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潘麟先生註解《〈心經〉直解》照見五蘊皆空(連載十二)

作者潘麟先生:

東方生命研究院創立人,著名生命學家。導師於青年時期多次深入青藏雪域等地進行長期禪修,26歲時於聖城拉薩明心見性而徹悟宇宙人生之真相。

當代傑出的原創型學者和哲學家,已經面世的鉅著有《家門沒上鎖》《皇冠瑜伽——從身心健康到生命覺醒》《〈瑜伽經〉直解》《〈心經〉直解》《〈大學〉廣義》《到彼岸賞月——〈金剛經〉的智慧》《以心傳心——潘麟導師講授皇冠瑜伽》,英文著作“Come up to the Great Guru”(2009年於印度出版發行)等,另有各類學術論文近百篇。

千古絕學——皇冠瑜伽(心傳體系)、茶道(正宗禪茶體系)、禪舞(飛天舞體系)、香道(秘傳丹香體系)、醫道(生命醫學體系)、獅子吼(梵音唱誦體系)、光明大圓滿(阿底瑜伽,虹身成就體系)、倒撥生物鐘(時輪學體系)等若干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當代傳承人。

潘麟先生註解的《〈心經〉直解》,在“ 東方國學文化”頭條號專欄連載中,敬請關注。

照見五蘊皆空

潘麟先生註解《〈心經〉直解》照見五蘊皆空(連載十二)

“五蘊”是印度文化和佛法中的哲學術語。

“蘊”者,集聚義,扭結義,覆蓋義,滯礙義。佛法認為有

五個東西覆蓋著我們的覺性,阻礙著我們不能覺醒和解脫。這五個東西像五朵烏雲一樣,集聚在天空中,阻 礙著太陽(般若)光明的穿過(此僅是站於人類等未覺之立場而為言,若站於實相般若之立場言,一切皆在 般若之大光明之含化中、之普照中。般若照於何處,則生化於何處。若般若未照之處,絕對空無一物)。

故 五蘊又名五陰,五蓋。哪五蘊呢?色、受、想、行、識。

色蘊:色者,物質之義。它不是單指顏色,是指一切宇宙物質。在客體,指自然界的所有事物;在主體, 指我們這個肉身,佛法名之為“色身”。

受蘊:受者,感受、承受之義。指我們對身心內外的一切冷熱苦樂等感受。

想蘊:想者,思想、想象之義。指我們精神內的一切想象、構思、規劃、意識形態、主張、觀念等。

行蘊:行者,意志義,固執義。指我們內在的一切生物性的本能,對內在的“我”的執著(我執),及 各種情緒(主要指失控的、負面的、非理性的情緒)、成見、偏見和各類頑固的習慣、習氣等。

識蘊:識者,意識義,我識義。指作為前四蘊的存在前提和生髮背景的意識,即指建立於“我執(我念)”、 現象世界和感官經驗基礎上的所有精神運動。它與開悟覺醒後的精神活動有著本質上的不同:開悟為覺,迷 痴為識;無我為覺,有我為識;無為為覺,有為為識;自在為覺,他在為識;先驗為覺,經驗為識;理性為 覺,知性(含感性)為識;解脫為覺,纏束為識;自控為覺,失控為識;自律為覺,他律為識;清淨為覺, 汙染為識;無形(空性)為覺,有形(有種種個人的、民族的、宗教的或黨派的意識形態)為識;源於真善 美者為覺,合乎假惡醜者為識……

這五者,對我們來說,之所以是蘊,是結,是蓋,是礙,那是因為我們是站在因位上看它們,即站在凡 夫角度來看它們。如果站在果地上看它們,站在佛境上來看它們,它們是怎樣的呢?“照見五蘊自性皆空”。

五蘊皆空分為“有為空”和“無為空”兩種。

有為空適用於凡夫的,無為空適用於佛菩薩的。凡夫執自 身和外界一切為有,為了說服凡夫,自身和外界一切皆空,是很難的。歸納整個佛陀的教導,不外三種方式, 向凡夫證明自身和外界一切皆空。這三種方式是:物理分析法;時間分析法;關係(緣起)分析法。

物理分析法:

這個分析法和當代物理學很相似。隨著科技的不斷髮展,科學家發現,所有的物質都是由 很小的分子構成的,而分子又是由更小的原子構成的,原子又是更小的電子構成的。如此一路追查下去,一 直追查到夸克,膠子,再往前,物質就消失了——化成為一個無形的能量海洋。以研究物質的結構及相互關 系的物理學,最後卻發現,物質是根本不存在的——人們看到的物質世界,無非是相對運動著和相對靜止著 的能量海洋。

潘麟先生註解《〈心經〉直解》照見五蘊皆空(連載十二)

由於佛陀所處的時代是二千五百年前,那時不止是印度,整個人類的科技尚不發達。儘管佛陀也是採用 的物理分析法來證明呈現在我們五官裡的世界是“不存在”,是空。但顯然,佛陀的物理分析法,遠沒有現 代物理學對微觀世界分解的如此清楚而系統。在佛教認識到,山河大地完整一塊的,它們都是由很小的“微 塵”所構成。佛教中所謂的“微塵”大約相當於物理學中的細胞到分子這個層次。而微塵又是由無數的“臨 虛塵”所構成。“臨虛塵”相當於物理學中從原子到夸克這個層次。因為“臨虛塵”已經瀕臨虛空了,所以, 從“臨虛塵”再向前進,就是什麼也沒有的虛空——實為無盡的能量海洋。

色蘊是物質世界,受、想、行、識是精神世界。這兩個世界之間是互為對方的“身影”和“映象”。通 俗地講,就是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是互為對方的存在為前提條件。一方不存在了,另一方也隨之不再存在。 所以,當我們透過“物理分析法”證明了物質(色蘊)是不存在的時候,同時也就是間接地證明了其他四蘊 也是不存在的。不存在的意思是,它們只是一系列呈現在五官中的現象而已。

時間分析法:

佛教稱時間為“無常”,這是非常如理的稱呼。時間在不停地流逝,故時間內在的所有事 物,都不可能長久,必將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亡。在時間中消亡,是所有事物必有的宿命。

此物在未誕生之前,存在不存在?是的,它是不存在的。此物消亡後,存在不存在?因為已經消亡了, 當然是不存在的。如是可知,所有事物都是兩個“不存在”之間的一個非常臨時性的存在。但即使在這段非 常臨時性的存在過程中,也是分秒變動不停的——前一天的我,與今天的我,已然是兩個人。甚至前一秒的 我,與後一秒的我,都不再是同一個人了。這就是佛陀所謂的一切無常。因萬有無常,所以萬有是不存在的。 不存在,故空。

關係(緣起)分析法:

因為整個佛法都是建立在緣起思想基礎上的,故佛教對萬物皆依因待緣而生起的 道理,剖析得最為透徹,條理最為井然。緣起思想簡單地講,就是萬有(包括我們的身心和社會)無非是各 種關係和條件的結合體。如同一張巨大的“關係網”,每個相對獨立的事物就是這個關係網上的網結。

如同姑娘的辮子,它是不存在的。所謂的“辮子”無非是一根根頭髮合在一起,按照某種方式編織成一 個特定的形狀。如果將頭髮去掉,如將這種特定的編織形狀去掉,無論去掉哪一種構成因素,這個“辮子” 也即不復存在。故知,所謂的“辮子”,即是幾種條件(關係)組合而成的一個臨時性的存在。

如此可知,所有事物皆是複雜的關係網上的網結。如果這些關係中的任何一個條件取消,則這個事物也 將隨之消失或發生重大變化。緣聚則生,緣散則消。故緣起即空。這就是關係“緣起”分析法。

潘麟先生註解《〈心經〉直解》照見五蘊皆空(連載十二)

物理分析法,時間分析法,關係(緣起)分析法,名之為三大分析法。

無論我們情感上、主觀上樂不樂 意接受“物質(事物)是根本不存在的”這一真理,在這三大分析法面前,我們也不得不接受這一事實。因 為這三大分析法,是在主觀努力下對事物的強行解析(只要是解析,必含著某種程度上的暴力和勉強),故 又名“有為證空法”。

這三大分析法是專供凡夫的,對於聖賢和佛菩薩們,他們不需要這三大分析法中的任何一個。他們對五 蘊之空性的理解,無需藉助於次第分析,他們是大圓頓止觀中,也即“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直接地“照 見”五蘊自性皆空。故此直接的照見,名為“無為見空法”,即五蘊在沒有任何人為解析的情況下,主動地、 自發地、徹底地呈現出它們無自性(即空性)的本質和真相。

自在即般若,般若即光明,光明即覺照——對己(主)是覺,對他(客)是照。為什麼在其他譯本上, 還要加上“自性”二字,成為“照見五蘊自性皆空”?就是為了強調,這種“空”不是後天的、人為的、解 析下的“空”,是五蘊(色、受、想、行、識)自己本來就是空的,就像彩虹——看似為有,實則為無。佛 家最喜歡用“夢”“幻”“泡”“影”這四個字來形容“看似為有,實則為無”五蘊之空性。

人與佛之間在很多時候,是存在著一些微妙的衝突關係的,至少是一種微妙的緊張關係。這是因為在人 眼中的世界和在佛眼中的世界,的確差異很大,

乃至相反:

在人的心目中,五蘊是實有的,是我們生活生存的基礎。沒有了它們,真難以想象,我們那些可憐的價 值觀和人生觀,將存立於何處。如果將五蘊從我們的人生和生活中抽走,這無異於將我們殺死,而且是死無 葬身之地!但佛性呀,大覺呀,涅槃呀,解脫呀,這些東西在心理上,感覺距離我們凡夫俗子好遠呀,遠到 不切實際之感,遠到虛幻之感,遠到與己無關之感。

因為自在與他在,或叫本體與現象之間,是互為映象的:站在現象(凡夫)角度看本體(佛境),因為 本體(佛境)是鏡中之物,鏡中之物再怎麼清楚,再怎麼真實,在鏡外的看者(凡夫)看來,它們也是虛幻 的,遙遠的,不真實的。

反之,如果是站在佛境上看一切現象(五蘊世界),此時的五蘊世界成了鏡中之物,鏡中之物再怎麼清 楚,再怎麼真實,在鏡外的看者(佛菩薩)看來,它們也是虛幻的,遙遠的,不真實的。那麼到底誰為真實, 誰為空幻?依看者的身份、角度和立場而定。

潘麟先生註解《〈心經〉直解》照見五蘊皆空(連載十二)