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VENDETTA,人生的另一堂必修課

VENDETTA,人生的另一堂必修課

題圖|電影「慕尼黑」

文 | 衛子甄

Vendetta:義大利語,意為“復仇”。

壹 |

早年間,我曾讀過一篇陳丹青的文章,文中講述了他第一次去美國的時候,看到街上的年輕男女,大吃一驚,因為人人都長著一張“沒有被欺負過的臉”。

我大惑不解。“沒有被欺負過的臉”究竟是什麼樣的臉?

這世界上居然還有人沒被別人欺負過?簡直不可思議。

如果把這張臉放在國內社會,腦海裡第一個蹦出來的是一副蠻橫的嘴臉:從小就被慣壞的熊孩子,無論做了什麼錯事,都有熊大人在背後撐腰,所以在成長過程中從未受過欺負。除此之外,實在想不出別的可能。

後來去國外讀大學,我終於親身目睹了這張臉。這是一張單純之下透著安全感的面孔,無論對誰都很友善、禮貌,對自己的生活心滿意足,如果遇到需要幫助的人,還會主動施以援手。

只是在當一個社會越來越富足、司法得到大幅度完善後,人們自身的權益、競爭機會、和基本生存會得到較好的保障,人們自然也會開始變得越來越從容平和。

這就是管仲所說的,“倉廩實,而知禮節”吧。

VENDETTA,人生的另一堂必修課

圖:陳丹青

貳|

每天開啟手機、電視,一看社會新聞就會讓人著急上火。一會兒網癮學校電擊兒童吧,一會兒牛奶巨頭左右市場銷售劣質產品吧,一會兒幾個14歲男生把女生拖到廁所輪番侵犯不用負法律責任吧。我們的社會顯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才能發展到那個程度。

傳統文化常教育我們:要寬容、放下、以德報怨。還有一些人,在傷害發生後不僅不譴責施暴者,反倒向受害者說:反正事情已經發生了,你接下來應該如何如何,過去的就讓他過去……

要我說啊,什麼冤冤相報何時了,這一切都是扯淡。

首先,復仇是人最基本的天性,一個人如果缺乏復仇的心,就像被閹割了一樣,很難稱之為完整的人。復仇也是國家法制的根本,一個國家在刑法領域的不斷完善,其本質就是讓國家能更好地出面幫你實施報復。

說白了就是:你被人搞了,不要怕,也別亂來,國家幫你搞他!

復仇看似是一種情緒的產物,其實它存在的理由非常好理解,那就是一個壞人在作惡之後必須受到懲罰,以提升他作惡的成本、降低相似事件的發生。同時還會對其他人起到警示作用,讓他們知道你不是好惹的。

VENDETTA,人生的另一堂必修課

圖:以色列民眾手持寫有11位運動員名字的條幅示威

這個故事在2005年被導演斯皮爾伯格搬上熒幕。電影裡的主人公被以色列情報機關臨危受命,帶領一組訓練有素的殺手前往全世界各地,追殺慕尼黑慘案的幕後黑手 —— 巴勒斯坦極端組織「黑色九月」的成員。這些極端組織成員死的死,傷的傷,最終都沒能逃過一命抵一命的制裁。影片充滿絕望、悲憤,而真實的史實遠比電影更血腥、更精彩。

這次仇殺,讓全世界人都知道猶太人不是好惹的。

同樣復仇題材的電影還有很多,比如「一個母親的復仇」、「教父」、「沉睡者」、「老男孩」。教父有一句經典的名言說:“世界上有什麼事能如此肯定?只有一件 —— 復仇。”

人類社會要達到穩定富足,這是必須要有的內容。

VENDETTA,人生的另一堂必修課

圖:電影「教父」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經常會遇到被侵害的情況,不過大部分的侵害事件,都遠遠不到需要倚靠司法來解決的程度。

比如一個人在學校被同學欺負了、在職場上遭到了排擠、在家庭關係中不斷被親人壓榨,報紙上驚天動地的大案可能永遠落不到我們頭上,恰恰是這些看似渺小的事件才構成了我們的一生。

試想當一個人在面對別人的傷害時,不是反擊,而是一味忍讓,這不僅讓一個作惡的人得以發展,還會讓社會上更多的人遭受他的坑害。而如果是一個不斷做壞事、不斷損害別人利益的人,對自己的所作所為不需要付出任何代價,那他有什麼理由停下來?

所以,“緊握仇恨”才是面對傷害最恰當的態度。

一個人如果沒有仇恨意識,堅持對別人以德報怨,就相當於鼓勵別人搶奪你的資源。你的角色會迅速被邊緣化,被排擠、被打壓,直到徹底喪失話語權。

所以說,復仇不僅僅是對已經發生的事情的表態,也是對未來即將發生的事,和其可能引發的後果,所做出的提前預警。這就好比跟對方說,“你要搞我,你做好被我搞的準備了嗎?”

人與人之間的邊界,本就是一種對沖機制。沒有人生來就懂得禮貌地遵守邊界法則。越是親近的人,越是容易理直氣壯地闖入你的邊界。所以當一個人面對別人的侵犯時,一定要堅決地採取行動。只有做到這一點,才能把你和他人的邊界推回到合理的位置上去。

每一次當我們對侵犯說“不”,都是在修正社會中陰損醜惡的一面,讓社會趨向更光明、健康的方向發展。而每一次我們對傷害的放任,都是在助長惡人的殘暴和鼓勵他再次行動。引用「道士下山」裡的一句話,“壞人作惡,好人沉默,沉默也是一種作惡。”

復仇是人類最樸實的觀念之一。

只有當一個人真正支稜起來,才能大踏步地邁向更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