這些,每一個生命,都該被溫柔以待。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擔任主演的小男孩贊恩·阿爾·拉菲亞,本就是從敘利亞逃亡至黎巴嫩的難民小孩,贊恩演得真好,從他清澈的眼眸中,你可以看到悲切、憤怒、無助、絕望。直到影片的結尾,你才會明白,那不是演技而是生活,正如導演娜丁·拉巴基所說:影片中的那些情節,他都經歷過;那些街頭暴力,他都見證過。

飾演贊恩妹妹的埃贊是來自敘利亞的難民,埃贊在電影拍攝過程中甚至一度被當地警方拘留;飾演女工拉希爾兒子的小演員科爾只有一歲,在影片拍攝完成後就被驅逐至肯亞。

幸運的是贊恩一家得到了聯合國難民署的資助,全家移民到了挪威,並在那裡接受學校教育,雖然離開黎巴嫩讓贊恩十分不捨,但是挪威全新的家也讓他十分興奮,目前14歲的他,已經和兄弟姐妹一起上學了,過得很幸福。

當生育不再是一種責任,而只是源於性的本能,這樣的生育是否本生就是一種對生命的褻瀆?贊恩的父母並非十惡不赦的歹徒,只能說他們不懂得該如何正確的教育孩子,肩負不起作為父母對子女應盡的責任,愚昧的固有的認知更只是使他們將孩子當成了商品和工具,這種認知的愚昧與一個動盪畸形的社會現狀,二者是著密不可分的聯絡,電影由此對社會不公的諷刺,對社會制度不完善的批判也變得更為真實有力。

《何以為家》——為了生存而掙扎的人們

《何以為家》——為了生存而掙扎的人們

《何以為家》——為了生存而掙扎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