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如何讓對方說出真心話?多給點時間就可以

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UCSB)的一項研究表明,快問快答得到的往往是一個符合社會期望的答案,而不是被試者真實的想法。相關論文發表在心理科學協會期刊《心理科學》上。“這可能意味著我們必須重新審視許多使用‘快問快答’技術的研究。”UCSB的認知科學家John Protzko說,他和同事Claire Zedelius共同領導了這項研究。

“之前我們一直認為,人們的思想是分裂的,分為直覺型、動物性型和理智型,其中理智型的思想會約束低階的心智。如果讓人們不假思索地快速回答問題,就相當於給了研究者一種秘密的途徑來接觸他人的深層思想。” Protzko說道。

為了驗證這一假設,Protzko、Zedelius和他們的同事Jonathan Schooler設計了一個包含10個簡單的是非問題的測試,比如“當我做不到自己想做的事情時,我有時會感到憤怒”,以及“無論我在和誰說話,我都是一個很好的傾聽者”。在這項測試中,受訪者被要求用少於11秒或多於11秒的時間回答每個問題。結果發現,回答快的小組更有可能給出符合社會需要的答案,回答慢的小組和沒有時間限制的小組則不太可能這樣做。

在隨後的實驗中,研究人員開始探究人們是否會因為自我認為有道德感,而在時間壓力下傾向於做出社會可接受的反應,這種現象被稱為“良好真實自我”偏見。研究人員首先讓另一組參與者在不同的時間限制下回答問題,然後讓他們參與一項社會判斷任務來評估他們將道德上的善惡行為歸因於真實自我的程度。研究人員推測,那些在“良好真實自我偏差量表”中得分較低的人(他們認為人類是好的和壞的品質的混合體),在時間壓力下,可能不太容易做出社會期望的反應。

結果發現,通常情況下,在“良好真實自我偏差量表”中得分高的人給出的答案往往是令社會滿意的,特別是當他們有足夠的時間來思考時。相反,得分較低的人則會在時間壓力下調整自己的反應,以一種更符合社會期待的方式做出反應。換句話說,時間壓力並不能激發一個人良好的“真實自我”。

Protzko總結道,在時間的壓力下,人們可能會預設自己表現得很善良,即使這意味著要歪曲真實的自己。研究人員計劃將重新審視以前使用“快速回答”技術的研究,看看有多少結果可能是由參與者給出的社會渴望的答案所驅動的。

科界原創

編譯:花花

審稿:al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