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獨家專訪牛津教授|爺爺奶奶帶大的小孩,長大後更幸福

獨家專訪牛津教授|爺爺奶奶帶大的小孩,長大後更幸福

獨家專訪牛津教授|爺爺奶奶帶大的小孩,長大後更幸福

「我和你媽要上班,你在家要聽奶奶的話」

「媽媽今天有事,外公帶你去遊樂場」

「外婆脾氣躁,你多讓著她一點」

「我和你爸忙不過來,讓爺爺去開家長會吧」

……

從何時起,中國的老人,被推上了

撫育第三代的「第一線」

這個問題,恐怕沒人能回答。

我們只知道,業績、KPI、加薪、升職、開會、加班、團建、PPT……這些職場,讓「爸爸」「媽媽」慢慢淡出家庭教育,轉而把

「爺爺奶奶」「外公外婆」

推上前臺。

「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道理誰都懂,但依然教不好、陪不了自己的孩子。

牛津大學社會政策系教授

安·布坎南〈Ann Buchanan〉

認為,隔代撫養,並非中國社會特有現象。

獨家專訪牛津教授|爺爺奶奶帶大的小孩,長大後更幸福

​杭州拱宸橋邊上的居民,當時這裡尚未改造 /2004

過去的10年間,她透過調查,得出了一個學術結果:

被祖父母、外祖父母帶大的小孩,成年後的幸福指數更高

從今天起,我們推出「隔代撫養」專輯,聊聊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帶孩子的故事,探究隔代撫養的利與弊,試圖透過「隔代撫養」這塊切片,還原被摁下加速鍵的中國,乃至世界家庭的某個剖面。

如果你對此話題感興趣,歡迎在文末留言。

今天推送的是

「隔代撫養」專輯

的第一篇,我們專訪了牛津大學教授

安·布坎南

獨家專訪牛津教授|爺爺奶奶帶大的小孩,長大後更幸福

安·布坎南英國牛津大學社會政策系教授,聖希爾達學院名譽教授。

——

以下是安·布坎南的口述

——

在英國,一談起

「隔代撫養 Grandparenting」

的話題,很多英國人都會想到中國。

為什麼?因為大家或多或少都聽過,中國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為撫養、教育第三代,傾注了巨大心血。

從2007年開始,我在牛津大學牽頭做社會調研,想研究一下英國本土的「隔代撫養」現狀。

我在英格蘭和威爾士找了

1500名11-16歲的年輕人

,把他們作為樣本,探究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和祖父母的關係。

最後的結果令人驚訝:超過

80%

的英國青少年,會定期看望他們的祖父母;

1/3

的外婆會定期照顧孫輩,另外

40%

的外婆會偶爾照顧孫輩。

可以這樣說:

隔代撫養,在英國也形成了一股浪潮。

過去,絕大多數英國人都認為,撫養第三代的現象,只會在亞洲,尤其是東亞一些家庭意識更強的國家出現,比如中國,比如日本。

獨家專訪牛津教授|爺爺奶奶帶大的小孩,長大後更幸福

日本動畫片『櫻桃小丸子』中小丸子的爺爺櫻友藏,是典型的『寵孫狂魔』。他超級溺愛小丸子,對她唯命是從,想要什麼爺爺都會滿足她的願望,還經常要陪著她一起耍寶,小丸子說她爺爺是全世界最好的爺爺。Photo|『櫻桃小丸子』劇照

但我的調查結果說明,「隔代撫養」絕不是區域性現象。

不誇張地說,它

已成為一種全球性社會趨勢

2019年,也就是做這個調查的12年後,我做了個

「回訪調查」

那些接受過我們訪問的小孩,這時已經成年,再訪後我發現,和那些很少接觸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孩子相比,被祖輩帶大的孩子,在成年後的幸福指數更高。

這個有趣的現象,也讓我想起,我小時候外公外婆一起

「廝混」

的舊事。

我的外公是個

不苟言笑

的蘇格蘭男人。

小時候,我經常纏著他,讓他帶我去外面玩。

我10歲那年,他帶我去了一家圖書館,此前我從沒去過圖書館,所以一進去就特別興奮,不停地找他說話。

我外公平時脾氣很好,但他那次對我發了火。他勸了我好幾遍,讓我說話小聲一點,但我沒聽,繼續開心地叫。

他終於忍不住了,還爆了句

粗口

「如果你要說話,那請你tmd小聲點。還有,不要總是跟我說些廢話」

沒錯,在這句話裡,他用了那個

F

打頭的

「英國國罵」

打那以後,只要去圖書館,我都儘量不說話,如果非要說,也儘量把音量壓到最低。

我現在依然記得,外公在我10歲時,對我動怒的那句話。

獨家專訪牛津教授|爺爺奶奶帶大的小孩,長大後更幸福

2015年德國電影『海蒂和爺爺』劇照。該片描寫孤兒海蒂去投靠在阿爾卑斯山中獨居的爺爺,老頭兒脾氣古怪且倔犟,但在祖孫倆日漸相處的過程中,小海蒂的純真及率直終於融化了爺爺的心。

我在英格蘭出生,但我從小就被父母送去蘇格蘭,

是外公外婆把我帶大的

他們的房子在蘇格蘭湖區的盡頭,我還記得,那是一個別有風味的小木屋。

外婆是個特別有意思的蘇格蘭女人,她戴一副黑框的、巨大無比的老花鏡,打破一個玻璃杯時,會俏皮地對我眨眨眼,然後伸出右手食指,湊到嘴邊,發出

「噓」

的一聲,示意我不要向外公揭穿她的

「失誤」

外婆平常給我做飯,還教我插花。也是在她的

「慫恿」

之下,我在未成年之前就學會了抽菸。外婆說,這是我和她之間的秘密,反正她是不會把我抽菸的事情「抖出去」,還調皮地說:

「萬一你抽菸被發現了,可別把我出賣了啊」

她後來告訴我,她從沒把我當成女孩看待,因為在一個性別權利不平等的社會環境裡,如果女性再把女性看低了,那就真是

「自降身段」

了。

從外公的身上,我學到的是嚴謹和公共意識,在外婆身上,我慢慢懂得了,作為女性,你首先不應該看輕自己,女性的權利,是要靠自身實踐得來的,而不是靠嘴上吹出來的。

獨家專訪牛津教授|爺爺奶奶帶大的小孩,長大後更幸福

葡萄牙里斯本/2015

我對「隔代撫養」的話題非常感興趣,在2007年開始做這個研究,想弄清楚,哪些因素,讓

「隔代撫養」在英國、歐洲乃至全世界,成為了一種風潮和趨勢。

「隔代撫養」在當下盛行的核心原因,我覺得是世界各國人口結構的變化。根據我的調查,發達國家的老年人數量,千禧年後就開始出現前所未有的增長,預計這一趨勢,將在今後的幾十年內繼續下去。

人口統計學上有個專業詞彙,叫

「灰色黎明」

,就是

「老齡化危機」

「老齡化危機」的另一層含義是:

全世界範圍內,人的壽命都在增長,老年人比過去任何時期都活得更久,也更健康,

這也為「隔代撫養」,提供了天然的時間條件。

「隔代撫養」盛行的另一個原因,是家庭破裂和離婚情況的加劇。

我做過調查,

在英國,每4個家庭中,就有一個單親家庭

,對單親家庭小孩的撫養,也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這些群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調查過程中,英國代表的西方社會,和中國代表的東方社會,對待祖父母、外祖父母的態度並不一致:

在西方文化裡,

對兒童個性化成長的看重

,會讓「祖父母」這一角色和社會主流群體區隔開來;

而東方文化,尊崇的是

父輩權威、傳統孝道

等在內的儒家思想,祖輩,尤其是祖父輩的

「存在感」

極強。

雖然「祖輩」在東西方文化裡的地位各有不同,但他們的角色屬性基本一致:第三代子孫成長過程中的

「看門人」

獨家專訪牛津教授|爺爺奶奶帶大的小孩,長大後更幸福

喬治·雅各比德斯〈Georgios Jakobides1853—1932〉希臘近代現實主義畫家,雅典美術學院院長。他最著名的畫作是兒童題材系列。/Ⅰ:雅各比德斯在他的工作室。卡爾·特費爾〈Carl Teufel〉攝影/Ⅱ:『第一步』〈1893〉/Ⅲ:『最愛』〈1890〉

在英國,祖父母被視為「看門人」,因為他們都相信那句英國諺語:

「血濃於水 blood is thicker thanwater」

英國人還特別信一句話:

「管好自家的事 you look after your own」

這裡的「自家的事」,在人口結構改變、婚姻出現裂痕、中生代無法兼顧家庭、工作的現實下,也被放大到了另一個層面:

我孩子的孩子的事,也屬於「自家的事」,就像英國人常說的那句口頭禪:

「畢竟我們是一家人 cause they are family」

我今年79歲,有3個孩子,7個外孫/外孫女,我和這7個孩子之間的關係都很好,特別是我二女兒的2個小孩,因為二女兒前幾年離婚了,我得花不少時間,來安慰這2個小淘氣。

但我也在牛津大學教書,我也有工作,所以,我不可能全職帶孫輩。

獨家專訪牛津教授|爺爺奶奶帶大的小孩,長大後更幸福

陝西鳳縣的一戶人家。

2008年,受

英國國家藝術學院「British Academy」

邀請,我去了趟北京,在中科院做了一次演講,分享了我對「隔代撫養」問題的看法和思考。

在中國期間,我結識了不少中國朋友,他們告訴我,把孩子丟給老人帶,雖然能讓不少「爸爸媽媽」安心工作,但這個過程中出現的各種

摩擦

和矛盾,是我這個英國人難以預估和想象的。

我認真想過這個問題,後來也想通了:

「隔代撫養」在中國,或許就是比在英國更普遍,當然也更考驗家庭內部的各個成員。

中國在上世紀80年代開始的

「獨生子女政策」

,讓更多的祖輩不甘於做看門人的角色,因為家裡的小孩只有一個啊。

每個家庭成員,如果都想讓孩子按自己的理念成長,久而久之,問題就出現了。

我曾經寫過一本書,書名叫

『21世紀的祖父:時代流轉下的角色變遷』

。在這本書裡,我寫了一個採訪物件的真實經歷:

一個嬰兒的父母忙於工作,於是讓小孩的英國爺爺帶孫子。但這個爺爺嗜酒如命。

有一次,他喝完了酒,發現沒給孩子餵奶,於是趕緊把奶瓶拿過來,一下子把奶嘴蘸進一杯威士忌裡。

這個嬰兒最後

「醉醺醺」

地喝完了

「奶」

,也由此引發了一系列家庭問題。

我想說的是,「隔代撫養」中最關鍵的,在於各方明確自己的角色和定位,比如

父母的角色應該是「守護者」,祖輩的定位應該是「看門人」

在中國期間,經常有人問我,為什麼「隔代撫養」在中國,這麼容易出現各種問題,比如

婆媳矛盾、三觀不合

等等。

我通常都這樣回答:

孩子無罪,錯在成年人。

他們不太明確,自己到底是「守護者」,還是「看門人」

當然,更多的人,是本該成為「守護者」,卻只能做「看門人」;

或者本該是「看門人」,卻非要做「守護者」

獨家專訪牛津教授|爺爺奶奶帶大的小孩,長大後更幸福

廣州官洲,放學後的小學生 /2004

獨家專訪牛津教授|爺爺奶奶帶大的小孩,長大後更幸福

採訪 / 撰稿 / 編輯

馬舍博

​封面攝影 / 圖片編輯

偕越

視覺 / 排版

巢知風

文中圖片除署名外為偕越攝影作品

「知形」原創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